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掠影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看着电视上香港同胞与内地同胞共同欢庆的场面,看着亲人相隔百年之后的再次拥抱,我感到无比振奋,我近70岁的生命也似乎有了一个新的开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我的国家多做一些事。目睹香港今日的辉煌,过去几十年中3次赴港的所见所闻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我第一次到香港是1964年。那时我30多岁,还是全国青联中央委员。应日本社会青年同盟之邀,中国青联代表团一行5人  相似文献   

2.
难忘赵朴初     
方胜 《纵横》2009,(8):53-54
尊敬的赵朴初先生辞世,转眼已近十个年头了!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副主席,赵朴老德高望重,在海内外极负盛名。他对晚辈的艺术水平的肯定,使我至今难以忘怀!1988年9月,日本国幽墨社邀请我赴日本讲学并同时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举办“方胜书画篆刻展”。好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宗家顺先生提议,请时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的赵朴初老先生,为我这次的赴日个人作品展题词。当时我在民革陕西省委工作,人微言轻。  相似文献   

3.
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28日,河北唐山大地震,整个唐山化为废墟。重病中的毛泽东听了地震情况汇报后,流泪不止。他的身体在接连而至的震动中更为虚弱。往事、未来在这位伟人的心中交轨重叠。他对守护在身边的华国锋、汪东兴等政治局委员缓缓言道:“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  相似文献   

4.
正在上世纪中叶,那场翻天覆地的风雨之中,中国的千万家庭发生过多少揪心刻骨的故事!表哥表姐的事情也算是一个吧。表哥梁中武、表姐梁雪帆年长我许多,却从未谋面,甚至过往几十年里没见过他们的相片。父亲非常欣赏喜爱我的这位表哥,可是几十年来我却极少听父亲提到他。倒是母亲不时感叹地说到他:极有才  相似文献   

5.
声音     
《神州》2010,(7):10-10
"如果把日本文化形容成豆浆,那么中国文化就是盐卤……" 温家宝总理在东京与中日文化学者亲切交流时,引用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话来形容中日文化的交融。他认为,中日文化有很深的交融。就好比盐卤注入豆浆就凝结成了中日文化的结晶——豆腐。"真由美,我认识你!"——日本演员中野良子作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日本文化界知名人士的一员,  相似文献   

6.
进手术室前,教授不停地对亲人们讲话,尽管声音沙哑,但是不肯闭嘴。亲人们悄悄录下了他的话。大家都明白,这是他留给世间的最后语言。因为他患了喉癌。 几小时后,教授被推出手术室。他嘴唇翕动着,再无任何声音从喉中发出。他的喉头被摘除。他哑吧了。语言是人类表述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失去了语言,便失去了那座与人联系的五彩桥梁,教授的痛苦是正常人所难以体会的。 1990年10月22日,教授住进北京卫戍区医院五官科。26天后,亲人们接到教授打来的电话,重新听到了教授的声音:“我很好,现在我可以出院了……”当亲人们赶到医院时,第一眼就看到笑…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融冰之旅"访问时,有一位日本老人一直陪同在温总理身边。他就是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理事长——中田庆雄先生。几十年来,他为日中友好顶风破浪、默默耕耘。为了感谢他,2003年,中日友好协会授予中田先生"中日友好使者"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24):16-16
"今天中国又夺得了四枚金牌,一片喜庆与笑脸,为了不影响人们看奥运的心情,中国男子国奥队决定更迅速地退出……同时,我相信,没人想对他们说再见吧!"——8月10日晚国奥负于比利时之后,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直播节目中说  相似文献   

9.
我迄今仍保存着大年师1988年指导我博士论写作的一封信。大年师带过的博士生不多,先后仅三人。但他所指导的几篇博士学位论——李长莉的《洋务知识分子研究》、杜语的《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和我的《近代中国人口研究》都体现了他把握宏观、从大处着眼的研究风格,并使我们受到了切实的基础训练,获益匪浅。回想起当年所走过的路以及老师的亲切教诲,虽已过去十多年了,但仍历历如在眼前。在大年师逝世周年的日子里,我愿将此信公之于众,与研究近代史的同志们共勉!  相似文献   

10.
希拉克真会“逃亡”吗?据说,他在非洲买了一座庄园!有媒体报道,现在有几桩官司在等着他。几十年的政坛纵横,使他得罪了不少人,那些想清算其“罪行”的人会放过退休后无权无势的他吗?  相似文献   

11.
33岁开始创作几十年来获奖无数"能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日本著名历史学者司马辽太郎曾这样评价这位与他齐名的华裔日籍小说家。陈舜臣写的是一部中国通史,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几千年的风云变化。他的作品在日本深受好评。上世纪80年代,陈舜臣的历史小说开始被引进中国大陆,却没有在那个时代引起轰动。对  相似文献   

12.
前田光繁,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参加八路军的日本人,以他为首的7名日本人创建了当年八路军根据地内第一个日本反战组织——日本士兵觉醒联盟。他还帮助建立了我军第一个航校——东北航空学校。现在,前田光繁已经是90岁高龄,但是,他仍时刻关注着中国,经常参加各种中日友好活动和反战活动。因为被日本右翼政府认为是“危险的赤化分子”,前田回日本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直到80岁还在烧锅炉。当笔者提出,建议中国有关方面给他一些生活补助时,前田急乎乎地说:“可不能,可不能,中国已经给我很多很多,我只能感谢中国,哪能伸手要什么?我反对,我反对……”靠退休金过日子的前田,生活一直很简朴,但只要遇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书刊,不管多贵他也要买。前田好友的儿子小林阴吉对笔者说:你别看前田老爷子这么大岁数,谁要说一句中国的坏话,他就跟谁急眼!  相似文献   

13.
公元某年的一天,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的审判所里,一名年轻的日本法官正在宣判:日本政府在战争期间所犯下的罪行属实,应给予中国原告民事赔偿。“终于有了这一天,日本人终于学会尊重东南亚各国人民。”至今健在的一名中国原告说出了真心话。这不由使我想到了几十年前的一件往事。那年的盛夏,我因公出差,飞往日本大阪。机舱里,我梦想这次旅途的美好,不由得暗自高兴。到了日本大阪,我发现这是一个与我想象中不同的世界:高度的商业繁荣也许是我在国内从未见到过的;人口密度之大似乎  相似文献   

14.
石声汉教授祖籍湖南湘潭,生于1907年11月19日,殁于“文革”期间的1971年6月28日。在他生活、工作的六十余年,正值中国多灾多难的岁月。他从小体弱,中年又患严重的肺心病及哮喘。在时难世艰的几十年,他以赢弱之躯,顶着各种干扰,孜孜不倦地工作,写成近六百万字的科学著作,涉及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古农学、农业教育等领域,饮誉海内外。例如他在中国古农学研究、注解等方面的成就,英国和日本学者都极重视。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写的《中国科技史》中,曾多次引用他的论著。然而他又是个艺术家,喜好中国传统诗…  相似文献   

15.
泪洒父女情     
泪洒父女情陈晶爸爸──陈白尘走了,在1994年5月27日那个寂静的晚上……妈妈和姐姐都说,我是最幸运的,因为最后那一刻,爸爸是倒在我手臂中走的。因而,我始终感到他的体息,他的脉动,直至今天,我还觉得他仍然活着,并历历在目,宛如眼前。他给亲人们留下了无...  相似文献   

16.
钮隽 《北京文史》2004,(2):28-28
六十年前,我有幸认识了启功先生,那时他三十多岁。几十年来我经常到他座前聆教有关书法问题,承他谆谆教诲,使我获益深远,金玉之言,至今不忘。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代之初,我进京开会,遇到了阔别多年的郭沫若兄,他对我说:“艺术叛徒!后期创造社的李初梨同志,近几十年来搜集了不少文物,其中还有些罕见的珍品呢!你可以去看看,摆摆龙门阵嘛!” 这种说法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便到初梨同志家去看画。他和老伴刘钧热情地接待了我,拿出许多作品让我欣赏。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山水,挂在墙上,山光扑面,清气迎人。用他的话来说:“这位和尚的线条真  相似文献   

18.
9月28日是梁伟峰和妻子结婚十周年纪念日。 他给妻子发了一条短信:“老婆,我一直很爱很爱你,感谢你对我的关怀和支持!!让我做我喜欢的事情!未能在十周年的特别日子陪你,我有些内疚!希望你健康快乐!一起携手到老,爱你的老公。上。”  相似文献   

19.
叶淑穗 《纵横》2011,(9):20-24
2011年4月,我送走了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同志。从事鲁迅文物工作55年,我亲手送走了鲁迅的六位亲人,其中最使我心痛的是43年前——1968年3月,鲁迅夫人许广平先生的辞世。在这几十年间,我曾亲手接过他们母子交给我的一件件鲁迅的文稿、信件、书籍等遗物。我从他们那里认识了生活中的鲁迅,了解了这些文物的经历及珍贵价值,更得知了他们为保存这些文物所付出的无数艰辛。  相似文献   

20.
曾建才 《铁军》2014,(6):17-18
2014年3月26日,我一接到“周克玉将军不幸于昨天逝世”的北京来电,就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他的病逝让我感到失去亲人般的痛楚。他慈爱的笑容,他的谆谆教诲,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