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弟兄     
从前,有两弟兄,父母早死了,只弟兄俩过日子。弟弟老实,哥哥心鬼。哥哥心想:趁弟弟年纪小不知事,跟他分家,自己就好分牛、分好地。哥哥主意一定,便和弟弟分家,牛和好地都归他自己,单分给弟弟一小间破木板房子和一块山地。弟弟为人老实,也很勤劳。但他年纪小,劳动一天还不够他一天吃。哥哥呢,因为独占了父母留下的家产,人又很鬼,就一天天富起来。后来,他就成了富裕人家。  相似文献   

2.
尚义 《攀登》2001,20(Z1):19-2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因为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落脚点就表现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学习"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将之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而要做到这点其关键是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根本保证是必须从严治党,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尚义 《攀登》2001,20(7):19-2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因为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其落脚点就表现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学习“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将之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而要做到这点:其关键是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根本保证是必须从严治党,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兰喜阳 《攀登》2001,20(6):39-40
本站在关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更好地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分析了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环境性特征、客体性特征以及主体性特征。提出了把握世界政党和民众利益关系的发展态势、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及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三大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张冲业  马义新 《攀登》2001,20(7):176-179
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也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是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袁家桥出了李汉俊、李书城两弟兄[湖北]毛道海李书城,国民党元老之一;李汉俊,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有意的是,这两个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是一个家庭的两兄弟。他们的家就在湖北潜江城西──旧称沱埠垸的袁家桥。袁家桥的地名早见于旧县志。这里有袁、李二大姓,据说...  相似文献   

7.
周富荣 《攀登》2001,20(4):1-4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党的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表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仅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一贯思想,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的自觉实践。在新的世纪,只有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张冲业  马义新 《攀登》2001,20(Z1):176-179
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也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尽快争取外国列强的承认成为了民国政府外交工作的优先课题,日本则在该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年7月,日本明治天皇病逝,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纷纷向日本驻华外交机构致以哀悼,同时中央政府还希望派遣正式代表赴日吊唁,意图借助于"葬礼外交"的舞台扩大中华民国的外交影响.由于日本当时还未承认民国政府,日本政府以非正式的方式向民国政府转达相关信息,并劝阻民国政府派遣代表赴日的计划.另一方面,日本还通过在华的报纸媒体发表文章,安抚中国官民的不满情绪.中日两国围绕明治天皇去世所展现的"迎"与"拒",反映了外交手段与外交实践的分离,以及民国政府寻求列国承认与日本政府意图扩大在华利益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党和人民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从实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那些仍然处于困境的工农群众的生活状况、生存条件、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以及他们的命运和前途的问题。这是一个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的重大课题。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回顾他在这个问题上极其丰富、深刻的论述,以及他在整个革命生涯中,同广大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些典型事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其他“社会调查”,即真正意义上的“访贫…  相似文献   

11.
王彦民 《安徽史学》2008,(4):127-128
段祺瑞去世70多年来,其《年谱》先后出版两部:一是吴廷燮撰《合肥执政年谱初稿》;一是胡晓编著的《段祺瑞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这对研究段祺瑞、北洋军政人物、清末及中华民国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党的执政道德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大杭 《攀登》2001,20(2):23-27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将“人民利益至上”确立为我们党执政道德的基本原则。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强调坚持这一基本原则,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也是党的执政道德的核心所要求以及社会主义理论所阐明的。党在执政实践中自觉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对于明确党的执政目的、增强党的执政责任、规范党的执政行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秋 《攀登》2001,20(2):28-3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区别于其它关于人生问题理论和观点的最显的特征。本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马列以及毛泽东等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关于这一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有关思想,阐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刘长发 《攀登》2010,29(5):25-32
在当前条件下,中国的民生问题,本质上是民主问题。从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到社会民主,反映了民主内涵的不断深化,以民主促民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民主是实现民生目标的基础和重要手段,是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内容。只有实行民主,才能不断提高包含物质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民生水平。离开了民主这块基石,民生的大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何萍 《文史月刊》2007,(5):19-22
我父亲何开文,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达陕北后,在中央局工作, 1942年至1945年在毛主席身边任随从参谋,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3年,时间虽不长,但毛主席崇高的品质以及他为人民利益和革命胜利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了我父亲一生难忘的深刻教育。我把父亲生前多次讲过的事记下来,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6.
欧阳德君 《沧桑》2013,(6):173-175
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是指“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要求个人要把奉献社会与自我发展结合起来。为人民服务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要坚持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坚持利益与责任的统一,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检验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主要有道德标准、历史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林桂英 《攀登》2004,23(4):9-11
注重人民利益的实践性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征,而“以民为本“的思想则是邓小平提出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三个方面分析了邓小平“以氏为本“思想的独特视角,并指出了这一思想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 1873年外国使臣以鞠躬或作揖礼觐见同治帝的事实 ,如同一个强有力的楔子 ,严重动摇了传统跪拜礼仪的权威与根基 ;西方国家礼制、礼仪书籍的传入 ,清廷出使官员对外国政治与外交礼仪的感知 ,均使国人对跪拜礼仪进行深刻的反思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但对跪拜等旧礼俗进行了猛烈抨击 ,而且身体力行 ,以握手、鞠躬代替跪拜与长揖之礼。跪拜礼已深深积淀于民族意识之中 ,因此废除跪拜礼需要借助政权的力量。 1912年 ,中华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废除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跪拜礼。这既是辛亥革命的结果 ,同时又是国人对中西礼制长期比较、反思后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之一的葛振林官至正师级干部,而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却回乡务农。宋学义为何回乡务农,成为许多人心头的疑案,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前不久,河南省沁阳市离休干部李成杰揭开了这个谜底——1958年,风华正茂的李成杰调到沁阳报社做记者。9月份的一天,报社领导给李成杰安排了采访任务,采访北孔村在宋学义壮士带领下大战"三秋"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