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顾孟余,祖籍浙江上虞,1888年生于河北宛平(今属北京),1903年进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求学,专修德语和法国文学。1906年,顾孟余以译学馆生遴选赴德留学,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  相似文献   

2.
1934年6月,监察院弹劾顾孟余,史称顾案。顾案本质上是孙科与于右任联合反汪的一次尝试。汪精卫利用中政会通过三项办法予以反击。蒋介石迫于国内政治形势的需要,干预顾案,实行袒汪抑于的政策,支持汪精卫。最终,顾孟余不仅免于惩戒,在三项办法存废问题的角力中,三项办法得以保留。顾案的发生及善后,意味着在特定形势与条件下汪很大程度上拥有政策的主导权,蒋反而是处于被动支持的另一种局面。  相似文献   

3.
正据刘海粟(1896-1994)晚年回忆称,他与胡适相识于1921年的岁末。这年12月,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受曾任上海美专校董,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之邀,北上讲学。到京后,因蔡患脚疾,入东交民巷的一所德国医院治疗,刘前去探望。"在医院里,我结识了李大钊、许寿裳、经亨颐、胡适、顾孟余、高仁山等新朋友……还遇到了当时的新派人物陈独秀,胡适便是他介绍给我的。"(详参《追忆蔡元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相似文献   

4.
一九一二年二月,蔡元培受命率代表团北上迎接袁世凯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其结果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论者或以此归咎迎袁专使蔡元培。有失公允,爰就现有材料作一考察。袁世凯以二月十五日当选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及参议院派蔡元培为专使,外交部次长魏宸组、海军部顾问刘  相似文献   

5.
卢艳香 《史学月刊》2014,(3):53-59,115
1934年监察院弹劾时任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国民党中政会在汪精卫的力主下出台旨在限制弹劾权的《关于监察院弹劾案等三项办法》,从而引发对中政会权限的争论。在监察院和舆情均对中政会权限提出质疑时,汪、蒋均表示中政会权威应予维持。透视"三项办法"的出台,既是中政会在实际运作中突破"指导"权限的展现,亦是国民党高层政争的结果。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孙科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矛盾与相互利用,是导致"顾案"持续发酵的制度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生平概述(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 1912年秋,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再度赴德留学,继续在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1913年夏,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他应孙中山之召回国,奔走鼓动。“二次革命”爆发,他和吴稚晖、张继等人创刊《公论》晚报,他撰写了《敬告各省议会》、《论非常议会》、《正独立之误会》、《成见》、《孰仁孰忍孰诚孰伪》、《袁氏不能辞激成战祸之昝》、《野心欤约法欤让德欤》、《折衷派》、《悔祸》等社论,鼓吹讨袁。他在《敬告全国同胞》一文中,  相似文献   

7.
1934年监察院弹劾时任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国民党中政会在汪精卫的力主下出台旨在限制弹劾权的《关于监察院弹劾案等三项办法》,从而引发对中政会权限的争论。在监察院和舆情均对中政会权限提出质疑时,汪、蒋均表示中政会权威应予维持。透视"三项办法"的出台,既是中政会在实际运作中突破"指导"权限的展现,亦是国民党高层政争的结果。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孙科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矛盾与相互利用,是导致"顾案"持续发酵的制度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林辉锋 《史学月刊》2008,(3):134-136
蔡元培一生在立功、立德、立言三个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现.其中,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经历.1916年9月1日,蔡元培收到中国驻法使馆转来北京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8月26日发出请其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电报.次年1月4日,他正式到北大就职,开启了北大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蔡元培时代(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1999,(5)
上海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五年八月出版了我的《蔡元培传》,印一万册,十四年未曾重印。我的想法是,书已写,我的话已经说了,反应还算不错,我的责任已尽;尤要者,从《蔡元培传》以后,我的研究重点已经转移到其他方面,对于蔡元培研究不再过多考虑。去年五月,去北京参加纪念蔡元培诞生  相似文献   

10.
旅游情报     
正赴德拒签率一年内降25%德国大使馆签证处透露,北京是德国领事馆在海外设立的第二大签证处,规模仅次于俄罗斯的莫斯科。2013年,德国签证处预计一共办理了12万至13万份签证,数量之高,使今年成为创纪录的一年。  相似文献   

11.
黄铭 《百年潮》2013,(7):66-70
在民国的知名人物中,有一些学识渊博,又颇具个性特点的知识分子型政界才俊,他们在国民党政府的官职任上,为国家民族做过一些好事,在民族大义面前也能站稳立场,一旦进入自己熟悉而又喜爱的角色,又能发挥出进步的作用,顾孟余是其中的一位。顾孟余,祖籍浙江上虞,1888年出生于宛平,15岁时进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求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岁末,天津友人在长途电话中告诉我:“高平叔先生去世了!”我心头猛地一颤:一家杂志约我为高先生写一篇传记,我原计划利用1998年公休假赴津拜访心仪许久的高先生,但我所在地区1998年遭遇特大洪灾,一直抽不开身.后来我改计划春节赴津,可惜未能等到这一天,老人家就匆匆走了!高平叔的名字是与蔡元培的名字紧密相联的.1929年,年方16岁,还是一名中学生的高平叔经叔父高耀棠引荐,与时年62岁的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结为忘年交.1935年夏的一天,高平叔偶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函     
《文史精华》编辑部: 近阅贵刊《陈独秀与蔡元培》(载1998年第6期,作者张家康)一文,似有两处于史实不合,分述如下: (1)“1916年9月,蔡元培由法国回到北京”(12页)。查周天度先生《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997年第2次印刷),对此有所记述。9月1日(指1916年),蔡元培接到范源濂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促其早日启程回国的电报后,和吴玉章一道,于10月2日由马赛乘轮返国,11月8日抵上海。  相似文献   

14.
崔志海 《炎黄春秋》2002,(11):23-28
在中国近代众多杰出历史人物中,蔡元培是一位较为特殊的人物。他既被国民党奉为党国元老,同时又被中国共产党视为战友,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不久前,在北京新修的皇城根遗址公园中矗立的五四纪念碑上,也镌刻着蔡元培的人像,供人们缅怀、纪念。  相似文献   

15.
德国档案中有关义和团的新鲜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档案馆中保存的义和团运动的实物和史料,相对而言要比其他西方国家丰富一些。本文利用1995年和1997年我先后两次赴德访问讲学之际,在德国国家档案馆进行研究发现许多义和团重要史料,如山东义和拳在北京活动的情况、列强要求惩办清廷官员的名单等,结合中国国内档案与文献加以考订,颇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于吉楠 《百年潮》2013,(1):46-49
蔡元培是清末翰林院编修,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反清的民主主义革命者;民国成立后任教育总长,是著名的教育家;曾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在学术界很有声望,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罗章龙是1918年入校的北京大学文学院学生,后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并担任中共北大党组织的负责人。罗章龙和蔡元培的社会地位不同,思想信仰和政治主张也互不相同,然而在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7.
<正>1916年10月2日,远在德国留学的蔡元培接到黎元洪政府教育部敦促其回国的电报,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4日到北大任职。早在赴任之前,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和沈伊默就向他举荐过陈独秀。汤尔和(1878-1946),杭州人,毕业于日本金泽医学专  相似文献   

18.
褚民谊(1884-1947)是浙江吴兴南浔镇人,早年曾赴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1908年又与张静江同去欧洲旅游,在途中的新加坡参加同盟会。他在法国期间与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创办了《世界新闻》、《世界画报》等刊物。  相似文献   

19.
韩建武 《收藏家》2008,(12):17-26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1000余幅书画作品来源有三,一是五六十年代原陕西省博物馆征购所得;二是来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的调拨;三是私人的捐赠,其中捐赠数量最多的有两批,一是1959年京剧名家尚小云的捐赠,主要有顾鹤庆《蕉山图》、翁寿如《山水画》等。尚小云(1900—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县,生干北京,与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相似文献   

20.
《饮水诗词集》四卷。清康熙辛未张纯修刻本。清长白性德(成德)著,锡山顾贞观阅定。按有清一代,满族词人前有成容若,后有女词人顾太清。太清住在北京宣武门内太平湖王邸,曾与清代学人龚自珍有一段文字的往还,乃至谣诼纷生,孟森先生所著《心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