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相继经历了萌芽、受挫、恢复探索、理论形成、体制建立、完善成熟等六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之后就开始了这一探索过程,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源头和起点;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尝试“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日益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推陈出新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重要方针。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陈云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推陈出新的角度,对评弹艺术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构成了其独特的文艺观,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陈云的指导意见对于评弹书目的整旧与创新、评弹艺术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文艺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核心问题。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就对此进行了探索,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我们党的八大决议也确认过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未能付诸实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等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观点: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生产资料在我们还有一部分是商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所有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等等。这些弥足珍贵的思想观点,超越了斯大林,为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在改革的进程中,“三个有利于”标准被引入社会主义价值判断体系,社会主义的本质被确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相似文献   

6.
论修志事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梅森世界就要迈进21世纪门槛的时候,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暴露了诸多的不适应,邓小平同志高屋建领,提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开国门,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这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定位的正确性,又进一步说明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到了理论奠基和经验准备的作用,而邓小平理论则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在认真总结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成功地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1999,(8)
六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关系。任仲夷同志早在1979年8月25日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就比较详细地谈到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仲夷同志更多次讲到这个问题。谈得最深刻、最具理论色彩的,是1994年12月27日发表在《羊城晚报》上的谈话,题目是《任仲夷说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重视和发挥“两只手”的作  相似文献   

10.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不信邪,不怕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争取和平,发展国内建设.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邓小平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提出以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更多地吸收对我们有利的东西,集中精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积极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适时同各大国建立各种类型伙伴关系,从战略高度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实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把对外开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高度重视在新世纪国际关系中软国力的竞争,使中国居于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围绕计划与市场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呈现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这个更高层次的综合做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全面保持和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候。综合得好,社会主义能够坚持,我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改革开放的道路光明灿烂,中国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探讨及其具体实践中 ,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 :提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都不存在时商品经济还会存在 ;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流通 ;从对社会主义劳动力采用了商品形式、不要回避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问题的认识出发 ,提出要改革社会主义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 ;他把社会主义公有制、有计划按比例规律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联系起来考察 ,显露出思想深处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端倪。他的相关论述能够反映出这样的观点 :价值规律是有关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分配的规律。他运用价值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领导自由市场的观点 ;要求遵循价值规律 ,实现企业管理的自主权和独立的经济核算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与市场调节机制退出经济运行同步进行的。而市场调节机制从农村经济退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自由市场的关闭。陈云最早发现了由此产生的严重弊端,并提出了在国家计划市场为主体的前提下,开放农村自由市场。这个设想的付诸实施,也确实活跃了城乡经济。但是自由市场在短缺的条件下,必然会对高积累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产生冲击,同时也为农民脱离集体经营和集体经济进而脱离国家计划控制提供了空间。因此,在1957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后自由市场就又被关闭了。尽管如此,这次短暂的探索不仅为后来的改革积累了历史经验,而且使人们认识到如果没有生产环节的变革,仅有流通环节的改革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经济体制在20世纪的后50年里,就经济运行来说,经历了一个由计划与市场并存向计划经济转变、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国在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后的20年里,尽管它在集中资源加快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基本保持了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但是它最大的缺陷是不能长久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高效率,而这正是计划经济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占阳 《史学集刊》2004,4(3):53-61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只是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部分领导权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提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由此,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就转变成为初级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这一理论转型的中心环节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理论,这时也转变为西柏坡时期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理论。按照毛泽东的真实想法,我国建国初期将实行的,实际上并不是延安时期所设想的以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而是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初级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毛泽东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还是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经济”。这就是近半个世纪来人们普遍地误认为这种经济制度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演变论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确立到改革 ,由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到新时期的拨乱反正、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 ,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既有失误的教训 ,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概述了这一历史进程 ,反映了改革的内在联系 ,概括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及对新世纪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税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中国于1994年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经过这次税制改革和9年来的逐步完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顾1992年以来中国税制改革、发展的情况,目的在于真实地反映11年来中国税制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为今后中国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化有机耦合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不仅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而且还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耦合,这一结合是通过两者的互动逐步实现的。决定这一互动演变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由世界新科技革命引起的中国现代化双重使命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和冲突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双重使命始终成为贯穿着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主导方面。世界新科技革命引发的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化日益有机耦合的最深刻的根源和纽带。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我国终于找到了一条既符合本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