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引论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发现以来,关于湖北有个姬姓曾国的论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曾国即随国”之说①。现将我们的不同看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白嘉慧 《文博》2023,(2):78-83+48
1961年10月,陕西省长安县沣西公社张家坡村发现一西周铜器窖藏。明确该窖藏所出伯庸父鬲、筍侯盘、伯梁父簋、伯喜簋、伯百父盘的作器情况,对探究窖藏主人族属问题及其所属国(族)对外交往情况大有助益。张家坡西周铜器窖藏主人为某姞姓国(族)之长。该国(族)在当时政治地位较高,与姬姓筍国存在联姻关系,同时与丰丼叔氏交往甚密。窖藏反映出的联姻交往状况一方面为西周时期“姬姞耦”提供新的材料证明,另一方面证实西周时期地缘性因素在畿内各诸侯国(族)的联姻交往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莱芜博物馆所藏当地出土的"丰丘造"铜戈,其铭文"丰丘",应与《左传》记载的丰丘是同一地。此地在临淄西南方、莱芜西北部丘陵一带。综合"方鼎"等与丰国、丰伯有关的铜器铭文和文献记载来看,位于现今莱芜地区的丰丘,曾是周初"丰伯"的居地。周公东征时,位于东方地区的丰伯,因其居地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而被灭,原丰伯故地被称为"丰丘"。  相似文献   

4.
夭国与散国族姓问题之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夭国与散国曾是西周时期两个较著名的方国,对于其各自的族姓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依据相关铜器铭文和文献记载,夭国为姜姓、散国为姬姓的观点应较为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5.
论巴无姬姓     
学术界向以巴有姬姓为巴史研究不争之事实,本文在考证巴并未参与周武王伐约的基础上,提出:《华阳国志》“周封宗姬于巴”的记载是指封周宗室统治巴人、巴地,而非赐封巴人以姬姓。因而,巴并无姬姓。  相似文献   

6.
虢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伟 《史学月刊》2001,9(2):22-27
虢国是西周初分封的重要姬姓国,汉以后的文献中记载了东、西、南、北和小虢五个虢国.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认为周初周王所封只有二虢,一为东虢,一为西虢.由于西虢的东迁及其历史变迁,而有了所谓的五个虢国.  相似文献   

7.
一、邗国之封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次年大封诸侯.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地处淮夷之中的“邗”(在今江苏扬州),称邗叔.(《姓考》:“周武王子封邗”.《百家姓辞典》:“干”:邗,古国,周武王之子所建.《中国姓氏大全》:“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是为邗叔”).公元前1064年,武庚反叛邗国,因其民众都属淮夷,可能也参与了这场叛乱,邗王在叛乱中或战死,或被夺封,故亦被裹入其中.因为在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周公帮助成王平息叛乱后的大规模分封诸侯中,又分封了一位姬姓贵族往邗国.《潜夫论·五德志》:“姬(姓)之别封众多”,“凡、蒋、邗、茆、祚、祭,周公之胤也”.邗国,子爵.《续通志·氏族略》“周有邗子”是也.  相似文献   

8.
1973-1981年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宝鸡市渭水南岸、清姜河东岸的两河交汇处和渭水北岸、研水西岸的研、渭交汇处,发现了矢两国的贵族墓地,出土大批青铜礼器、陶瓷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①,为研究“太伯奔吴”和吴、虞两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我们仅就、矢两国的族属与太伯奔吴的事实,试作新的探考,以就教于诸位方家。关于弛国的族属,主要有两种说法。斯维至先生说:“在伯的墓葬中发现‘伯作井姬用鼎’。按金文惯例,这是伯为其妻井姬所作之器。并即后来之邢字,邢为姬姓。古代同姓不婚,而姬姜自古就互为婚姻,则伯为姜…  相似文献   

9.
“舆论”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实行“封诸侯,建同姓”制度。周武王伐纣,灭了商王朝,不久周公东征,讨平企图复辟的商纣残余势力,周人及其同盟者在中原和东方建立了许多侯国。“封诸侯”就是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域,一块块地瓜分给他们的兄弟子侄与异姓同盟者;“建同姓”就是以姬姓为主体。周王和异姓侯结为姻亲,互为甥舅,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统治网络。从此周人在被占领的土地上建起“国”对“野”的统治。由于征服者只是少数,为了防止当地人民的反抗,修建了许多城堡,进行武装保卫,这就是所谓的建国。“国”字最初写成“或”,它…  相似文献   

10.
谭其骧先生《〈汉书·地理志〉选释》(《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释河南郡下班固所注“故国”云:“密国为周共王所灭,见《国语·周语》。”查《国语·周语》,有言:“恭(共)王游于泾上,有三女奔之。……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据此可知,此“密”当近泾水;又泾水在今陕西高陵境入渭而不至于河南。故谭先生此释似不妥。又钱坫曰:“密须,女吉姓之国。杜预同考密有二:一姬姓,河南郡密县也;一女吉姓,此(安定郡阴密县)是也。”(《新注地理志集释》,《二十五史补编》第一册1143页)故而,若如钱氏所言有二密,且因有迁徙而先后相承本为一密,…  相似文献   

11.
滕国,是周王朝在山东省滕县境内建立的小国。《史记·陈(木巳)世家·正义》引《世本》说:“滕,错叔绣,周文王子,居滕”。《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注:“十六国皆文王子也。”《世族谱》:“滕,姬姓,文王子错  相似文献   

12.
周公旦在周成王时,平定了霍、管、蔡三监和武庚的叛乱之后,为了镇压商朝遗民的反抗,曾屯驻大军于商故都朝歌周围,让六个儿子分别统领这些军队,建立了凡、蒋邢、茅、胙、祭六国,长子伯禽则随着周公旦东征徐、奄、淮夷等东夷十七国,留镇东夷盟主奄国故地,建立鲁国。周公旦则仍回宗周辅助周成王。蒋国为周公旦第三子所就商朝贵族蒋国故地所建,仍称蒋国,这与周朝所封姬姓亲族五十多国中,几乎都因袭和占领商朝故国的国土和名称,全属同一事例。今河南获嘉县西北有蒋河,乃蒋国所在地。后来,因周昭王、周穆王曾南征荆楚、淮夷和于越,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防守,便把姬姓之国,移封一部分于淮汉之间,隔断了  相似文献   

13.
仲山父食采于今河南济源市"阳樊"之前,"樊"之名已经存在。周宣王分封仲山父之樊国在信阳,姬姓,后灭于楚,公室被安置于今襄阳,于是今襄阳有樊城(邑)之名,后楚文王曾以之为都称樊郢。至于齐地樊国,为嬴姓,应是土著东夷人所建,后为莒国所灭。  相似文献   

14.
曾谜解     
甲骨卜辞、古代文献与考古发掘中的曾与曾国常被混同对待,以致很难区别。曾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殷墟卜辞,其地位于今河南新密、新郑之间的溱水河流域,与西周随枣走廊的姬姓曾国及山东沂水流域的姒姓鄫国无涉。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的姬姓曾国位于湖北境内汉水以东的随枣走廊,其受封在西周早期,与后来的随同为一国。曾、随国号的变化与西周中晚期姒姓缯联合申国召来犬戎攻灭西周有关。作为禹夏后裔的姒姓曾,在古代文献中被写作缯、鄫,春秋以前地望在河南南阳方城,即古缯关一带,春秋以后迁往山东沂水流域苍山县古鄫城。文章认为应对古史记载不同年代、地域的曾、缯、鄫加以区别对待,才能廓清学术史上的曾与曾国谜团。  相似文献   

15.
近来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没有出镜的“建丰同志”,总是在电话里用宁波口音的语调和部下交流做指示,部下也都称其为“建丰同志”. 大家都知道蒋经国字建丰,问题是谁可以称呼其“建丰”?民国以前,讲究人都有姓、名、字、号,这些是供不同的人称呼自己使用的,有各自的用处.  相似文献   

16.
固始临泉王氏许竟成河南固始临泉王氏,世系起于唐中期固始令王晔,发祥地为固始县建安乡临泉村。其上承“琅琊王”,下启“开闽忠懿王”,代表人物为王晔、王审知、王彬等,代表性族谱为《开闽忠懿王氏族谱》、《奉常王氏族谱》。一、临泉王氏源流固始临泉王氏源于姬姓,...  相似文献   

17.
西周金文中的井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金文之中数见“井侯”,如麦方尊(《西清》8.33)、麦方彝(《西清》13.10)、麦方盉(《三代》14·11·4)、麦方鼎(《金文历朔疏证》1·51)、井侯簋(《三代》6·54·2)、臣谏簋(《考古》l/79)等均有著录,而井姜太宰己簋(《社会科学战线》3/80)还另见“井姜”。此“井”即西周初年周公诞之子所封之邢国,这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西周金文中还多见“井(以下用~代)伯”、“~叔”、“~季”等称谓,不少学者不曾注意“井”、“~”的不同,以为“~伯”等人是食采于周畿腹地,并在周王室任职的邢侯支裔,遂将二者混而为一。实际上“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族。“井”为姬姓,是周王室宗族支系,地处“东土”;“~”为姜姓,乃炎帝之后裔,地处“西土”。对此,我们曾在几篇文章之中已经提到,但因所谈侧重不同,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初,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西周单氏家族青铜器群,其中的逑盘铭文记录了该家族8代人的世系,史料价值极高①。上世纪50年代,杨家村附近还出土过一组铜器,器主名叫“盠”②。其中的方尊、方彝铭文称“文祖益公”,说明盠是益公之后。益氏是西周时期的大世族,其宗子益公在西周中后期铭文中经常出现,是地位很高的王朝卿士。逑盘铭文中,单逑的四世祖称为“惠仲盠父”,学者多认为“盠”与“惠仲盠父”是同一人,这两群铜器属于同一家族③。于是很多学者得出这样一个推论:益氏是单氏家族的一个分支④。单氏为姬姓,那么益氏自然也是姬姓。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19.
姬姓笱国当封于西周初期,其地在今陕西省旬邑县东之枸邑故城,周成王初年,笱国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之临汾故郇城,笱国后为晋所迫,沿汾河流域南迁至今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晋武公三十九年(前677年),笱国为晋所灭,其遗族东迁于今河南省宜阳县南,笱国旧地遂并为晋邑,封于晋大夫原氏黯为采邑。  相似文献   

20.
毕经纬  刘娟 《文博》2023,(2):57-62
两周之际的中原地区,本已经消失的爵、觯、方彝、尊等青铜酒器,又以明器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曲沃晋侯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韩城芮国墓地等姬姓高等级墓葬之中,本文试论这一回潮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