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月杭 《神州》2008,(6):50-51
周之廉是值得敬重的女教育家。她是邓颖超的同学,并曾作为学生代表多次参加如"五四运动"之类的革命运动。后来她留学美国,又于1939年回国,来到北碚接手北泉慈幼院担任院长。由于工作过于投入,她三次流产。她把全副身心投入到救助苦难儿童的事业上去,一生救助孤残儿童上千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难童之母。  相似文献   

2.
<正>抗日战争期间,西北儿童教养院(今汉中市社会福利院前身)在抗战后方陕西汉中成立,专门收容和救济从沦陷区来的流亡难童。从1939年到1949年,西北儿童教养院累计收养约3000名难童,规模之大、收容难童之多,堪称西北之最,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西北儿童教养院对这些难童施以教养,不仅为抗战作贡献,还为祖国培养出各方面的人才,担任该院院长的是著名爱国者、慈善家和教育家智澄。  相似文献   

3.
正1939年,从苏联回国已经两年的蒋经国,被蒋介石任命为赣南地区"一把手"。有一次,蒋经国到赣县农村巡视,在一个名叫社龙村的地方,看见一个孤儿满脸污秽,破衣烂衫,蜷缩在村头草垛边。他心生怜悯,将其带回赣州,取名何社龙,并送进儿童教养院,进行精心培养。几年后,何社龙从教养院小学部毕业,学习成绩名列第  相似文献   

4.
1999年5月,抗战时期北泉慈幼院聂绀弩、周颖老师的干女儿周健强,在参加北慈创建60周年为北慈纪念碑揭幕时,送我一本她撰写的《聂绀弩传》和一本她参与编辑的《聂绀弩还活着》。由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北慈的创建人周之廉及其胞妹周颖、妹夫聂绀弩有着深厚的情谊,尤其是读了《聂绀弩传》后总按捺不住想为他们写点历史陈迹的冲动。拈来一篇《试述中国之乱源》撞开黄埔、中大两扇门1924年,聂绀弩从南洋教书、编辑《觉民日报》回广州,时年20岁。正值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革命正处于高潮…  相似文献   

5.
熊希龄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与慈善家,他十分的注重慈善教育问题,在北京创办了著名的慈幼机构—"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的创办也是熊希龄慈善思想和实践的具体体现。熊希龄不仅吸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慈善理念和管理运作模式,同时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去教化和改变受助者,为近代慈善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开近代社会工作事业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炎黄春秋》2020,(8):76-80
1937年至1943年,浙东山区存在过抗战时期全国唯一一家无政府、政党、宗教背景,完全由民间人士出资兴办,对流亡儿童教养并重的国际灾童教养院。本文讲述的是教养院创办者竺梅先夫妇不畏强暴,毁家纾难,苦心经营,为国育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伴随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字秉三)走完人生最后3年生命历程的著名慈善教育家毛彦文教授,于1999年10月3日在中国台北仙逝,走完了她102年自强不息的奋斗人生。 她走得很安详,台湾百年一遇的大地震没惊动这位世纪老人;她走得无怨无悔,因为她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熊希龄和她为之奋斗终生的慈善教育事业,无愧于众多拥戴她的香山慈幼院的莘莘学子;她走得很从容,因为她不仅没有辜负熊希龄当年的重托,恢复和重建了香山慈幼院,而且在熊希龄逝世55年后,把他的灵骨从香港迁回北京安葬,并且倾囊资助《熊希龄集》和《熊希龄先生遗稿》的出版,了却了平生最大的一桩心愿。 若说还有遗愿未了,那便是她不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一亲故土,不能亲眼看到海峡两岸的统一,就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追求婚姻自由的新女性 毛彦文小名月仙,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生于浙江江山。她自幼聪颖好学,学习成绩优良,1914年,17岁的她便由江山西河女子高等小学保送,进入杭州女子师范  相似文献   

8.
香山慈幼院是熊希龄负责创办的,院址设在北平西郊香山,实际上是一所正规小学,只收容孤儿。 我是因为遭受母亲虐待,在家无法安身,由父亲托人向学校说情才被录取的。我于1930年秋入校念初小,当时香山慈幼院闻名全国,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师的文化业务素养、教学质量,均数一流。就以语文课来说,老师讲解杜甫的诗篇《石壕吏》,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和意义,讲得十分透彻,而  相似文献   

9.
1928年4月成立的中华慈幼协会以"创导实施各项有关儿童福利事业,为全国儿童谋幸福"为宗旨,蒋介石任名誉会长,孔祥熙为理事长。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区儿童流离失所。爱国实业家竺梅先目睹难童惨状,募资筹办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成为战时全国唯一一家由民间出资兴办的灾童教养机构,历时五载。本组史料收录了国际灾童教养院有关组织创办、经费补助等与振济委员会来往函件,对于研究战时儿童教养救助工作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2005年5月28日,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了《魂系中华——抗日爱国将领李汉魂长女李浈捐赠文物史料展》。展览中关于李汉魂将军的一批珍贵文物史料,由其女李浈女士无偿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本文在整理这批史料后,选取广东儿童教养院的一系列实物照片,探讨抗战时期李汉魂伉俪在广东的难童保育工作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这是我小时候学会的一首歌,它唤起我好些童年的记忆。 1937年7月7日,反对日本侵略的全面抗战开始。战争之初,日寇频频得手,广东成为首当其冲的地区之一: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1939年6月,日军进犯汕头、潮安;1941年12月8日,香港英军投降。我的家乡、地处粤东北的兴宁,当时是国民军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香翰屏部的机关驻地。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和省立文理学院等四所高校,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香山慈幼院总部位于北京香山静宜园。这所慈善性质的平民学校,与中国近代史有着不解之缘。说到香山慈幼院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办人熊希龄。熊希龄,清末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帮皇帝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曾与谭嗣同、梁启超等致力于维新变法,民国初年出任财政总长、国务总理。  相似文献   

14.
2004年4月,净空法师给北京高校学生宣讲《多元文化教育与和平》,赢得青年学子的满堂喝采。不久,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世纪大讲堂》先后分两次播放。一位佛学法师缘何热情关注人类教育事业和世界和平大业?人类社会的现状有哪些令法师忧虑的地方?人类又将如何面对和解决?拥有高深学问和出众智慧的法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文明进步、社会秩序的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只要给少年儿童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并教育青年人拓开心量,包容他人,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未来就一定充满希望。净空法师颇为动情地告诉本刊记者“:那时国家建立了许多国立中学,收容我们,我逃难到贵州读中学,成了流亡的学生,无家可归,学校就是家。老师照顾我们超过父母,我们对老师有热爱之心,我们的同学真的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照顾,那个感情之深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本期刊发段宣怀《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北泉慈幼院》就可起到突出的印证作用,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现在的儿童节是6月1日,而民国时期的中国儿童节却是4月4日。1931年3月7日,"中华慈幼协会"建议,将每年的4月4日确立为儿童节。1935年此建议获国民政府批准,4月4日儿童节被定为法定节日,又称"双四节"。因为这时是春暖花开、朝气蓬勃的春天,且正值植树节之际,非常契合儿童茁壮成长的寓意。学界泰斗蔡元培巧妙地注释"四四节":衣、食、住、行,是我们的四个基本生活;智、体、德、美,是我们培养儿童的四个基本教育。  相似文献   

16.
张衍霞 《文史精华》2008,(Z1):39-40
赵志刚,1908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阜城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0年家乡闹旱灾,赵志刚经人介绍到北京香山慈幼院读书,1928年在该校师范毕业.赵志刚在校读书期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7.
马俊如 《江淮文史》2001,(3):96-104
1939年下半年,日军在我南海地区调动频繁,计划开辟华南战场,以切断我西南国际交通线。11月15日,日军第五师团、十八师团及台湾旅团一部,在南海北部湾钦州龙门港登陆后,进占钦州、防城,于11月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进占广西省会南宁,不久又占领军事要地昆仑关。  相似文献   

18.
1939年秋至1941年夏,我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当时只有四五岁,却留下了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战时儿童的幸福乐园1939年深秋,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当时在安塞县军委二局工作的姨姐刘秀清和姐夫冯维靖送我到刚成立不久、离安塞不远的小草峪村陕甘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01,(1):47-47
法门寺是唐代佛教名刹,位于扶风县北10公里的法门镇,明代在该寺院建起13级砖塔。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等人来陕赈灾,目睹法门寺真身宝塔倾斜,寺院一片破败,即与上海实业家李组绅等商议修缮法门寺塔,经费由李组绅筹措。1938年进行准备,次年3月正式开工。维修工程由扶风县教养院院长崔献楼、工程师赵梦瑜负责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20.
正当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展开之时,从1939年秋冬到1940年春夏,日军华北方面军利用国共磨擦之机,加紧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在华北大规模修筑公路、铁路、挖壕筑堡,由点连线,由线成面,大力推行"囚笼政策",扩大其占领区。在晋西北,日军从1940年2月下旬到3月下旬,先后开始对五寨、方山、岚县、文水、交城等地进行春季"扫荡"。至4月1日,八路军第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