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世绘是日本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它受中国古代仕女画、小说插图、木版画及彩色套印术的深刻影响,并融合了日本民间审美风尚,最终发展成为独具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而后又影响了西方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文章试图对日本浮世绘艺术发展中折射出的文化的输入与输出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梳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学文化相关遗存的基础上,认为该地区的原始宗教具有较为完整的发展谱系,呈现出宗教活动规模逐渐扩大、地域范围逐渐拓展、宗教信仰逐渐深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可把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宗教的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唐宋变革论于日本成立的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先秦古史分期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讨论近年以来的逐渐沉寂,关于中古社会变迁的研究却日益热闹起来。这些年海内外每年都要举行数以十计的学术讨论会,讨论唐宋变革或中古变迁问题。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古”时代虽然迄今仍然莫衷一是,但若说中古社会的变迁,大体都会包括“汉唐”的历史走向和“唐宋”历史变革等问题。过去贺昌群、侯外庐、胡如雷等大多着眼于这个时期的土地关系、政治口号的变化。最近的讨论一般以社会变迁为论题。这里发表的几篇笔谈,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谷川道雄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张国刚从家法伦理观念、吴丽娱从“礼”与书仪形制的关系分别讨论了汉唐历史的走向问题。王利华则试图将中古以后的宋代和中古以前的汉代做一个大跨度的对比,讨论中古文化与环境的互动。王永平从文化方面对于唐宋变革进行了概括。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提出唐宋变革问题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葭森健介结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大背景,叙述了内藤史学受到西方文化史学影响的具体史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认识。由此可见,本期笔谈的一组文章,虽然不是也不可能对于“中古社会变迁”这一主题作全面探讨,但是来自中国和日本不同年龄段的诸位作者都展现了比较新的观察视角,或者试图提出一些新问题。这  相似文献   

4.
柯静雅 《黑龙江史志》2009,(11):27-27,36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青藏地区是一个文化多样、地理位置独特的地方,有丰富而独特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青藏地区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相互交融的和谐关系。各民族文化在长期交往中彼此影响,相互依存,和睦共处,共同营造了青藏地区多民族文化共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文化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吸收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上的,他们把这些精华加以消化,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融会贯通,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日本的设计,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日本设计起步晚,但是发展极其迅速,短短几十年,便跻身于世界设计大国的行列,并对欧洲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成熟的双轨并行体制,以及兼容并蓄的设计理念,是日本现代设计崛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骑马民族化,把它置于一个考古学化类型来研究,以期揭露古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又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近年来世界一些国家的学,对此已有所尝试,并有述披露于世。但是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我国还有待于去开发。之所以有如此局面,在笔看来,是由于人们对游牧或畜牧民族和骑马民族一词的提法不明所致,即在对化性质的界定上,什么是骑马民族化,它与畜牧或游牧民族化有什么区别,今之学术界,尚未给予一个明确的厘定。  相似文献   

9.
郭富纯 《收藏家》2009,(11):60-64
日本在镰仓建幕之前的600多年间,一直处于中国和朝鲜的势力范围下,在那一时期受中朝两国的文化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10.
韩东育 《日本学论坛》2002,12(3):99-104
丸山真男的学术研究,在揭示出“日本早期近代化的基础奠定于江户时代”这一重要事实的同时,也超事实超学理地扩张了他的想象,这种想象,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原型论”当中,由于该理论与“日本主义”之间存有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直接与少数人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蔑视论”互为表里,因此,提出并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相信将有助于加强21世纪中日两国深层次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论三角缘神兽镜所见古代日本对江南文化的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坚 《东南文化》2000,(1):69-72
三角缘神兽镜的研究是中日两国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认为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镜传统在日本的延续,它是经南路进入日本的吴地铜镜本土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论冀中北部地区的下岳各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莲 《文博》2002,(3):16-20
本文所指的冀中北部地区是指太行山脉以东、北至拒马河、南至滹沱河的广大地区。从8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就不断发现相当于夏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重要的遗址有容城午方(1982)、易县下岳各庄(1985)、安新辛庄克(1986)、容城白龙(1986)、任邱哑叭庄(1989—1990)、容城上坡(1981)、定州尧方头(1998)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前的原始神话是无限丰富的,堪称世界泱泱神话大国。据各学科的资料表明,从伏羲、女娲到三皇五帝,从三皇五帝到尧舜禹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整个亚东大地几乎沉浸在一片奇诡壮丽、扑朔迷离的巫神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以群神毕聚——能交通乾坤之生活坦途的昆仑山是亚东神话的总策源地,以光照日月——能运动人间之创造旅程的“黄帝四面”为“中土”神话的辐射中心。亚东人经过了无数痛苦的、与自然搏斗的反复实践和智慧的升华,终于诞生了中华民族的母系制和父系制,也诞生了第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光荣名字——禹甸神州。  相似文献   

14.
论政治文化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毅 《攀登》2002,21(5):12-14
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条件。本文阐述了政治文化建设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的观点,着重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中期,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越来越多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但列强却以此作为侵华的工具,加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侵略破坏。黔北地区主要受法国天主教势力影响,凸显了中西方的政治差异、矛盾及遵义地区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的正义性和民族性,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具有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地处东部沿海的浙江和山东地区陆续发现了距今11000~7000年间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早期遗址,因此探讨江苏地区马家浜文化之前的地理埋藏问题也是必要的。本文重点探讨了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更新世晚期和早全新世时期的地理埋藏环境,并认为本区也应该存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遗址。  相似文献   

17.
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文论证了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分析了旅游文化资源的结构和特征;揭示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本质。在对苏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中,提出了以英雄文化为主线,集中外显、强化感知;营造氛围、深化体验;创造意境、白话读解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马明志 《文博》2009,(5):16-24
河套地区以朱开沟遗址一至四段墓葬及白敖包墓地等为代表的遗存,其主体内涵表现在大量的偏洞室墓、带有壁龛的竖穴土坑墓、流行以家畜下颌骨随葬,以及最为常见的双耳罐、单耳罐、三耳罐、高领罐等典型器类,年代相当于龙山时代末期至夏纪年阶段。此类遗存曾被学界先后归入客省庄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本文从其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分析入手,将其文化性质界定为齐家文化晚期遗存,并认为它与客省庄文化、大口文化和朱开沟文化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谱系。齐家文化进驻河套,占据了大口文化河套西北部,打破了原有的文化格局。齐家文化在河套地区的突现是仰韶晚期以来甘、青、宁地区文化多次向北方地区东进浪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东进浪潮源源不断地为北方多种文化的形成带去新的因素,丰富了北方文化传播带的内涵,促进了西部文化与北方土著文化以及东部诸文化的交融和人群聚合。这是齐家文化东进河套地区的宏观背景,也是理解这一区域仰韶晚期之后许多突变式文化现象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论自然环境对河洛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靳松安  张进 《中原文物》2004,24(4):31-35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气候条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制约作用,时代愈早表现得愈明显.河洛地区史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异同,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只有适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去改造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战胜自然,从而使人类文化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辽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洞下层文化、后洼上层文化和小珠山中层文化均是以施刻划纹陶器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从陶器的亲缘关系上看,后洼上层文化是由水洞下层文化发展而来的,并演变为小珠山中层文化,他们属于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同一文化系统。文章在梳理了水洞下层文化系统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