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德英  赵永利  李信  方华 《文物》2011,(4):31-32,96
1995年8月,在燕下都遗址10号夯土建筑基址东北8米处的断崖上,发现一暴露的灰坑,暴露出的遗物有铁胄札叶、钁等,随即对灰坑进行了发掘清理。现将发掘清理情况介绍如下。一地层堆积灰坑(Y95H1)距现今地表约0.5米。灰坑上部已被破坏。  相似文献   

2.
无胡直内带阑铜戈是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类年代较早的铜戈,本文将其分为两型,判断其年代集中在二里岗上层至殷墟时期,部分晚至西周早期。两型铜戈都根源于中原地区,分别通过关中地区及北方——西部文化走廊传入成都平原。其中A型铜戈在北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流布反映出商文化在中商时期急剧扩张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3.
林林 《东方收藏》2020,(2):18-21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东南,是一座集手工业、城市建设、贸易于一身的军事重镇。遗址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现存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该遗址除出土有大量精美的仿铜陶礼器、建筑构件、铁工具、金银器外,还出土了大量兵器,如带铭铜戈、铜剑、铜矛、铁胄、铁矛、铁鐏、铁镦等,是研究燕国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现将燕下都遗址出土兵器中的精品介绍如下,以供读者鉴赏。  相似文献   

4.
石磊 《文物春秋》2004,(1):68-68,78
<正> 燕下都遗址不仅出土有大量古代货币,还有大量钱范出土,其中以西贯城村9号遗址西汉早期地层中出土的两块“半两”钱范较为重要。下而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的名都之一。它位于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其北、西、西南有山峦环抱,东南面向华北大平原。这里是从上都蓟(今北京市)通向齐、赵等地的咽喉要道,也是燕国南方的重要门户和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6.
1984年春耕中,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敖吉乡刁家营子发现了一批燕国刀化共75枚,当地群众将刀化全部交给旗文物管理所收藏。刁家营子位于西辽河的支流教来河的第二台地上。村西南侧保存着一座较完整的战国城址。城南120米处是燕长城遗迹。城内分布着较丰富的战国陶片,城南和东侧亦有灰坑和战国陶片分布,并有一定厚度的文化堆积,这表明当时城外也有较大范围的居住区。(见平面示意图)  相似文献   

7.
燕下都“6”号遗址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84年9月至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工作站为配合高陌乡东沈村农民用土而对“6”号遗址进行了局部的发掘。“6”号遗址位于燕下都城内南部的东沈村东、中易水北岸,是一处商周时期的生活居住遗址。在发掘的约3百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一批遗迹遗物,其中还出土了七座汉墓。现将七座汉墓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七座汉墓(编号M_1—M_7)皆土坑竖穴墓,方向在0°到10°之间。墓中填土成五花状,部分夯打。葬具为木质,皆腐烂。从朽木痕迹看,M_1、M_4和M_7为单棺墓,余为一棺一橔墓。椁木紧贴土坑四壁,棺放置在椁中部或偏南,唯M_2棺下有两条横放的垫木。七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林西县出土战国铜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内蒙古林西县大水波罗牧场出土铜戈1件。现收藏于林西县文物管理所。铜戈内部稍残,援瘦长扁平,中部较窄,锋端上扬,长胡,阑侧三穿,内一穿,胡刃弯曲。残长21、援长13.5、胡长9厘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三峡大坝工程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庙岭考古队从1998年至2005年对巴东红庙岭遗址作了五次考古发掘,清理了89座有随葬品的土坑墓,其中26座随葬有青铜兵器。这批巴式、楚式和秦式青铜兵器为确认巴蜀文化的分布范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图_五0“、金‘i虎。、._?’譬最的.O。贷 款图四,青铜虎图六、玉佩^坠v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古蜀文物  相似文献   

11.
1993年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乡恭园坡村民在罗溪掘洞采金时发现铜戈一件,后上交文物部门,现由怀化地区博物馆收藏。铜戈受损,刃有崩缺。援细长,微上昂,中起脊,长胡四穿,内三面刃,内末端斜成刀状。通长26.5、授长16.5、胡长9.8、内长10厘米。内一面镌刻铭文5字,  相似文献   

12.
新郑县郑韩故城东北约二公里能庄村社员白青科,1980年冬在其家院内挖坑栽树时,发现铜剑、铜戈各一件,当即送交县文管会。地、县文物部门于1981年春,派人到白家调查,并进行了清理。根据铜器出土的位置,开方发掘,从地层上可以清楚看出是一座长方形墓葬,南北向,长3.5、宽2.56米,墓底距地面1米(院主建房时已挖去表土2米)。棺木已朽,棺灰轮廓清晰,长2.9、宽1.86米,棺板厚约0.2米,人骨无存。经与院主详细核对,剑、  相似文献   

13.
鲜水河为雅砻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南麓,流经四川省色达、炉霍、道孚、雅江等县,两岸颇多石棺葬墓地,迄今已出土铜戈9件,按照形制可分为A、B、C三型,其中,A型为刀戈复合体,可分为三个亚型,演化规律明显,作为戈的功能逐渐加强。B型戈曲刃,有管銎,便于安装和固定柲。C型铜戈为中原商式戈。根据戈的形制和捆绑痕迹,推测戈的捆绑方式有四种:单面捆绑式、凹槽嵌入式、銎内插入式、榫孔插入式。A型戈作为复合形武器,借鉴甘青地区早期青铜文化因素后,形成自己的发展系列,发展成熟后沿横断山东缘向南传播。B型戈部分文化因素来自于北方草原青铜文化,但整体形制独具特色。C型戈为典型的商文化器物。由此可见,鲜水河流域的青铜文化兼具开放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河南登封县八方村出土五件铜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7年3月份,河南省登封县告成乡八方村农民韩战国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铜戈五件并将其捐献给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我站依有关法令对其进行了奖励。八方村位于登封县东南15公里告成乡西1公里,东隔五渡河与东周阳城相望。五件铜戈出土于砦墙外东北约20米的二级台地中,再往东约300米就是夏代文化遗址王城岗(图一)。笔者赴现场了解情况时,所挖房基已经过夯实并回填。据当事人介绍,五件铜戈堆  相似文献   

15.
湖北出土两件铜戈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17册。该册图录为兵器部,其中有两件铜戈,分别出自湖北的江陵与枝江,是首次披露的新资料。数年前,我曾得到江陵所出的一件铜戈拓片,因该戈尚未正式发表,故未收入拙著《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枝江所出的一件,杨权喜先生曾在其论文中提到,但未附拓片。我曾去信湖北省文物商店,请协助作一拓片,函复该店仓库有待清理.一时难以满足要求,故在上述拙著中也未收进该戈拓片,仅附杨权喜先生提供的临写本。由于未能见到此戈拓片,对铭文的某些字不敢肯定,故多缺释。今草此小文,对上述二戈铭文作简短考释,也算对拙著作一点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16.
徐占勇 《文物春秋》2002,(6):38-44,65
<正> 弩是由弓、弩臂、弩机、枢四部分组成的远射兵器(图一)。弩机是装置于弩后部的铜质机件(照1),其结构已很先进,配上强度较大的复合弓,大大提高了弩的射程和杀伤力。由于弩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的动作,射手无需在用力张弦的同时进行瞄准,所以特别适合于步兵野战布阵、设伏和守城作战,成为战国初期步兵手中的利器。近几年笔者收藏了一批燕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57,(8)
燕下都遗址位于易县城东南十五里外高陌村一带,包括高陌、武阳台、城角、贯城、练台等二十七个自然村,东西长十四里,南北约十里,西南隅向内凹,北面中部(斗城村)西外凸出,北临濡水,南至中易水,东与定兴县接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相似文献   

18.
1977年7月,山东新泰市翟镇崖头河岸边发现1件铜戈,现由新泰市博物馆收藏。铜戈长胡,援、内上扬,援中起脊,援、胡、内部均有刃。阑侧三长方形穿,内一穿。胡部阑侧有铭文一行3字:“柴内右”。援长20、宽3.5、内长12.5、宽3、胡长13.8厘米(图一、二)。铜戈的形制与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发现的Ⅲ式戈和河北临城柏畅发现的Ⅱ式戈相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65,(2)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易县武阳台公社高陌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在村东劳动时,由贫农社员姚得宝同志在距地表深约0.60米的土层里掘获铜人象一件。他立即将这件文物送交生产队办公室保存。该生产  相似文献   

20.
随州市擂鼓墩二号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擂鼓墩二号墓在随州市①西郊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之西略偏北约一百米(见插图)。此处原为一小山包,当地群众称为西团坡,意即西边圆凸的土包,曾侯乙墓处为东团坡。从原始的地貌看,两个山包原来差不多高,在两山包之间,隔有一条小沟,因武汉部队空军某部历年在此施工,平整土地,现在二号墓及其四周,已比原来约削去六米多。二号墓建造在红砂岩上,因砂质松散,墓坑四壁不甚规整,为正东西向。发现时残墓口长7.3、宽6.9、距底深约1.4米。墓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