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褒斜栈道,南起原陕西褒城县北之褒谷口(今汉中市北20公里之石门水库),北迄陕西眉县西南30公里的斜谷关,贯穿秦岭,凿石架木,为联系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之交通要道.至北魏时,褒斜栈道南段未变,北段出现歧路.如由汉中北上,至今留坝县姜窝子改向西北行(原路由姜窝子向东北行),经今留坝县城柴关岭、凤州,入宝鸡大散关至关中,形成了褒斜栈道的别道,名  相似文献   

2.
故道     
《陕西史志》2004,(6):18-18
关于故道,令人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故道是指从陈仓(今宝鸡市)起西南行,至故道县,转入褒水河谷而走汉中郡的一条栈道,又称陈仓道;而另有学认为故道和陈仓道是两条而非一条,陈仓道是自陈仓西南行,从大散关、凤县境,转东南沿褒水而达汉中郡。故道起自甘肃东部的两当,沿嘉陵江下行,经徽县、青泥岭、  相似文献   

3.
傥骆道得名、道里及其重要性横亘于陕西南部的秦岭,把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隔在南北两边;而穿过秦岭又把关中和汉中联系起来,自古有四条道路:由宝鸡西南出大散关,经凤县、略阳、勉县而至汉中者为“故道”;由郿县西南入斜谷,经太白、留坝而至汉中者为“褒斜道”;由周至西南入骆谷,经洋县、城固而至汉中者为“傥骆道”;由西安正南入子午谷,经洋县西折而至汉中者为“子午道”。因为故道在历史上记载不多,一般治舆地学者,多重视后三道。如《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道:今(指清)之北栈。南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十里;北口曰斜,在凤翔  相似文献   

4.
初到古陈仓     
李毅 《丝绸之路》2011,(5):40-42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陈仓就是今天的宝鸡市陈仓区。22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出兵攻打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陈仓也因此名播华夏千年而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5.
姜水辨     
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而姜水在那里?关系到上古史的研究,对此不可不辨。清乾隆《宝鸡县志·沿革》“神农所生”下说:“按今县南有姜水,北流注渭,郦元注渭水不知,遂以会杜之岐水当之,而谓岐水流经姜氏城南为姜水,复自知其不确,乃曰疑即杜矣。”民国《宝鸡县志·古绩》“姜氏城”下说:“按出杜阳之大岭者岐水也,出秦岭之大散关者姜水也。郦氏不考,遂以岐水蒙姜水之名,而并移姜氏城以就之,误矣。今姜水在县南三里,姜氏城在水南涯。”二县志所说的姜水,指流经大散关的这条水。而这条水郦元是知道的。水经渭水注载:“渭水又与扞水合,水出周道谷,北迳武都故道县故城西。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流经大散关只有一条  相似文献   

6.
正全州青瑶峒的瑶人与舜帝的历史渊源关于舜帝南巡路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在《帝舜家族史迹考辨》(载于《虞舜大典》)一文中认为:舜帝"从蒲坂出发,经安邑(山西夏县)南行过黄河,过鸣条(河南封丘东),过宛(今南阳),渡淮河、汉江南行,再经夷陵(今武汉)过江入巴陵(今湖南岳阳),沿湘江南下,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阳)。之后,再南行至零陵。帝舜又从零陵到各地去巡视"。  相似文献   

7.
(一)、徐霞客贵阳日记简略的疑义明季大游历家徐霞客(宏祖)游黔,始於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三月二十七日进入黔境下司,五月初九日离黔境而入云南,复於是年八月二十四日由云南罗平州的三板桥渡江底河再入黔境,经步雄而至黄草坝(今兴义市),於九月初三日渡黄泥河离黔而再入滇。《徐霞客游记》:由都匀至贵州(明人称贵阳为贵州),行程八日,每日只记里程与宿站,不言其他;到省会贵阳为四月十一日,十四日离贵阳南行,是日记云:“晨饭於吴,遂出司南门,度西溪桥,西南向行。五里,有溪自西谷来,东注入南大溪,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慈)桥。……”遂经岜堰塘(今甘荫塘),水边寨、大  相似文献   

8.
“米仓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巴山之间,为川、陕纽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易于屯兵聚粮,自古为军事上的后方基地。秦末,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汉中市),兴于汉中,扫秦灭楚,而成帝业;三国,诸葛亮屯兵沔阳,以汉中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南宋,吴玠、吴璘兄弟,以汉中为据点,大散关为前哨阵地,抗金数十年,制金兵难越雷池一步;近代,抗日战争,亦以汉中为后方据点,屯兵聚粮,支援前线。汉中在军事上的地位,既如此重要,其交通自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宝鸡古称陈仓,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故里,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享有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和华夏文化摇篮的美誉,历史上“姜子牙钓鱼”、“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典故都出自这里。今日宝鸡已成为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是通向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城市”等称号,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宝鸡地区修志传统由来已久,由于历史沧桑,宝鸡地区西汉至宋元的古志均毁或佚。明清时期修志呈鼎盛之势。  相似文献   

10.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卷二十八上,弘农郡卢氏县(今河南省卢氏县)下载:“熊耳山在东,…又有育水(今白河),南至顺阳入沔(今汉江),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这里班氏的记载认为洱水和育水均为过郡二,行六百里,独立入汉江之河流。对此历来争议颇大。一是洱水与育水合流说。如清·钱坫、徐松《新校注地理志集释》(《二十五史补编》(一),中华书局1955年版)认为:“洱水盖合育水而入汉水,本互受通称之例。”二是洱水为今镇平县之潦河说。如清·陈澧《汉志水道图说》(同上)认为:“洱水,今河南镇平县之潦河,南…  相似文献   

11.
褒斜道     
《陕西史志》2004,(6):48-48
褒斜道是秦汉魏晋时关中通往汉中的主要交通线,北起于今眉县的斜峪关口,溯斜河南上秦岭北坡,在“五里坡”(今太白县境)离开斜谷,到褒水发源地后,顺褒水南下,穿山攀壁,出褒城进入汉中盆地,从勉县西南行,汇金牛道,直趋剑门关。汉武帝时拜张印为太守“发数万人作褒斜栈五百余里”,此后蜀汉之诸葛亮,魏泰和六年潘宗伯,  相似文献   

12.
汉水上游巴文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水是我国古代四大河流(黄、淮、江,汉)之一,源于汉中地区宁强县番冢山,河源段称为漾水,入勉县境内则称沔水,至褒河入沔水处以东则称汉水,至安康县境,一般称为  相似文献   

13.
陈福寿 《陕西史志》2002,(6):54-54,56
清朝中叶,汉中商业迅速发展,“商贾辐辏,货物山积,虽繁盛不如长安(今西安),亦陕西第二都会。”在汉中这座陕西第二商都中,商店字号如雨后春笋争芳斗艳,至今仍保留字号的便是公兴大药房。“公兴大”堪称汉中商号第一家。  相似文献   

14.
滕天绶,清代奉天(今辽宁)辽阳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冬由广东潮州府同知升任汉中知府。任内,“孜孜以民事为亟先”,做了许多有益于汉中人民的好事。其中最受百姓称颂的是他对汉中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叶光彩 《纵横》2010,(2):53-55
1947年11月,我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为调动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北上,支援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并且给下一步收复延安解除后顾之忧,第二次围攻榆林。此时的西北战场,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之后,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即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主力被歼,风光不再,顾了东顾不了西。  相似文献   

16.
汉水上游巴文化与殷周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水源于蟠蝝(宁强县境内),流经汉中盆地及安康地区,经鄂西北而达汉口入长江。在汉水上游两岸,通过考古调查与出土文物资料证实,它是我国古代西部南北文化重要的汇聚区之一。在汉中盆地的城固、洋县、勉县、汉中市及西乡县等地都发现有殷周及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与汉中相邻的安康地区部分县亦有出土,这些铜器的造型、纹饰内容和布局,经过研究分析,部分器物则与中原地区出土殷、周时代的同类型器物  相似文献   

17.
马强 《陕西史志》2001,(3):57-57,59
汉中郡始为楚设,秦惠文王复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汉时汉中郡属益州领辖。西汉汉中郡治虽无明载,不过近年汉中史志学者据东汉城固《仙人唐公房碑》和考古发现证实汉中郡治所在西城(今陕西安康市),持之有据,已成定谳。而东汉汉中郡治在南郑虽无疑议,但汉中郡治所究竟何时由西城西迁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因史书失载,又无确凿文物相证,学者甚感困感。  相似文献   

18.
1988年9月2日,我馆根据宝鸡市公路总段职工高仲伦提供的信息,在陈仓故道的散关岭上首次发现并清理出古代铁铠甲一领。因甲片有散失,无法复原。现将清理情况报道如下: 一、铁甲出土情况: 出铁甲的地方位于明大散关以南的散关岭上(今川陕公路35公里处东侧)。铠甲埋于距公路二米多远的小土丘里,距地表仅30厘米。小土丘再往南是一条紧贴崖壁形成的一条深十余米的沟壑,即当年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所穿越的故道。铁铠甲出土时呈堆积状,可推测、原来是卷起来放置的。小土丘为沙土岩质,铁甲之上覆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的《汉中府志》及清代、民国《南郑县志》,记载古南郑城(即今汉中市)自秦筑城以来数度迁徙。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隋大业八年(612)移南郑县城(亦为汉中郡城)至旧南郑城(简称秦城)西南二里,即宋代以来的南郑城;二是宋嘉定十二年(1219)“徙筑今城”(简称宋城),出自《舆地纪胜校勘记》卷四十八,为旧府、县志所引用。关于这次迁徙,实为误记:《宋史》“宁宗纪”;“嘉定十二年十二月己亥,筑兴元城”。  相似文献   

20.
黄为周初嬴姓封国,在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的潢川县一带。春秋时期,领地甚小,南有今之大别山脉,东与蒋国(今河南淮滨县境)为界,西邻息国(今息县境内)、弦国(今息县西南),北与蔡国(今新蔡县)毗邻。国都在今潢川县西北隆古集,城址尚在(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