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苏联时期对俄国历史的解释中,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曾长期居于垄断地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苏联(俄国)学术界开始使用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研究俄国历史。1993年第7期的《哲学问题》发表了以《俄国现代化:问题与前景》为题的圆桌会议材料,④这既是俄罗斯学界对俄国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推动了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当代俄国仍以全面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史中寻求教益成为现实的任务,由此对有关俄国现代化的理论和历史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化。本文⑤即是对其中主要问题的梳理和评论。一、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俄国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指出,描述世界现代化的基本线索是研究俄国现代化的基础。俄国学术界一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驱。先生不仅首创了中国革命的理论,而且首创了中国建设的理论,这就是在《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论著中系统全面阐述的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在回顾与“反思”以往的现代化运动、总结以往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他开始构建现代化思想理论并逐步加以完善。现代化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为先进的思想,主要包括: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只有实现革命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即只有“救亡”,才能“振兴”,而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对外开放等。孙中山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建没中国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宏伟蓝图,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成明  张文华 《攀登》2002,21(6):1-5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创立了从中国发展的历史特点出发  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独具特色的发展理论 ,其内容十分丰富 ,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发展理论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并回答了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出了一条新路。研究邓小平发展理论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指导作用 ,对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经过80余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对现代化即西方化或苏联化僵固模式的超越。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的条件与原因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对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演变轨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界定,总结其经验教训,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把“现代化”主要看做一个有特定内涵的全球历史大变革进程,看做一个并不具备终极目标价值而且道路模式选择多样的历史范畴,从而使之成为史学研究的对象。它和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现代化论有原则上的不同,也不同于建立在“五种生产方式序列”基础上的“革命范式”。东、西方两种对立的单线演进历史模式,在史学方法论上都有绝对主义和排他性色彩。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则是开放的、包容的、多面向的。现代化范式的出现打破了史学长期由单一范式支配的局面。史学范式的多样化,是中国史学繁荣之道。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现代化历程表明,政党现代化对国防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兴则彼兴,此衰则彼衰。由共产党执政开创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开端,党和国防的现代化进程一波三折,但总体是蓬勃向上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实现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7.
翟媛 《沧桑》2011,(6):90-93
历史发展是一段漫长而有规律的过程。那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时候紧要处也只有几处,需要我们转折好了。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在几处关键点上,中国共产党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正确的转折,奠定好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继往开来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又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新的伟大战略。  相似文献   

8.
高静丽 《沧桑》2009,(3):64-65,68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使得传统法律意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市场,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所以,在研究法律意识现代化时,就必须要注重影响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其他社会因素之发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的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他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现代化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确立、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步骤的规划,到现代化战略重点的设计方面,为中国社会的变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史春风 《安徽史学》2010,(5):105-114
20世纪30年代,由10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的论战,直到今天,仍引起学界不断关注.本文拟对上世纪30年代至今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考察.20世纪30至70年代,对于该问题基本还谈不上系统研究,只是学者借机发表自己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见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尤其是大陆学界,对于这场论战,在一致认同其"政治"、"党化"背景的同时,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这场论战发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政治"以外的其他角度去考察这场论战.90年代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开始超越意识形态框架,而现代化视角的引入,使得这场论战的文化及现代化意义开始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一个含义深刻、层次广泛的概念,对于什么是现代化及其实质、层次等问题,目前史学界仍分歧大于共识。但是,以现代化为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已被一些史学工作所接受并实践。本以现代化为主线略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如现代化与民主革命的关系、在现代化追求中学习西方与反抗侵略的关系、以现代化理论克服以往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主观情绪等。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线索问题,曾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过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悬案至今没有真正解决。为此,本略做述论,试图对这一问题有所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由胡适对晚清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评价、中日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比较研究两个层面,梳理和阐释了胡适对中日现代化进程问题研究的历史深度和理论贡献。胡适立足于中日两国历史的比较,进而归纳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反应类型:发散渗透型与中央控制型。在众说纷呈的抗战思想论观中,胡适独树一帜,其在抗战时期初步成型的中日现代化历史比较研究理论模型探讨,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胡适没有局限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一般性揭露,而是通过对长期流传的所谓日本现代化成功论的历史分析,揭示日本社会深层次的文化危机和历史困惑。胡适对19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民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成绩的肯定,是其思想复杂性中占主要方面的一个认识;他所归纳的文化冲突的理论及规律模式,与他对近代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成绩观察紧密关联,也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诸多重大事件,提供了一个新颖而独特的历史新视角,其理论价值不容忽视。从胡适所已经尝试的由现代化视角进行中日现代化进程历史比较研究来看,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确是一个历史时期已存在的学术主题。笔者认为,此方面学术研究成果的继续挖掘,于当今的抗日战争研究,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言,全球化是某一地域内部的现代化逐步与世界性现代化浪潮相接轨的过程和结果,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该地域的内部规则与各种国际游戏规则的异质趋同和制度再创新过程。文章认为,如果将全球化视为一个发端于工业化和经由现代化承继的社会大变动过程,那么现代国家的出现及其发展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民族和民族国家的演进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关系密切,二者在全球化时代同样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冲击;而这一世界性大变动过程,在一个多世纪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当中就已得到了天才的预见。  相似文献   

14.
李建涛  吴世韶 《攀登》2023,(5):93-99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叠加的现代化挑战,中国和西方国家都试图寻求应对之道。西方生态现代化模式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科学技术决定论、西方民主等理论基础之上,但存在着局限性。因为这种模式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所以其难以解决生态危机。相较之下,中国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在理论、价值观及体制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为世界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杨素青 《沧桑》2010,(2):102-103,112
晚清是中国社会变革剧烈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进行早期探索的时期。从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的历程中,我们发现经济现代化的四个重要因素:人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政府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21世纪的中国经济现代化,仍然面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因此,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问题场域中,乡土传统的传承与创生不容回避。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城市化进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城市化进程而造成的民俗传统的衰落,是当代乡村危机的重要表征之一。2012年中央出台"建设新型城镇化"决策,使之成为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主导导向。如何建设健康、有特色的中国城镇化?这是关乎民生民心、亟待学界回答的新问题。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建言献策,主要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公共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宏 《攀登》2004,23(6):55-58
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是当今中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党的现代化是党领导和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党的肌体上存在的非现代因素与现代化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现实的矛盾,故要实现党的现代化就要从党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党的队伍素质时代化、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党的执政方式法制化、党的决策科学化和党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去着手推进。  相似文献   

18.
中共二十大报告从根本性质、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等维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由来已久,广东的“追龙”战略即为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的范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广东要用二十年追赶亚洲“四小龙”的“追龙”构想,要求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追龙”战略从提出之初就打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烙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具体实施又是一个渐进式发展的结合中国国情不断调整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对现代化认识的过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途径,有效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路径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试析近代天津资产阶级面对现代化的心理与行为(1903-192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化是一种抗拒与变迁的历程.在抗拒与变迁之间,必有其错综复杂的因应策略与因应反应.在近代中国以实现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现代化变迁过程中,扮演主角的资产阶级对中国现代化的反应即是中国人对现代化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一般社会大众对现代化的反应.因此,我们要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就不能不考察中国资产阶级在其中所走过的历程.本文把天津商会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回答这一问题,并以宏观层次的群体心理及行为为主的方法探讨天津资产阶级面对现代化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世界,现代化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已故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现代化研究。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方面有特别贡献,他的现代化研究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