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壁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藏史资料中记载着藏画最初形成于岩画。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和其它藏区都先后发现了以各种动物、人物、日月星辰为原形的岩画,这些岩画就是西藏最早期的壁画艺术作品。曲贡遗址里发现的用泥塑成的猴头,可以证明史前时期西藏的工艺美术艺法就不同凡响,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O下面我们着重来探讨一下藏族壁画艺术和藏族宗教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情况。在西藏历史中最长、最具传统特色的壁画就是古代藏族画家用360个方格组成的总画面,每个方格代表一天,这个方格中画着不同的星辰和十二属相等,它们代表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夏鲁寺壁画艺术在西藏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壁画保存的完整性以及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充分体现了公元11世纪以后西藏寺院壁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大体情况,并且展示了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西藏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当我们今天置身于夏鲁  相似文献   

3.
《文物》2016,(7)
帕尔嘎尔布石窟是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佛教后弘期的重要遗址之一,对于西藏佛教发展史、艺术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此文是对其中K1石窟壁画题记的重新记录、整理和翻译,其中反映了西藏西部与西夏、蒙元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认为此窟反映的宗教信仰均源自西藏西部地区,并与王室之间有密切关系。一些新题材的出现体现了西藏西部地区13~14世纪宗教派别流传的复杂情况,同时也暗示此窟的年代约为13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治区     
《西藏人文地理》2014,(6):20-21
《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动态讯将介绍西藏自治区各地发生的消息及图片。 5历时3年多的古格王朝遗址修缮保护工程目前已全面完工。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史料记载,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后人逃往阿里,建立了三个小王国,其中德祖衮在10世纪前后建立古格王朝。近年来札达县降雨量增多,以土石结构为主的古格王朝遗址受损较大,遗址屋顶曾一度漏水,导致部分精美的壁画遭到侵蚀,遗址内部分窑洞甚至出现坍圮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磁县紧邻北朝时期邺城都城遗址,县域南部、西部的平原和岗坡分布着众多北朝皇陵及宗室等高等级墓葬,根据墓葬壁画内容和特征,本文对墓葬分型进行研究,同时对壁画内容反映的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葬俗以及民族、区域文化交流等多元文化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陕西有许多的大型土遗址,本课题组多年来陆续对这些遗址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西安半坡遗址祭祀坑墙壁上出现大量的白色物质,严重损坏了遗址原貌;永泰公主墓、长乐公主墓的壁画也在遭受着可溶性盐份的侵蚀,导致壁画疏松、空  相似文献   

7.
西藏壁画     
西藏壁画分布在寺庙、府第、宫殿、民宅、驿站、旅店等地方的墙壁上。而寺院则为壁画聚集之所,在每一个或大或小,或赫赫有名,或默默无闻的西藏寺院里,无论是那种教派,墙壁壁画都会是你视觉的一个极大的亮点。如果把这些壁画一幅幅的排列起来,那确实是延绵不断、绚丽多姿、色彩缤纷的美丽画廊。这两幅壁画都来自西藏山南地区,虽同属山南地区,但却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8.
位于西藏吉隆县杂龙村的青嘎寺是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石窟群,其中的3号窟保存有较为完好的壁画和题记。初步研究表明,该石窟壁画由当地普通信众集资绘制,题材融噶举派和格鲁派于一体,风格受到西藏腹地曼塘(sman thang)画派的影响,系格鲁派明末清初在吉隆县传播的重要遗迹之一,这一石窟群遗迹对研究格鲁派在西藏的传播与其他教派的融合、西藏普通信众对于藏传佛教的信仰以及地方基层职官"十户长"等,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甘肃拉卜楞寺壁画表面涂层材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壁画表面大多刷有保护涂层。据记载,其材质主要是桐油、牛胶或清漆等。但目前,对该涂层材质科学的研究却较少,不利于后期保护修复。为配合拉卜楞寺壁画保护修复项目,本研究以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核磁共振氢谱法(~1H-NM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等分析手段,对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弥勒佛殿、时轮学院主殿壁画的涂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处佛殿壁画涂层可确定是一种干性油,种类与桐油较接近。但由于西藏壁画在材料和工艺上的独特性,材料老化等因素,拉卜楞寺壁画涂层在组成和结构上,与现代桐油有一定差别,表现出一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后期修复,可采用性质与西藏传统涂层材料接近的干性油,例如桐油,作为新的壁画表面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10.
壁画艺术是西藏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它以浓墨重彩勾勒了西藏文化历史的绚烂色彩,用粗糙的、朴实的、原始的绘画方式记录了高原社会的变化。这些壁画承载的不仅仅是工匠的虔诚,它古朴的色彩、逼真的形象、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藏民族文化艺术,同时也为了解西藏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厚的载体。壁画起源于绘制在岩石上的岩画。西藏岩画的起始年代大约是在早期金属时代(公元前1000年-公元6世纪),此期间,西藏的壁画大部分出现在藏西阿里及藏  相似文献   

11.
西藏自古就有人类居住。从1958年林芝发现古代人类头骨;1978年昌都卡诺新石器遗址的出土;1984年拉萨曲贡新石器遗址的出土;到1991年山南昌果沟新石器遗址的出土。四十多年来,西起阿里地区,东至昌都地区,北起那曲地区,南达定日、墨脱等地,发现大量的旧新石器时代的遗存,计有石器、骨器、陶器以及建筑遗址等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西藏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对西藏山南地区卓卡寺残存的壁画和历史进行了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卓卡寺壁画所绘制的内容为佛传故事,绘制年代应该是在吐蕃末期.此壁画的发现,改变了人们认为西藏腹地不存在有表现世俗人物的吐蕃壁画的观点.同时对佛传故事图粉本的源流研究等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曲杰 《中国西藏》2007,(6):28-33
西藏有近2000座佛寺,每座寺院均绘制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不仅是藏传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西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东嘎守望者     
位于西藏阿里札达县的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和世界上最庞大的土林,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名胜古迹。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距离阿里地区札达县仅仅70公里地方的阿伊拉日山的一个小河谷里,有一个叫东嘎的小村子,村子附近高耸的砂岩绝壁上有许多洞窟,里面有美妙绝伦的壁画。在临近的皮央村,还有一处由寺院、城堡、石窟和塔林组成的大型遗址。这些遗址和佛教古窟遗址建于公元10世纪,属于古格王朝仁钦桑布时期主要寺院之一,这里曾经是古格王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东嘎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石窟散布在东嘎村北面断崖上,自立的崖壁蔓延一公里多,壁上有许多的洞窟。其中两处石窟里的壁  相似文献   

15.
在汉墓中发现许多珍贵的画像,如画像石、画像棺、画像砖、画像镜、帛画、漆棺画、壁画等等。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弥为珍贵的艺术品,也为我们探讨汉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形象的资料,与古代之献互相参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先秦壁画的遗迹,近十几年来有了新的发现。1975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北殷代宫殿基址附近,发现白灰面的墙皮上,绘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园点,在殷代的建筑物上已经有了彩色壁画(《1975年安阳殷墟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第4期)。1974年、1975年先后在秦代都城咸阳宫殿遗址上进行发掘,一号宫殿遗址发现残缺的壁画四百四十多块,最大的一块长达37、宽25厘米,颜色鲜艳(《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11期)。三号宫殿遗址走廊两侧发现“长卷轴式壁画”,  相似文献   

16.
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壁画绘制精美,内容丰富,是现存太平天国遗址中壁画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处文化遗产。目前,壁画风化较严重,普遍存在空鼓、地仗脱落、粉化、褪色等病害现象。2016年4月,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和浙江省博物馆文物保护基地人员对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内壁画的现存状况进行了调研。按照12类壁画病害,分别进行病害识别、面积测量、程度确定。对壁画表层湿度、表面光泽度、各处光照度等进行测量。特别对约20年前做过表面化学加固的壁画进行了考察评估,旨在了解壁画保存现状,探讨侍王府壁画修缮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近些年来,因工作需要及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得到了难能可贵的机会去实地考察西藏各地区各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艺术遗存,并展开了调查研究。我看到了西藏各地风格迥异、结构特殊的古建筑,以及珍贵罕见的佛像、壁画、唐卡等,藏族先民开拓创新的智慧和优异的艺术成就,令我赞叹。  相似文献   

18.
爬竿.又称“翻杵之戏”,是流行西藏民间的传统活动。吐蕃时期已开展普遍。桑耶寺杂技壁画中就描绘了十几种爬竿方法。从基本内容看.首先竖一长竿于地上.用绳子四面打桩固定.然后就可在竿上做爬上爬下的各种技巧.如在竿顶做倒立.在竿上翻筋斗等.人们各显其能.造型优美。阿里古格王国遗址壁画上也描绘了蕃民爬竿内容:“滑竿中间直立一主竿.两侧各斜撑一竿,顶端绑扎在一起.画中一人刚攀登至顶.另一人  相似文献   

19.
土遗址和壁画遗址可溶盐主要为NaCl和Na_2SO_4,其中Na_2SO_4是破坏程度最严重的盐。一般认为,硫酸钠只有在温度、湿度变化时才不稳定,才发生得失结晶水引起的晶型及体积变化。为研究土质文物盐害的形成机制及内在原因,调研了全国几处典型土遗址和壁画遗址的盐害状况并取样分析。分析发现:1)土遗址和壁画遗址中硫酸钠的形貌、结构是动态变化的(无论在任何极端干燥环境甚至真空条件下);2)环境因素如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只是加剧上述变化进程。硫酸钠结晶析出时,其体积膨胀约4倍。这一系列的过程,深刻影响着硫酸钠的相变复杂性和对依存土质文物本体的破坏性。本工作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这些发现,并通过不同盐分(不同浓度氯化钠、硫酸钠)侵蚀破坏模拟试验、不同温度条件下模拟试验、不同相对湿度下模拟试验,从宏观层面印证了上述微观机制在土遗址和壁画遗址本体的外在表现。本研究发现土遗址中硫酸钠的形貌、结构是动态变化的,该工作弥补了以往研究和认识上的局限。本研究将对阻止、延缓及预测土质文物盐害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篇着重分析了皮央石窟IV区32窟(护法殿)壁画中萨迦派及俄派祖师传承以及护法、供养场景,综合探讨了壁画年代、艺术风格及教派影响范围,认为此窟壁画的绘制年代在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具有藏中地区艺术风格,反映出当时萨迦俄派在西藏西部普兰、古格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