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隋书·地理志》,汲郡统县八,临河即其一。关于隋汲郡临河县的建置沿革,《太平寰宇记》卷57《澶州》云:“临河县,东六十五里,旧十二乡,今三乡。古东黎县也。魏孝昌年中分汲郡置黎阳郡,领县三:黎阳、东黎、顿丘,此即东黎也。……隋开皇五年,郡罢,置临河县...  相似文献   

2.
鄠县的始置时间目前有"秦代置县"和"汉代置县"两种观点。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互证,可以发现鄠县始置于秦代的说法难以成立,汉代置县说不可轻易否定,其始置年代当以传统的汉代初年置县为准。鄠县在秦代至汉初,可能以酆县的形式存在。鄠县的始置年代,或在西汉吕后二年(前186)至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之间。  相似文献   

3.
今通渭县春秋时为西戎之一的襄戎所居,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陇西郡,遂为陇西郡所辖。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平襄县,盖因平定襄戎而得名。当时从陇西郡分出东部地区置天水郡,辖十六县,《汉书·地理志》列平襄于十六县之首,为天水郡的郡治。王葬于孺子婴初始二年(公元9年)篡汉为新,改元始建国元年,更天水郡为镇戎郡,仍设郡治于平襄,改名曰“平相”。  相似文献   

4.
宁洋县在福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割龙岩、永安、大田三县始置,隶漳州府。请雍正三年(1725年)龙岩升直隶州,宁洋往属。1956年撒,划归龙岩、漳平、永安三县。《宁洋县志》初修于万历癸未(十一年,1583年),知县杨继时据前令郑于蕃  相似文献   

5.
巴中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处,秦时属巴郡宕渠县,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始置巴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清化郡,民国二年改为巴中县,1993年改县为市。“米仓道”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及人多有驻足巴中。他们不仅在此建造寺庙、开窟造像、装彩题词,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艺术珍品,也给我们研究南北交通关系、化交流以及商业经济等留下了非常丰富而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今天西部重要的化旅游资源,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遍布巴中各地的古代摩崖石刻造像。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一书辑录的唐代敦煌户籍,有59户是非绝户户籍。其中包括唐[七世纪后期]沙州敦煌县龙勒乡籍1户,周大足元年(701)沙州敦煌县效谷乡籍5户,唐先天二年(713)沙州敦煌县平康乡籍2户,唐开元四年(716)沙州敦煌县慈惠乡籍(抄录)6户,唐开元一○年(722)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7户,同一年敦煌县莫高乡籍(草案)2户,唐[开元年代]沙州敦煌县籍(草案)1户,唐天宝三载(744)敦煌郡敦煌县神沙乡弘(?)远(?)里籍1户,唐天宝六载(747)敦煌郡敦煌县效谷乡□□里籍1户,唐天宝六载(747)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17户,唐大历四年(769)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16户。我国出版  相似文献   

7.
国宝四川     
《山茶》2011,(7):44-53
安岳石刻卧佛位于资阳市安岳县八庙乡卧佛沟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卧佛.卧佛上方的释迦说法图造像主次鲜明,栩栩如生。四川境内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众多.内容题材独具本地特色.在中国石窟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按《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敦煌郡,继设敦煌、龙勒、效谷、渊泉、广至、冥安六县。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这是对敦煌行政、军事两大机构的简略记述,而县以下政府组织情况却无任何记载。敦煌汉简中有较多县以下乡、里建置的资料,弥补了行政系统基层组织设立的史实。从而使我们对敦煌从郡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里这一行政系统的组成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对研究敦煌史、边郡史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秦汉国家在地方统治中推行郡县制,而在县以下诉诸分部的治理手段。除由县(或郡)派出属吏驻于固有地域单元,形成诸如乡部、亭部等管理系统外,县廷事务的办理多采用在界内依方位派出直属吏巡行的模式。对县下分部,学界以往的认识停留在廷掾“监乡五部”的制度史层面,而固定片区简牍文献的密集发现,为解剖麻雀式观察县下治理场景提供可能。本文即依据出土汉、吴简牍对长沙郡首县临湘辖乡与分部情况进行的研究,先借助统计手段,考证东汉、三国临湘辖乡的数量和名称、乡部属吏的设置;继而考察县下方位部的划分:东汉临湘县置左、右(城中)、东、西、南、北(城外)六部,桑乡单为一部,以行监察诸务,部内大吏以劝农贼捕掾或邮亭掾为名,无固定治所,常以亭为“在所”;至三国,乡部及其属吏系统隐退,县内事务主要由县分部派出执役者办理;以嘉禾四年(235)八月为例,临湘侯国的辖乡组合为六部,各置劝农掾。在方位部执役之吏,服务于县的性质凸显,以往多被归于诸曹吏,实应属外部吏,与门下吏、诸曹吏构成分立的县廷属吏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寻佛像的诞生,需要回顾没有佛像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印度美术史上称为古代初期,相当于佛教美术的最初阶段,大体上是从释迦牟尼佛灭度至公元2世纪前半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几乎大部分是佛教内容,其特征是没有佛像。关于释迦佛灭度的年代,说法不一,这里采用通俗的说法,即公元前480年前后。八塔的建立释迦佛在世时,佛教造像不详。释迦佛灭度后,佛教造像以建造八塔为开端。据早期佛教经典记载,释迦佛灭度后,笃信佛法的八国国王均分舍利,分别在其国内各造一塔。佛塔是用砖或石块砌成,形状像馒头或者覆钵,顶置一箱形平台,台上设伞盖(九…  相似文献   

11.
巴中水宁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县城东37公里的清江、斯连、花溪三乡交界处。这里古为巴蜀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现为达县、平昌到巴中及巴中到通江的交通要道。著名的唐代巴中南龛造像即位于巴中县城内。一、水宁寺造像概况水宁寺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清江乡水宁河两岸的始宁山和龙骨山麓,依山崖开龛,龛外形多为方形,内凿成圆拱形。现存二十七龛,造像三百余身。保存较好的唐代造像  相似文献   

12.
江夏因夏水(汉水)而得名。 江夏建制很早,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于荆州之南郡部分置江夏郡,是汉高祖刘邦新建立的郡,辖十四县,所辖的沙羡县(今江夏区)是其中心,沙羡县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镇)是江夏区建制之始。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沙羡县划入汝南县,属江夏郡。隋开皇九年  相似文献   

13.
巴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远山区大巴山南簏,古时称巴州。据《巴州志》载:东汉和帝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南朝宋置归化郡,北魏延昌三年始置巴州,民国二年改为巴中县。  相似文献   

14.
徐畅 《文物》2021,(12):74-82+93
<正>自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将郡国分为多个监察区,诏刺史诣所部以六条问事以来[1],汉代国家通过分部的方式,自中央至地方,逐渐建立起一套层次分明的监察体系:中央通过刺史部监察属郡,郡(国)通过督邮部监察属县,县(道)通过廷掾部监察属乡[2]。传世文献中保留较多关于刺史部、督邮部的执行及运作的记载,严耕望将司监察的督邮部视为郡府的四大组织之一,与纲纪、门下、列曹并列;指出秦及汉初,郡级行政中太守常居府,有事但遣大吏巡行属县,称"都吏";以五部督邮察县之制形成于西汉中叶以后[3]。  相似文献   

15.
正在海南,西汉元封元年(前110)设置珠崖郡、儋耳郡二郡,辖16县,始纳入祖国版图。始元五年(前8),罢儋耳郡,入珠崖郡。初元三年(前46),元帝采纳贾捐之议,罢弃珠崖郡,立珠卢县,入合浦郡。之后今海南境内县级政权机构设置极其不稳定,有时只能在广东省徐闻县境设立政权机构遥领。至南北朝南朝梁大同间(55-546),原西汉儋耳郡千余峒归附洗夫人,设置崖州。政权落地建立,架起海南与中央朝廷的  相似文献   

16.
正北魏时的全国总志《魏土地记》因全书散佚,不知著者,成书年代难以确定。《水经·汾水注》引其佚文曰"《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故可以通过考证杨县隶属于平阳郡的时间来断定《魏土地记》的成书年代。《魏书·地形志》载杨县"晋属平阳,后罢。太和二十一年复",据此,北魏始置杨县在太和二十一年(497)。杨县后改属永安郡,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地形志》记永安郡沿革为"建义元年置,治永安  相似文献   

17.
1986年,山西省阳城县文博馆征集到武周圣历三年(公元700年)石雕释迦造像龛一尊.该造像龛青灰岩石质,通高40、座高9.7、座宽21、座厚10.7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18.
东晋咸和六年(331),析南海郡地置海阳、绥安、海宁、潮阳4县,隶东官郡。此为海阳县置县之始。海阳,因南滨大海而得名。义熙九年(413),析东官郡原揭阳县地域置义安郡,治所设于海阳。隋开皇十一年(591)于原义安郡地置潮州,治所也设于海阳。海阳辖地大小历代多有变化,但一直是郡、州、路、府、道的治所。民国3年(1914),因与山东海阳同名,改名潮安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回眸沧浪     
苏州沧浪区以境内有宋代名园沧浪亭而得名。沧浪区秦属会稽郡吴县,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割吴县地置长洲县,境域分属吴县、长洲两县。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置元和县,县治在十郎巷(今元和路),境域分属元和、长洲、吴县三县。宣统三年(1911)11月,裁撤苏州府和元和、长洲、吴县三县,设苏州,境域属苏州。1912年改苏州为吴县,境域属  相似文献   

20.
1983年1月,广元县城关豫剧团基建工地出土了一批北魏佛教石刻。其中一尊记有北魏延昌三年(514年)造像题记的圆雕“释迦文佛”石像格外引人注目(图一)。高1.5米,肩宽0.28米,砂岩石质。头饰馒头状的高肉髻,内穿交领襦,外套对襟袈裟,下摆成三角形下垂,呈锯齿状,衣袖宽博,善跏跌坐,手呈说法式。长达82字的完整题记镌刻在石像背面(图二),兹将字体简化标点,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