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秋佚 《文物天地》2022,(S1):17-21
2022年8月,由国际博协确认的博物馆新定义最终提案将会进行最后的表决,这份新定义显示出博物馆在新时代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职能。博物馆展览作为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应全面展现博物馆社会价值,践行博物馆发展理念,结合社会需求和时代背景,创造性发展策展思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实现博物馆的社会责任。结合成都博物馆“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论述博物馆展览如何触及博物馆新定义最终提案中明确的“可及性”与“多样性”,以期抛砖引玉,推动策展理念的进步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202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通过了新的博物馆定义,定义中新增了博物馆应“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公众在享受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阻碍,也许是经济上的、文化上的,也许是身体上的、感官上的。影响博物馆可及性的因素有很多,提升博物馆的可及性就是要着眼于消除这些障碍。文章主要对博物馆线上服务进行分析,以廊坊博物馆为例,浅谈中小型博物馆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提升博物馆可及性。  相似文献   

3.
2001年7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9届大会通过了新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环境的物证。并明确指出:新世纪博物馆面临经济和社会两个挑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变迁》一书对博物馆的历史与功能进行了宏大的叙事与概述,爱德华·P.亚历大山采取分而论之的方法,就博物馆的"六大类型"和"五大功能"的动态发展史进行了梳理。玛丽·亚历山大秉持其父的"故事脉络"通过增加当下博物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部分,为这一精心构筑的博物馆变迁世界增添了鲜活感与时代感。作为一个社会空间,博物馆的定义、类型、边界、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任博物馆在不确定的社会浪潮中随波逐流,忽视了博物馆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与普遍议题。  相似文献   

5.
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教育功能列到了博物馆三大要务的首位,以"藏品"为核心的陈列展览便成为博物馆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如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陈列设计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成为各大博物馆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以丹麦摩斯盖得博物馆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如何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合理利用,以期对中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响应21世纪以来博物馆领域所出现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2015年UNESCO通过关于博物馆的建议书的推动下,ICOM于2016年7月启动了第九次博物馆定义修订,此举引起业界内外的极大关注。历经三年的全球范围的激烈讨论之后,由ICOM执委会从269个定义建议案中遴选出的新定义草案未能按原计划在2019年9月ICOM京都大会上完成修订所必要的法律程序。梳理和分析发现,人们对新定义草案中的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了质疑:对主流博物馆认知的关键性改变能否被普遍接受,能否与UNESCO《2015博物馆建议书》的指导性意见完全衔接,是否与《ICOM章程》存在潜在冲突,会否使博物馆在一些国家面临法律和管理上的困惑,等等。此次定义的修订是ICOM历史上最民主的进程之一,也折射出博物馆传统派与革新派之间的学术碰撞。但无论从何种立场出发,一个富有理性和专业智慧的博物馆定义,必须在博物馆的机构目标(为什么利益服务)和特定的行为对象之间达成有效的平衡,它既不是一个基于理想的使命宣言,也不是一系列业务行为的简单罗列。目前ICOM已重新调整了定义修订工作的路线图,努力在2022年ICOM布拉格大会上最终形成具有最广泛代表性的新的博物馆定义。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汤米斯拉夫·所拉(Tomi-slov Sola)在《博物馆》杂志上,提出了能够得到博物馆界公认的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范畴.他认为,博物馆的基本原理不再是博物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了.新的研究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类与现实的特定关系(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一是研究作为社会活动而对人类遗产进行的保存和利用问题(功能的确定).国际博协曾为博物馆学下过这样的定义:它“研究博物馆的历史背景、社会作用以及博物馆的研究、保管、教育、组织机构等特殊的体系,研究博物馆与其物质环境的关系,研究博物馆的分类问题”,尽管博物馆仍然是现实的一个部分,但这个定义已不能反映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的进步依托于理论的成熟,但是目前学界有关博物馆观众这个定义的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本文作者对以往有关博物馆观众的若干流行定义进行了质疑和辨析,同时对博物馆观众的定义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自己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理解,即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合体。文章结束部分进一步对博物馆环境、博物馆体验以及人的集合体等信息点进行了必要的深化补充。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博物馆事业的进步,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应不断适应社会变革,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社教活动,促进博物馆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吸引公众互动参与,从而充分发挥博物馆社教功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本文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就充分发挥民俗博物馆的社教功能进行了浅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金瑞国 《文博》2010,(4):94-96
博物馆具有文化传播功能,但还具备专业化传媒组织的性质和地位。随着数字博物馆的兴起,其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在传播主体的专业属性、传播内容的媒介功能、传播的交互性和整合化等方面都具有了新的特征,将成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项顼  罗琦 《收藏家》2020,(3):79-82
2009至2019年,李汝宽家族相继向青岛市博物馆捐赠了27件文物,其中不乏珍贵的漆器,如2019年李经泽代表家族向青岛市博物馆捐赠的一件"明正德至嘉靖戗金雕填龙纹方盘"就十分珍稀。该器物制作精湛、造型美观,是一件珍贵的雕填器。上海博物馆相关技术部门对该漆器进行了CT扫描,为进一步研究漆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1993年6月1日,在重庆市政协十届一次会上,一份关于建立中国陪都抗战博物馆的提案在一些政协委员中传递,签名者达200多人。提案提出: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统帅部、中共  相似文献   

13.
陈列展览是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观众审美变化,对陈列展览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应该有新的认识,使陈列展览达到"科学、经济、美观、适用、参与"的理想境地。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对藏品的阐释不应该是单纯物质性的解释,而应根据时空变换考察其能动性的变化,从研究人对物的影响转移到物质本身的能量和时空的相互影响。对此,研究方法应以考古学和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为基础,深入探究文物的生命史和流传史,及其在博物馆展览中对博物馆所发挥的能动性。本文中,作者将“物的能动性”(Object Agency)定义为“物质”自身产生的能力或者能量。物的能动性是物质固有的一种状态,并不是外界强加的,但会通过情境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博物馆展览角度,博物馆应将自身放置为客体,将参观者放置为主体;从藏品阐释研究角度,要将物自身产生的能动性放置于主体,将人对物的影响放置在客体,让博物馆藏品阐释和展陈形成多元交叉的研究环境。作者认为,在博物馆展陈中,让参观者和研究者与文物之间发生新的“强链接”,使藏品在当代博物馆产生新的能动性,才能够让博物馆的藏品真正从收藏走入公众生活,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5.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康纳派瑞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美国博物馆通过以观众体验为核心的调研、分析和创意设计,成功缔造了博物馆营销的传奇。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博物馆而言,既需要学习西方博物馆先进经验,大胆改革创新,同时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博物馆的"原真性、学术性和原创性",才能在日趋激烈的文化娱乐行业竞争中,重新构建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1941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成立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市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成都市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市的博物馆化事业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期间,私人、企业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投资博物馆的建设事业,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为成都市博物馆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杨效俊 《文博》2020,(4):105-109+69
《慕道·臻艺——平山郁夫的丝路艺术世界》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于2019年策展的原创特别引进展览。展览以文化交流为策展理念,提炼玄奘精神对平山郁夫的巨大价值,从"当代唐玄奘"平山郁夫的独特视角展示丝路沿线的文化互动。展览以多重叙事构建起立体的结构,在其中展现时间、空间、人文多个维度的文化交流、互动,促进了博物馆的文化中枢功能。  相似文献   

18.
虚拟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虚拟技术的支持下,博物馆的展示、体验都更加新颖、更具吸引力,而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博物馆焕发出新的活力。博物馆的线上虚拟展示只是博物馆探索未来发展的起步阶段,但以此为基础的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前景无限远大,本文解构了博物馆线上虚拟展示的定义、内容、特征,并以传播学视角提出了博物馆在此项应用中应注意的关键点,以期促进博物馆线上虚拟展示的不断成熟与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9.
日本博物馆的诞生源自于明治维新所推行的近代化政策,成为政府用于完善社会教育的常设机构。自1951年日本《博物馆法》颁布后,日本博物馆历经二十多年的建设高峰期,随后受日本社会经济变动的影响而面临严峻的运营危机,陷入"博物馆的寒冬时代"。在此期间,日本博物馆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文部科学省的年度社会教育调查和日本博物馆协会的综合调查结果,日本博物馆一方面面临财政严峻、预算和人员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开展新的活动传承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是公众文化、休闲、教育服务的平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高涨,调查研究表明,截至2019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有5535家,同时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也带来了大量的参观人群,博物馆应该紧抓这一次的机遇,利用智慧化、信息化、技术化的新型技术手段,以观众的需求和体验为中心,建立观众服务平台,引导观众主动参与,提高博物馆整体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