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通过考古调查,在隆化县境内共发现汉代烽燧79座,延续长度达210公里。本文报告了1997年对漠海沟烽燧的清理发掘情况,并就烽燧的构建和使用时间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谈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隋末唐初,从罗布泊通往焉耆的"大碛路"废弃,此后关于"大碛路"的情况史籍无载,一般认为该路线不再使用.根据2019年以来发掘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及出土文书可知,该烽燧始建于唐代,"大碛路"在唐代不但没有废弃,而且有强化的趋势,唐代使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主要原因在于吐蕃攻占吐谷浑后控制了青海道,并逐渐占领"大碛路"以南的石城、播仙一带,对焉耆南部形成军事压力.焉耆通过经营"大碛路"强化与东天山的交通,巩固连接西州与龟兹的交通地位,并通过天山内部廊道连接轮台、庭州、尤尔都斯盆地等地,体现出焉耆在进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并辐射西域东西和南北交通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4.
5.
敦煌西湖保存了国内最为完整的汉代烽燧遗址,自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已通过出土的汉简文物和实地调查对长城烽燧的组织结构及修建方式进行了诸多研究,基本上揭开了长城烽燧的大致走向、分布规律、长城戍守、管理机构等轮廊.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0年本文就是本人参加全国第三次长城普查时,对长城烽燧设置的原则通过实地调查所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的长城烽燧燃放点遗迹的实地调查,考证了明代烽燧"火池"、"烟皂"的存在及分布情况,结合古代烽燧制度、烽燧建筑形制、燃烽设施以及联墩的组成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记载,对所谓的长城"五连墩"、七连墩"和"一烽五燧"是一种"独特的烽燧建筑制式"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古勒巴克乡兴地村西南约57千米孔雀河中游北岸的荒漠中。遗址作为大碛古道沿线存数不多的军事古迹,是古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和维护丝路交通的重要历史见证,与孔雀河沿岸其他10处烽燧遗址以"孔雀河烽燧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相似文献
9.
10.
11.
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法藏本《敦煌二十咏》记载的三个古迹旅游景点都蕴含有《周易》哲理性,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的教化性:贰师泉景点蕴含乾卦艮卦哲理,李暠庙天水景点蕴含咸卦哲理,瑟瑟新疆和田玉景点蕴含渐卦哲理。特别指出西夏王朝对此传播方式,亦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谷水与洛阳诸城址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盆地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境内河流纵横,大的有伊、洛、、涧(谷水)四条,以它们为主干形成了密如蛛网的水道。洛阳诸水,以洛河最长,但谷水与洛阳的文化及城址变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目前关于谷水的研究还十分欠缺,一些学者的认识也不系统,多是先揣测地望再进行推论,结论缺乏考古学 相似文献
13.
李春玲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2):40-45
每一批国保单位受当时的社会背景、文物保护理念等的影响,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时代烙印,都在不断地借鉴和融入新的文物保护理念。本文对第一至六批国保单位公布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与综述,以期探讨国保单位的发展脉络,以及国保单位在社会历史影响下所形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位于浙江嘉善境内的泗洲塔,始建于宋,历经兴废而最终拆除于20世纪60年代。在拆除过程中,于天宫内发现大量文物,包括佛像、七宝、舍利塔、修塔记疏、手书佛经、道经等。特别是佛经和有关修塔记疏等文物中的有关记载,对研究泗洲塔的历史和历代修葺情况、不同宗教间的关系、当地佛教信仰的宗派倾向和佛教世俗化过程等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毅铭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1,(1):67-81
丝绸之路的具体路径是学界在中外交流领域长期关注的焦点.张骞凿空之时,正是帕提亚帝国疆域大扩张时期,从两河流域到中亚的道路基本在其控制之下.从西到东,帕提亚帝国的领土可分为三大区域:亚述一巴比伦尼亚地区、伊朗高原上的波斯腹地以及赫卡尼亚以东的不稳定控制地域.自亚历山大东征至四大帝国并立时的1-2世纪,帕提亚帝国境内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襄随地区包括汉水中部平原、河谷,南阳盆地南部和随枣走廊,这一带存在相当丰富的两周化遗址,大量的陶鬲在发掘中出土。本作将陶鬲分为六型九段,并探讨其基本特点、演变和化传统。在此基础上,作认为楚化渊源于中原周化。 相似文献
17.
新石器中晚期(8000~3000a B.P.)玉器从石器中分出形成相对独立的玉文化.玉文化遗址是玉文化保留至今的载体,本文通过田野考古资料结合陆地卫星遥感图像分析技术探讨我国中东部各流域玉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玉文化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两种形式;(2)玉文化扩散具有纬度扩散性、经度扩散性和垂...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现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分布太行山东麓的低山河谷地带及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东部平原发现的则很少,这一分布特点的形成极可能是平原地区深厚的黄土淤积及考古踏查的局限性造成的,广袤的河北平原也应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长江流域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一)长江中游的史前城址长江中游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主要有湖南澧县城头山、湖北石首市走马岭、江陵阴湘城、荆门马家垸、天门石家河等。据报道湖南澧县鸡叫城,也是一座史前古城。据悉,长江中游地区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还有四、五座[1]... 相似文献
20.
新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实质价值表现为注重风景名胜资源永续利用的长远利益和景区内的和谐秩序,形式价值表现为立法的全面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条例》颁布施行后的积极影响包括:进一步加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有助于制止景区破坏性建设和"商业化、人工化、城市化"的趋向,进一步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明确其职责,促使风景名胜区法制建设的完善.本文结合普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