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江,自古以来为景德镇发展陶瓷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靠保证。兰田窑所处的湘湖镇南河流域30余处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窑址,是景德镇早期窑业最重要的中心。遗存下来的宋元时期的窑场以湖田窑最具代表性,窑址规模大、遗迹种类多,是我国古代延烧时间最长的窑厂之一。而位于市中心珠山地区的御窑遗址,见证了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与鼎盛。沿昌江及其支流分布的窑址大大小小多达上百处,造就了瓷都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隋唐早期上林湖越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林湖隋唐早期窑址的数量、制品质量、装烧工艺技术等方面表明隋至初唐时期,上林湖地区的瓷业生产还处在低谷阶段。进入中唐,制瓷工艺技术明显改进,瓷业生产跨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正>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制瓷业后期阶段的生产中心,被称为中国的瓷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古代文献中关于中唐到北宋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有多条记载,表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可以上溯到中晚唐时期。然而,以往的考古发现却将景德镇窑业的创始时间定为五代时期1,并未发现中晚唐时期的窑业遗存。近年来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得知,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南河流域一带分布有60处以上的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9~10世纪)的早期窑址,部分窑址的时代可早到  相似文献   

4.
早在宋代,安溪就已开始生产青瓷、青白瓷。明清时期安溪制瓷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窑址数量众多。自明代中期开始,安溪就有窑场模仿景德镇窑生产青花瓷,是福建最早生产青花瓷的窑场之一。明代晚期至清代,安溪制瓷业生产达到鼎盛,与德化窑、东溪窑成为我国明清时期外销青花瓷的重要产地。为全面梳理安溪窑业技术发展脉络及内涵,2019年9月至12月,福建博物院联合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安溪县博物馆对安溪县龙涓乡庄灶村下尾林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窑炉遗迹4座,出土了一批瓷器及窑具标本,为研究明清时期闽南窑业技术发展演变以及外销青花瓷器产地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5.
黄晓枫 《江汉考古》2013,(1):107-112
入宋以后,成都平原的瓷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窑场众多、产量巨大。本文通过对历年考古资料的梳理,汇集了成都平原反映瓷业生产状况的窑址资料,认为"窑户"是成都平原宋代窑场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并通过与同时期南北方窑场的比较,对成都平原各窑场的生产规模进行了初步推定。此外,作者还结合宋代商业税的相关史料认识了本地瓷业税的组成状况。  相似文献   

6.
北宋中期,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瓷业核心区窑址数量急剧减少,窑场规模缩小。与之相对,浙江其他地区却发现了大量这一时期的窑业遗存。研究显示,限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北宋中期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核心产区不再适宜大规模的瓷业生产,而这直接迫使制瓷工匠作出选择,或许其中一部分工匠开始另辟他地继续从事窑业生产,从而在浙江范围内出现了众多这一时期的窑址。此外,在瓷业技术的传入过程中,制瓷工匠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创新。  相似文献   

7.
山西有名瓷     
山西制瓷业历史虽悠久,地位却不显赫,然而规模宏大,且遍布于全省各地。后人在平定窑、浑源窑、榆次窑等处发现过大量隋唐时期属北方白瓷系列的白釉碗碟。  相似文献   

8.
李桂阁 《收藏家》2008,(1):76-80
一、窑址概况宋金时期,河南窑场林立,瓷业繁盛,在全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位于豫西南内乡县的大窑店窑就是这时期烧青瓷的重要瓷窑之一,窑址就在县西25公里的岞岖乡大窑店村一带。内乡县北宋时属邓州,所以该窑就是文献中提到的邓窑。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相似文献   

9.
李铧 《文物》1991,(12)
从桂林市沿漓江南下约5公里,西岸旧名瓦窑,这一带有瓦窑,窑头、上窑、下窑等几个村落,从地名推测,附近应曾有过一段瓷窑业昌盛的时期。60年代自治区文物普查时曾在这里发现一处唐代窑址。笔者于1988年上半年间5次到这里调查,发现了隋唐时期的青瓷窑址多处,并采集了不少陶瓷器和窑具的残片标本。现将已知烧造年代最早的一处青瓷窑大窑窑址的情况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 ,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一概述龙泉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以窑业生产闻名,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最重要的窑场之一。龙泉市是龙泉窑的中心分布区,规模庞大,目前保存的窑址超过300处。按照窑址的地域分布,可分为龙泉东区与龙泉南区两大部分,以龙泉南区为核心。龙泉南区又以大窑为核心,大窑龙泉窑遗址位于龙泉市南40公里处的琉华山下大窑村一带,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大窑龙泉窑遗址地跨龙泉、庆元两县,包括今龙泉市小梅镇、查田镇、庆元县竹口镇境内的大窑、金村(含上垟)、石隆和溪口四大片区,窑址约有  相似文献   

12.
刘辉  唐宁 《江汉考古》2012,(1):54-58,60
金鸡岭遗址窑址群是目前长江中游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时期数量最多、形制最丰富、分布最为集中的窑址群。陶窑从形态特征看有圆形窑、长条形分室窑、长方形馒头窑三种类型,其中长条形分室窑似龙窑结构在长江流域是首次发现,为我国早期龙窑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窑址附近发现的非正常死亡的人骨架可能与窑址奠基或祭祀仪式有关。该窑址群时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13.
《文物》2017,(5)
落马桥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华南路404号红光瓷厂厂区内,西距昌江约0.6公里,南距南河约1.9公里。2012~2015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落马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672平方米,揭露了大量北宋至清末的制瓷业遗迹,并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瓷器标本。其中,宋元时期遗存主要包括南宋灰坑5个、元代储料池4个、元代房址5座,出土瓷器和窑具可分为三期五段,即北宋后期、南宋中后期和元代,元代又可分早、中、晚三段。本次发掘为研究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的制瓷业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期是浙江窑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以越窑为主,包括婺州窑、德清窑、瓯窑等窑口。从区域分布上,这些窑口大致可以划分成沿海与内陆两大类型:沿海型主要包括越窑与瓯窑,沿海岸线布局,生产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超,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高的制瓷水平,广泛见于国内外的遗址、墓葬与沉船中,远及东非;内陆型主要包括婺州窑与德清窑,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一般,种类较少,区域特征明显,多售卖到当地,区域外极少见。水运在窑业的繁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受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强烈制约的制瓷业,其兴衰与海外贸易亦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大量的对外输出反过来极大地刺激了当地制瓷业的迅速发展,从而迎来以越窑为代表沿海型窑业的繁盛。因此,不同的资源与运输条件,由此形成不同生产对象,并造就了浙江隋唐时期窑业的内外两个根本性格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上林湖窑区、上虞窑寺前窑区、东钱湖窑区等窑址以及墓葬中出土的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世界系统理论中的中心—边缘关系,结合相关文献,对上述越窑窑址在五代北宋时期的青瓷生产与不同政治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上虞位于浙江东北部、宁绍平原腹地,曹娥江与浙东大运河穿城而过,南靠会稽山,北临杭州湾。这里的青山绿水不仅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也是汉代至六朝时期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地区。近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虞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上虞境内曹娥江两岸窑址(主要是汉代至六朝时期的窑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发掘,以还原出成熟青瓷起源、发展、兴盛与衰落的基本过程。2012年底工作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7.
山东是金代红绿彩瓷器发现较多的地区之一,但从目前发表的窑址考古资料来看,德州窑未发现确切的生产红绿彩瓷的窑址,且出土红绿彩瓷与磁州窑产品并无二致;淄博磁村窑出土红绿彩瓷片数量有限,且与该窑其他产品的胎釉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枣庄中陈郝窑在调查时发现的"白釉红花"器也未见于窑址正式发掘。因此,山东地区烧造红绿彩瓷的证据并不充分。仕女俑是淄博窑金三彩较为多见的造型之一,结合文献记载可知,大部分女俑所戴的倒U形冠饰可能就是流行于宋仁宗时期的"垂肩冠"。狮形器也是淄博窑金三彩中比较有特色的瓷器类别,其造型带有明显的佛教元素,除用作香炉外,可能还是寺庙或者家庭所用的供养之器,子口莲座狮形器上面可能有文殊菩萨等佛教人物像。  相似文献   

18.
李玉敏  洪文 《东方收藏》2023,(10):100-102
赣州七里镇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七里镇,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自唐代至明代,赣州七里镇窑都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陶瓷制作中心之一,窑址广泛分布在七里镇附近的山区,而窑工则分布在周边的村落,是一处拥有悠久历史的窑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考古价值。因此,对其器物进行开发利用,在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地方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是瓷器大发展时期,陶瓷灯具的应用也十分普及。以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墓葬与窑址中出土的陶瓷灯具造型多样,美观实用。文章以这些瓷灯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类型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瓷灯造型的发展演变、使用情况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2月,为了了解景德镇制瓷业创始时间的产品面貌的资料及早期制瓷业的生产面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景德镇市浮梁县兰田村柏树下窑址进行了调查试掘,发掘面积40平方米,局部清理窑炉一座。柏树下窑址的时代自晚唐到五代,是一处大量生产碗、盘、罐等日用瓷的民间窑场,产品种类主要是青绿釉、青灰釉和白釉瓷器,三类器物生产的时间不分早晚,再次证明了这三类器物是同时生产的,表明了景德镇早期窑业生产所受影响来源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