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的源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祥鹏 《民俗研究》2008,(3):200-205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是道教中的神祗,也是民间所熟悉的神灵,但当前普遍认为他们源自佛教。因为虽然中国自古就有龙文化,可魏晋之前的古籍中却没有“龙王”的称谓,只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在佛经中才出现了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名称。而较早提到“五方龙王”的也是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说灌顶神咒经》。另外在许多佛教经典著作如《华严生经》、《法华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中均提到龙王生活在海中,且有“行云布雨”之能,这又与道教的四海龙王非常相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道教就继承了佛教中的龙王形象,  相似文献   

2.
女龙王     
鹤庆的羊龙潭,原来叫做桃树潭。潭里住着漂亮贤慧的桃树女龙王。她心灵手巧,心地善良,十分疼爱四周的百姓。桃树河一带由于有女龙王的帮助,家家都丰衣足食,岁岁平安。春天到了,别的地方仍然是树长不出新叶,草发不出嫩芽,一片干枯枯的;而这一带却是杨柳一片绿,桃花一片红。到了夏天,别的地方总是先旱得要命,随后又发洪水,老百姓苦极了;而这里却有晴有雨,不旱不涝,一年四季都风调雨顺。所以,这里龙王庙里的香火特别旺盛。桃树河村有一个牧羊小伙子,个儿结实,长得堂堂一表人才。他力气大得象头大象,走起路来比老虎还要神气。他还吹得一  相似文献   

3.
9月3日,前中国足球管理中心主任谢亚龙、前国家队领队蔚少辉和前裁判委员会主任李冬生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9月12日,公安部证实他们被立案侦查,围绕中国足坛沸沸扬扬了一年有余的打黑风暴,再起波澜。  相似文献   

4.
一、概况我们组织全县文化站的同志对洱源县进行了一次有关本主信仰普查,初步普查了全县十个区一百一十二个乡的白族村寨,调查了一百七十二个本主庙,了解到这些本主神的姓名、封号、会期(生  相似文献   

5.
在跨越澜沧江中游的那条古老而又凝重的“西南丝绸之路”边,盘桓着一个月牙形的大江湾。大江湾斜斜地旁伸出两条矮小的山脉,远远看去,非常像一个舒展开来的手臂。臂弯里款款地搂定一个有三五十户人家、灵秀而小巧的白族寨子。 寨子名叫鹿鸣寨,后依云岭,前临大江,进出寨子的门户全赖于一个狭小的岩洞,除此别无它径。因为与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相比,鹿鸣寨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明清以来的许多地方史籍,一直把它盛誉为是“澜沧江畔的桃花源”。 关于鹿鸣寨,曾有过许多神秘的故事与传闻在我们的身边传扬。其中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6.
云龙县的汤邓,是一块方圆十里的小盆地,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传说过去的汤邓,是个干地方,每天早晚,人们要赶着牛羊,背着水缸,去澜沧江边饮水,背水。在去江边的路上,有一个不知有多深的岩洞,每当夜晚,人们常看到洞口有两盏红灯笼时隐时现。胆子大的青年,好奇地跑去观看,可一去到那里就不见回来。也有人传说这个洞直通澜沧江,去看红灯笼的青年,定是被龙王招去当驸马了。有时,白天去江边饮水的牛羊,经过洞口,也常常失踪。人们把这个洞叫仙人洞。  相似文献   

7.
龙王四姑娘,长大没有伴,可怜又孤单,实在好凄凉。龙马身一抖,大雨哗哗下。姐妹四个人,一齐来商量:“走出龙官去,到处去转转。乌云压白云,恶风助暴雨,大地白茫茫,水漫谷窝城。 走看夜天三步处一一 一一复复 步处夜天 一一一一村中的阿哥,村中的阿姐,弹起四弦琴,我们唱阿色①。“象鸟儿一样,找个唱的伴,象鱼儿一样,·找个耍的伴。”大地遭殃了,人类遇难了,找伴找不着,心里很难过。说个什么事?唱个什么歌?讲个老古本②,唱唱四龙女。小鸟飞出窝,寸白翅叫喳喳;鸭子进了水,仰头叫嘎嘎。龙王四姑娘,辞别爹和妈,离宫漂出海,心里乐开花。找了好几夜,…  相似文献   

8.
王雁华  宋志刚 《文物春秋》2013,(4):53-56,63,F0002
上井沟龙王庙位于河北省涿鹿县栾庄乡上井沟村。正殿内的北、东、西三壁现存有壁画,面积约27平方米,主要描绘龙王出巡降雨、洒甘露于人间的情景,其绘画笔法工整,色彩绚丽,人物生动,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和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其绘制时间应在清代中晚期。  相似文献   

9.
古时候,他郎(今墨江县)境内西北面有个大龙潭,龙潭里住着一条白龙。在龙潭边的山脚下,有个岩洞与龙潭相连,叫做龙洞。这个洞会吞水,又会出水,不管遇到多大的暴雨山洪,长久干旱,龙潭水都不涨也不干,时时都是清汪汪的。居住在龙潭附近的农家,不管是吃水、用水和浇灌庄稼的水,都靠这个龙潭。  相似文献   

10.
剑川石窟的造像内容,一般认为有四类:一是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等;二是南诏王者及其侍从:三为古代外国人像;四是女性生殖崇拜石雕。而石窟中特有的本主造像,却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无疑是全面开展石窟研究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1.
九江县龙王岭遗址试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王岭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县马回岭乡东南约2公里的山岗上,它北距仓房村约300米,张家河自东向西从其北缘流过;遗址高出河床约30米,属河旁丘陵台地类型,地势大体呈东北端较高、西南部略低之斜坡状,面积约7500平方米.(参见本期《江西九江县马回岭遗址调查》文之图一)该遗址系1983年文物普查中发现,1988  相似文献   

12.
中国龙王信仰的基础是先秦时代的龙崇拜,之后在佛教影响、民间创造及统治者的推动下不断变化并在宋代最终定型。这一过程涉及三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龙神信仰的形成,涉及龙从兽形到人形、祈雨形式从巫术到祭祀的变化,佛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节点是"龙王"名称的采用及其信仰的普及,宋代统治者出于集权目的的封赐促成了这一变化;第三个节点是海龙王信仰的形成,涉及四海龙王对传统四海神的取代,这一时期龙王地位的上升、佛教影响的扩大都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正南屯龙王庙位于宁武县化北屯乡南屯村,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修建,历时一年完工,即宣统元年(1909年)。殿内存有完整壁画30多平方米,虽画工粗劣,技法平庸,但色泽鲜艳,历时100多年,保存完整已属不易。  相似文献   

15.
郑长天  金瑶 《民俗研究》2014,(4):126-132
同现实生存空间相对应,喜洲白族的本主信仰空间从族内和族际两个层面突出地表达了喜洲人的身份认同。在族内认同的层面上,喜洲人通过对大理白族地区最为尊贵的本主的选择与集中,在其与"山脚海边"村落的对比框架中,建构了其作为区域性信仰"中心"的位置。在族际认同的层面上,喜洲的本主信仰则通过接受异文化的元素而表现出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反映了喜洲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6.
此文系作者近著《白族文学史略》一书中的两节,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特选出加以发表。  相似文献   

17.
龙王辿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龙王辿村北约580米处,2005、2006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为距今26000~15000年,属晚更新世晚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化石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2纲4目7科10个属种,包括方氏鼢鼠、草原鼢鼠、沙鼠、野马、猪、梅花鹿、马鹿、恰克图转角羚羊、普氏羚羊、羚羊。根据对出土动物化石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是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各样的羚羊、马、鼢鼠。不远处有一定的疏林、森林存在,其间生活着马鹿、梅花鹿和野猪。沙鼠的存在表明遗址周围个别地方已经出现沙化的现象。蚌壳的存在表明周围有一定的水体存在。从碎骨的数量很大可推知当时附近一带动物相当繁盛,人类主要从事狩猎活动,利用石器甚至锋利的骨片(骨制品)对其进行屠宰、加工以获取肉食资源来维持生活。狩猎的对象主要是偶蹄类动物的羚羊和鹿类动物,另有少量的马和猪。  相似文献   

18.
19.
郭俊红 《民俗研究》2020,(5):123-132
在山西东南地区民间普遍流传的"龙王结亲"故事,实际上是对当地社会生活资源匮乏与获取的现实隐喻,人与龙神之间形成的妻子-雨水互换是源自满足人类自我利益的一种社会交换。民众缺乏水资源,促使他们构建出与龙王结亲的口头叙事和行为仪式。传说一方面表达了民众对生产资料匮乏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民众对如何获取资源的思考与探索。将龙王结亲传说纳入日常生活实践进行社会隐喻分析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以故事文本为分析对象的研究倾向,也是传说动力学研究范式的个案补充。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7,(6)
石器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尤其在史前考古学研究中的主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以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石制品为中心,通过对其石材获取方式、石制品加工技术体系、使用方式和使用功能等几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石制品组合所体现的技术内涵,可能为后来的人类的定居,并开启全新的生活模式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