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神馆藏的这组明代青铜器,制作工艺较高,形态生动,保存完好。经鉴定为明弘治年间墓葬陪葬仪仗青铜器。  相似文献   

2.
受重庆市丰都县文物管理所的委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所的汉代鎏金青铜盒和鎏金青铜锺进行保护修复。按照保护修复方案,首先采用扫描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科学仪器对两件青铜器上的锈蚀物进行检测分析,根据检测分析的结果和保存现状,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清洗、除锈、矫形、封护等保护方法,保护修复完成后,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汞齐鎏金技术起源于战国之前,该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青铜器的可观赏性和耐腐蚀性,给东周青铜文化带了一股新气象。鎏金青铜器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环境之中,出土后往往被一层坚硬的锈蚀物所覆盖,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也不利于文物的保存。目前,鎏金青铜器除锈方法主要有化学湿法除锈,激光物理除锈,机械除锈法等方法。本研究依据鎏金青铜器腐蚀特点,采用复合水凝胶体系构建鎏金青铜器除锈新方法,以丙烯酸和聚乙烯醇为成胶剂,以弱酸性的甲酸和半胱氨酸为清洗组分的复合凝胶清洗剂。实施案例显示:该凝胶除锈剂可以实现对覆盖于鎏金层之上的赤铜矿、孔雀石和蓝铜矿等铜锈的高效去除,不污染文物表面,适用于复杂表面清洗,能够减少湿法清洗中清洗剂在鎏金层中扩散而产生的腐蚀破坏,符合文物保护"最小介入"与"不改变文物外貌"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初,兰田县泄湖乡兀家崖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在平整土地时,于距地表约六十公分处发现一组青铜器。由于农民长期在此取土和种田,墓葬形制已被破坏。这些出土文物在西安废品仓库及村民家中已经如数全部收回,保存于兰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内,现简报如下; 一、出土器物青铜鼎一件(编号兰物铜P026)。敛口、平沿、柱足、直耳,颈部饰饕餮纹一周,直耳立于口沿之上,腹部微鼓。通高20.5、口径17、腹深10、柱足高7.5厘米,重3.6市斤,鼎腹下被薰黑,似为使用痕迹。(图版叁:1)  相似文献   

5.
徐清华 《收藏家》2013,(5):57-58
稷山征青州市西北约15公里。今属邵庄乡与临淄区(辛店)交界处,是临淄与青州市的界山,山阴为临淄,山阳为青州。《史记》、《虞喜志林》对此山均有记载。山上旧有后稷祠,海拔虽仪171米,但影响巨大。自汉代以后,多遵循此说,即稷下源于稷门,稷门源干稷山。齐国古称稷下,齐占城有“稷门”,门外有“稷下学宫”,皆有此山而起。齐宣王时山上立有孔子庙,所以该山也叫孔文山,亦称夫子山。山上刻有孔夫子三字,有其他石刻造像若干。  相似文献   

6.
1968年3月,安徽阜阳颍南刘家坟(红旗中学院内)一座汉代砖室墓(编号68FLM2)被农民取土时挖毁,墓室大部分被拆除,葬具痕、随葬器物被扰乱。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后派人到现场调查处理,清理、追缴了一组完整的青铜器,后入藏阜阳博物馆。现将出土器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两件西汉时期鎏金与鎏银青铜器镀层中的金属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金相显微分析、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对两件西汉时期的鎏金与鎏银青铜马镳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西汉时期鎏金与鎏银青铜器的部分金相学特征和部分金属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汉时期已采用了金汞齐与银汞齐在铅锡铜合金表面火法鎏金和鎏银技术。  相似文献   

8.
李柯 《新疆钱币》2010,(2):60-60
近来闲暇整理收集的钱币时,一枚前年在新和县收集到的不是年号钱而又形似流通币的钱币,又一次困惑着我。在查阅了一些钱币书籍后,得知这是一枚我国钱币中的民俗吉语钱。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顺义县牛栏山出土一组周初带铭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6月,北京市顺义县牛栏山供销社采购站收购到六件古代青铜器,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得知后派人前往,在接收这几件青铜器的同时,根据采购站同志提供的线索,在青铜器的出土地点——顺义县牛栏山公社金牛大队,进行了调查。经过宣传,又收到铜器两件及部分铅器残片。据当事人介绍,这几件青铜器是该大队四户社员挖房基时发现的,其地点位于金牛大队东北角山的阳坡上,距地面大约一米多。与铜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罐四件,已佚失。  相似文献   

10.
苏州是明式家具的故乡,至今还留存着不少明式家具的珍品,比起一些流散在各地的遗物来看,更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如今仍保存在姑苏城外西园戒幢律寺的那件大案桌,就是极其典型的实例,也早已闻名遐迩,为世人所器重,只是一直未见有实物图象或字资料的说明和介绍。今年春节期间,有缘与西园寺住持普仁法师认识,再次饱赏了宝物之古韵,并征得法师的同意,还拍摄了一组照片。  相似文献   

11.
秦代错银铜带钩的保护杨忙忙带钩是古代用于扣系腰带的钩。其形体以钩钮连体为特征。钩首可以做成各种各样,如动物形状、长条形、琵琶形等。钩身一般以云纹、涡纹装饰。有的错上金银,有的错上紫铜,有的贴金,有的鎏金,有的镶嵌玉石,有的镶嵌绿松石。钩背有钮柱。带钩...  相似文献   

12.
1986年3月,安康县吉河区晏坝乡中河村村民王生洲在中河南二里许的半山坡(俗称毛狗洞)打火粪、挖石坎时,发现铜质鎏金佛像一尊。据云铜像出土时仅距地表约30公分,铜像倒竖,座下长有一山苔。地区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奔赴铜像所出土的村舍进行了考察。此鎏金铜佛像重0.3公斤,通高13.5厘米,梯形方足床,中镂空。宽4.6厘米,高4.1厘米。佛像赤足盘趺座上,面容端庄丰腴,眉目清秀,头有螺髻,敞领袒胸,袈裟垂蔽  相似文献   

13.
青铜器通常也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生产、生活的长期实践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用不同比例的铜锡等合金冶炼出适于不同用途的青铜,造出器型复杂多样,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创造了举世文明的青铜文化。在奴隶社会中,青铜器只能是奴隶主贵族享用和占有的“瑞器”,但我们今天研究和鉴赏铜器,可通过其制作工艺流程来分析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可通过其器形、纹样  相似文献   

14.
从青铜器研究的角度看,1981年在山西省文水县上贤村发现的一组器物,特别是其中的圆壶,是很有意味的。据简报,上贤村所出青铜器共四件,计鼎二,鍪一、壶一。这应当是一座墓葬的随葬品。墓葬的时代,可由鍪的形制来推定。上贤村铜鍪的特点,是有一大一小两个环耳,较大的一耳作辫索形纹。大家知道,鍪这一器种在青铜器中是晚出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鍪,见于四川新都九联墩大墓。  相似文献   

15.
成都新津观音寺始建于宋代淳熙辛亥年(即公元1181年),是一座殿宇多达108重的规模宏大的丛林寺院,但不幸在元代末年毁于兵燹。今天的观音寺是明代英宗天顺六年(即公元1462年)所重建。现在被列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观音殿内的塑像是明朝成化11到成化18年,即公元1475年至1482年塑造。其塑像之多,塑艺之精,为全  相似文献   

16.
1978年夏,在哈尔滨市太平区东风镇东南约9公里的红利村郭地方屯发现1座古墓(图一)。 该墓位于屯西南200米的公路南侧,出土了一批鎏金马具饰件。 6月下旬,村民在修筑公路挖沟取土时,在距地表深约1米处发现人头骨、腿骨,同时出土一批遗物。民工邓志强同志将出土的部分遗物收集起来,送交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介绍了发现经过及遗物出土情况。 1982年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今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有关同志,前往现场进行复查,并走访了村民。从多种情况推断,可认定此处是一古墓葬。 古墓位于东南低平、西北逐渐升高的丘岗地带,南约2公里为阿什河。地层情况为:一,表土层(耕土),厚约20厘米。二,黑土层,厚约30厘米。三,黄色生土层。古墓开口在二层(黑土层),打破三层(黄土层)。  相似文献   

17.
18.
俞珊瑛 《中原文物》2012,(3):63-67,113,1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批商周青铜器,包括鼎、簋、爵、斝、觚等,来源不一。本文对其中15件礼器作了初步整理与分析,认为它们在器型、纹饰、铭文等方面皆具有较为明确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山东博物馆2014年一个青铜修复项目中的一件铜鎏金鸭形香薰的研究与保护。这件铜鎏金鸭形香薰,出土于山东邹平黄山三路西首路北,现保存于邹平县文管所。此次保护与修复目的是使此件精美鎏金鸭形香薰得到更好地保存,并且满足展示陈列、供观众欣赏的需要。文章分为文物基本信息、保存现状、修复与保护、心得总结四个方面。其中铜鎏金鸭形香薰修复与保护主要包括建立修复档案、清洗、除锈、缓蚀、封护、粘接上色等。  相似文献   

20.
1976年秋,平度市麻兰镇岔道口村农民在挖土时发现7件青铜器,现藏于平度市博物馆。下面将这批青铜器介绍如下。钫 2件,形制相同。无盖,方口,鼓腹,腹上部有铺首衔环一对,平底,圈足。一件口部残。口径8.7、底径10.5、高28.5厘米(图一)。另一件缺一耳环。口径11.3、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