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西晋八王之乱,引发北方各部族混战中原,迫使司马睿于永嘉元年(307年)九月移镇建邺,晋室政治中心开始逐渐南移江东,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中国人口的第一次大迁徙,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永嘉南渡"。永嘉四年,晋将刘琨与鲜卑拓跋猗卢结为兄弟,以代郡封猗卢为代公,又徙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五县民于陉南,以其地与猗卢。本文谨就楼烦县迁于陉南之具体方位进行探讨。雁门郡楼烦县,战国赵武灵王置,治  相似文献   

2.
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从313年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时便应有所计划,但其时可能主要是以修整汉代平城县的城垣和建筑为主。  相似文献   

3.
流传至今的高句丽好太王碑拓本总数不少于100种。除原碑以外,上述这些拓本构成今天好太王碑文研究的最主要的研究资料。传世的各种好太王碑拓本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制作的,由于拓本上大多缺少题跋或有关拓本制作年代的记载,许多拓本的收藏者无法判断自己的拓本是属于哪一时期的拓本。这直接影响着此碑释文的研究,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拓本的性质和拓本价值的判断。在好太王碑拓本的编年研究中,石灰补字拓本的编年是最为困难的。本文将以数十种传世的好太王碑拓本为资料,对拓本的分期和编年方法问题做一番探讨,并力图采用一种新的更为接近真实的拓本编年方法。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刻于民国八年(1919)的《磁县新出魏齐墓志本末记》碑,记述了民国初年河北磁县所出八通北朝墓志的发现和流传经过,后面附有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多位文化界和政界名流的观碑跋语。本文对碑文的主要内容、镌刻背景、流传情况以及涉及的重要人物等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藏有一件隆尧县《唐帝庙碑》拓本。原碑为元代所立,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山口乡山口村西南部的尧山上,1967年被毁,故该拓本成为目前唯一能反映原碑面貌的实物。经与《畿辅通志》所录碑文相比校,该拓本保留了书丹者、篆额者、立碑时间及文后题名等重要信息,同时,册尾有张叔未、周肇祥、邵章三人题跋,具有重要文献价值。该拓本于2020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相似文献   

6.
红岩碑是贵州著名古迹,而数年来考释者频仍不断,众说纷纭,至今无一定论。碑之原迹早已不存,研究者大多是以拓本摩本为据。然而红岩碑传世拓本摩本种类繁多,据统计近30种。而其形状不一,内容各异,让人依违难决。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数种红岩碑拓片,应是历史上流传较广且影响较大的本子,本文对它们的历史渊源及有关事实作一些查考,期于研究者慎选工作底本。  相似文献   

7.
(一) 某碑拓本的时代,一般根据碑中某字存、某字缺来断定。但同时必须全面了解此碑的历史、各时代碑文之存佚、前人的考证过程和结论,还要从书法角度看全碑书势,比较各种拓本的纸墨和拓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字体的风格神韵。 例如故宫博物院藏有两本宋拓九成官醴  相似文献   

8.
东魏《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是一通流失海外的名碑,它集造像雕刻、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具有珍贵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山大学图书馆藏该碑拓本的年代考释、造像组合、造像题名及造像铭文等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郑立新 《文物春秋》2011,(1):67-69,78
1981年,河北滦平县金山岭明长城砖垛口一侧发现一块残碑,碑上文字多漶泐不清,本文对能识别的一些文字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此碑是隋修长城的明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16年7月,河北柏乡县出土明代"汉光武斩石人处"残碑。残碑的出土,明确了该碑的立碑年代为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之前,纠正了之前诸多观点中的错误认识,并可推知立碑者为当时即将离任的柏乡知县喻思恂。此碑产生的历史背景,既有悠久的民间传说因素,又受晚明崇古思潮的影响,还有高邑、柏乡两县争论汉光武帝即位处的现实需要等。明清时,此碑树立在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旁的柏乡光武庙前,为诸多文人、学者、官员等所瞩目,并挥笔撰文赋诗,可见其社会影响。此碑曾是柏乡历史文化名片和地理标志,体现了明代标志碑的款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司马芳残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五二年西安市整修下水道时,在市内西大街广济街口挖出司马芳残碑,仅存上半段,且断裂为三块,即日运回西安碑林保存(图一、二)。这碑原立于汉长安城中。按《水经注·渭水明渠》条:"明渠又东径汉高祖长乐宫北,本秦之长乐宫也。……故渠北有楼,竪汉京兆尹司马文预  相似文献   

12.
相思木     
当漠北草原熬过又一个艰难的冬天迎来春日的暖阳时,吐谷浑部族迎来了新一轮的转机。晋国诏令晋封拓跋猗卢为代王,允许他设置属下各级官僚机构,以代郡、常山郡作为食邑。诏令一到盛乐,猗卢便迫不及待要赶赴晋国都城洛阳谢恩,第三日清晨便踩着露珠出发了。这是个机会,吐谷浑当即决定  相似文献   

13.
四川郫县东汉残碑的性质和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4年4期刊载《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一文,公布了《王孝渊碑》和另外一块东汉残碑的新材料。两碑同出于一墓中。后者是利用旧碑改作墓门使用,碑身上半截和碑文首尾部分都已毁坏,  相似文献   

14.
强跃 《文博》2012,(4):45-47
汉西岳华山庙碑隶法遒劲,"方流圆折,奇正互出",被誉为"汉隶第一品"。由于碑石明代已毁,此碑的拓本就显得弥足珍贵。旧拓之流传有绪者仅存四本,其中宋拓长垣本相对较早,存字最多,题跋丰富,是最有价值的拓本。该拓本不仅有助于了解西岳华山庙碑的原貌,而且有助于认识汉代的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思想文化,因而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拓本上的题跋多出自明清名家之手,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2月笔者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元代全宁路遗址所在地)发现一块元代硬译文体①残碑。碑为大理石质,通体残高46厘米,碑面残高36、宽28厘米,现残留14字,凡3行,每字约3厘米。残碑第一行存"不拣"二字。元代圣旨碑或懿旨碑中常有"不拣甚么差发休著者"、"不拣甚么差发休着者"、"不拣甚么差发不著"、"不拣甚么差发不着"、"不拣  相似文献   

16.
一、白云庵残碑存疑 白云庵现存两通残碑。位于白云庵古寺庙中心遗址大殿前靠石坎四米处。两碑相隔九米。中为一条三米宽上穿石径,靠坎正中处还留下数十级明代台阶。  相似文献   

17.
2014年5月5日,黑龙江省宁安市建设村出土一块刻有女真文的石质残碑。在此就残碑出土具体情况、地理环境、碑文及其内容等进行了初步阐释,希望以此引起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对该残碑作进一步研究,还原该碑所反映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8.
1986年文物普查时,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太平庄乡黑砂图村东南约一公里左右的黄土山梁上,发现了一块石碑———“御赐绥远城将军固山贝子德勒克多尔济墓碑”。将军衙署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后,为了更好地保存好历史文物,也为了更好地开展对绥远城的历史研究,2003年8月将此碑征集到将军衙署博物院。石碑由基石、台座、龟蚨、碑身、碑首五部分组成。通高4.58米(图一)。碑的各个组成部分雕琢精细,用料讲究,除最下一层基石为黑色大理石外,以上四部分均为汉白玉质。基石:由四块长1.89米、厚0.20米的石条砌成1.89×1.89米的方形石基。台座:长1.23米、宽0…  相似文献   

19.
尹东郊《重新凌云寺记》碑跋语干树德去乐山古城之东隔江一里许的凌云寺中,在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右后侧天王殿外空坝的左前端,矗立着的石碑就是尹东郊《重新凌云寺记》碑。该碑高约3米、宽约1.5米,为一回首方跃的石碑。碑额为篆文,正文为楷书。因立碑已有五百年,...  相似文献   

20.
半截残碑     
本是好玉的,古之华夏以玉为宝,然并非因宝而好玉,实是因了玉本身之灵性,对汉儒赋玉以“五德”,也颇认同。而玉确是极难得的,一来难以觅其踪;二来即便有缘得见,也与囊中不符,那时便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好在多年来留心与此,藏了几件,有时又蓦然有自慰之感。儒教之说,几千年来成就了中国文人乃至社会之思想,赋情于物的玉便成了人们十分的爱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