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厢》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厢》,又名《打连厢》、《霸王鞭》、《金钱棍》、《花棍舞》等,有悠久历史,为满族先世金代女真统治者“仿辽时大乐之制”(乐曲)所创制的一种“连唱带演”的歌舞,但歌舞分司——歌者不舞(演)、舞(演)者不歌,后发展为载歌载舞形式。舞具初“以竹鞭缀金钱”,后改为两端装有铜钱的“花棍”(用竹、木制成)。表演时花棍上、下、左、右舞动,并敲击四肢、肩、背,金钱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与歌声、舞步相和。所唱为“北京小曲”。《燕台口号一百首》原注‘歌童唱北音小曲,号“连厢儿”,亦曰“凳子”’,可资为证。《百戏竹枝词·…  相似文献   

2.
神歌与萨满教仪式孟慧英“巫之事神,必用歌舞”.《郑氏诗谱》言道:“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神、乐人者也。”萨满亦属“歌舞兼能”的巫现一种,其歌容舞貌亦即“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由政高亢明澈,舞履纵放风云。一般说来,萨滴教仪式常常通过降神的舞蹈...  相似文献   

3.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批国家名录的湖北长阳土家族跳丧歌舞“撤叶儿嗬”,是一项以高歌狂舞来送别寿终正寝的老人,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的奇特民俗。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在征战中流行的“军阵舞”,后融入民间丧事活动而长盛不衰,成为歌乐舞浑然一体、饱含乐观通达人生情趣的民族文化瑰宝。当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实行整体活态保护,并吸取其文化元素,改编制作了许多新的歌舞节目,不失为中国非遗保护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阿细跳月     
“跳月”是我国西南云、贵地区彝、苗、壮、布依等族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其中的“阿细跳月”独具特色,名闻遐迩。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传统民间歌舞,又称:“跳乐”、“打跳”、“打歌”、“跳歌”等。其来源,有这一个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山火,烧了九天九夜,地面被烧得滚烫。阿细人扑打大火,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大火终于扑灭了,人们歌舞欢庆,模仿打火时的样子,跳着脚跳起来,便形成了“跳月”的舞蹈动作。后来发展为群众性节日喜庆歌舞,并成为青年男女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其歌  相似文献   

5.
“旗香”歌舞的内容。 铁岭市文联王国兴同志1988年深入到法库县山村采访“旗香”仪式歌舞传人陈俊清、房国忠等老人,记录、整理了全部“旗香”仪式歌词,删掉明显的重复段落约一千句,剩下约三千多句,以《萨满神歌》(仪式歌专辑)为名,以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本的形式问世,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汉军八旗祭祖的萨满仪式歌——“旗香”歌词专辑。从《萨满神歌》的“词目”看,共分十三个程序,每个程序又分若干项目。其“词目”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家族有“歌丧哭嫁’习俗。民间风俗歌《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嫁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姑娘一种“修养”,衡量姑娘才智、贤德的标准。因此,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便学唱《哭嫁歌》。新娘在出嫁前半个月(有的地方为一个月),就由伴娘相伴“哭嫁”(土家语称为“打坡”)。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与村寨中十位姐妹一起哭唱,谓之“陪十姐妹”。迎亲当天下午,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时,新娘要“哭嫁”,相好姐妹或长辈女人也陪着“哭嫁”。  相似文献   

7.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批国家名录的湖北长阳土家族跳丧歌舞"撒叶儿嗬",是一项以高歌狂舞来送别寿终正寝的老人,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的奇特民俗。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在征战中流行的"军阵舞",后融入民间丧事活动而长盛不衰,成为歌乐舞浑然一体、饱含乐观通达人生情趣的民族文化瑰宝。当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实行整体活态保护,并吸取其文化元素,改编制作了许多新的歌舞节目,不失为中国非遗保护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8.
周璇出生于1918年,因从小就遭到父母的遗弃,被一周姓妇女抚养,因而姓周.8岁时在某歌舞团学艺,4个月后转到了联华歌舞班,进步很快.1932年“一·二八”前夕,她所唱的爱国歌曲《民族之光》深受听众的欢迎.因歌词中有“与敌人周旋沙场之上”一语,故她即以“周璇”二字为名在广播电视台播唱.后来她所唱的《小小茉莉》一歌为广大的听众所拥戴.因而被选为了“优秀歌手”,并被冠以“金嗓子”的头衔.至此,她又  相似文献   

9.
土族是甘青特有少数民族,土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于是,他们便用“歌”、“舞”、“说”、“颂”来传承民族文化。 “歌谣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可以歌唱和吟诵、并以口头方式传播的一种民间韵文样式,它以篇幅的短小和抒情性与其他民间韵文相区别,高度集中地来反映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其语言简洁而富有音乐性。”从歌谣的本体(内容和形式)与客体(有关背景)出发,可将其分为8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其他。作为民间口头文化的一部分,歌谣在土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从各个方面体现土族人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  相似文献   

10.
《神州》2006,(3)
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异常丰富。许多民族能歌善舞,常常以歌代言。三月三歌节、春堂舞、火猫舞、扁担舞、绣球舞、铜鼓舞等都独具风情;侗族的“抢花炮”、仡佬族的牛魂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芦笙踩堂、京族的唱哈节、仡佬族的拜树节以及上刀山、下火  相似文献   

11.
阎泽川 《文史月刊》2011,(12):38-38
“靡靡之音”起源于商朝。传说当时有一个叫师涓的乐师,一次,残暴的商纣王把师涓抓来,要师涓专门为他演奏。可师涓奏出的歌曲都不合纣王的口味,眼看杀身之祸就要临头。师涓为了应付像纣王这样的暴君,冥思苦想,创作出一种名叫“靡靡之乐,北里舞之”的歌舞。纣王听了很高兴,免师涓一死。  相似文献   

12.
葫芦节     
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是澜沧县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这天拉祜族人民都会穿着灿烂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 男子吹奏葫芦笙领舞、男女共跳“嘎克”舞;女子敲打象脚鼓跳摆舞;男女青年进行民歌对唱;举行体育与游戏表演,如荡秋千、背水、打陀螺、射弩比赛.老人们相约在火塘边,边饮酒边颂唱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在歌舞场地中央放置一对葫芦,象征拉祜族的祖先,让每个人都对它表示恭敬,随时把祖先的恩情记在心里.  相似文献   

13.
有形的圆康巴弦子敦煌156号洞窟的一面石壁上,绘有名为‘深仪潮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的晚唐壁画,其上出现了联臂踏歌,围圈起舞的舞者形象。这种长袖飘飘,绕圆而舞的舞蹈就是今天西藏人称之为“康谐”的一种藏族民间歌舞、‘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她的家乡就在甘孜藏区的巴塘,当地人称之为‘唱谐羌”,译称“圆圈舞”,又名“巴塘弦子”。I945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在重庆为前来和谈的国共两党代表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举办了个人独舞晚会,其中表演的第一个节目便是巴塘弦子,卜厂4年,巴塘弦子被选为中国青年代…  相似文献   

14.
在这里可以看到由旗乌兰牧骑创作并演出的歌舞剧︽安代传奇︾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新剧种--科尔沁蒙古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安代舞"的发源地,早在1996年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一直很好的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安代文化艺术。库伦旗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荞麦种植,这里的农民有多年种植荞麦的历史,全旗每年荞麦种植面积都在35万亩以上,其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并且古迹众多,主要有辽代古墓、辽代黑城遗址及清代寺庙,尤其  相似文献   

15.
花鼓灯     
正花鼓灯,是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有歌、有舞、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的简单小戏,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舞蹈动作洒脱,瞬间舞姿复杂多变,是比较系统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风翔传说     
正像歌里所唱,我的家乡凤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凤翔,古名雍,《禹贡》指雍城,属周王畿地,春秋时雍邑,是为秦国都!位于丝绸之路重镇———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的宝鸡北原上。冯梦龙在其《东周列国志》中记云:相传“#$多年前,秦穆公女儿弄玉公主“善于吹笙,不由乐师,自成音调”。穆公命巧匠以美玉剖制为笙,弄玉吹时,声若凤鸣。钟爱女儿的父亲为她筑起“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绮窗”的凤楼,楼前又筑凤台。弄玉每天于凤台吹笙,引来了“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的华山隐士萧史。笙箫对鸣,知音相逢,二人结为伉俪,相爱甚笃。半年后的一个月夜,萧史于凤台教弄玉吹箫曲《来凤》,曲声未止,真的引来“紫凤集于台之左,赤龙盘于台之右”。凤凰来仪,天下哗然,人们争走相告,纷至沓来,一睹奇观,共沐福祉。不料,次日清晨,“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自斯,诸如成语“龙凤呈祥”、“凤舞龙飞”、“龙跃凤鸣”、“龙章凤姿”、“凤鸣朝阳”、“乘龙佳婿”、“吹箫引凤”、“弄玉乘凰”,乃至词调名“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美妙传说,便在民间一代一代地流传、演绎开来。女儿随快婿翔奔仙境,穆公惆怅难眠,常坐凤台“举头望明月,仰天思凤凰”,如是三年。一天夜里,他...  相似文献   

17.
《山茶》2010,(6):36-36
蒙古族安代舞起源于内蒙古通辽市的库伦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库伦旗地处通辽市西南端.被燕山余脉与科尔沁沙地环抱.大漠绵延.沟壑纵横,素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条沟”之称。  相似文献   

18.
卡斯达温舞     
《文史月刊》2013,(12):F0002-F0002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得名j“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该舞气势雄壮,规模庞大;在音乐上,有着各民族中独树一帜,难以多见的风格特征——二声部。、  相似文献   

19.
藏區歌舞     
“歌舞的海洋”是指青藏高原。这是人们对这块能歌善舞的藏民族的生存乐土的比较固定的喻体,同时是令人羡慕的对斯山斯土斯水斯人的陈述。 藏民族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营建了生存模式,而且发挥了源自人类天性的歌舞娱乐。使自己在高山、大河、茂林、莽原上的生活富有了心灵魅力。踏上这片热土,迎面而来的,除了雪域绮丽,更吸引人的是藏族男儿硕壮的健美,藏族妇女的舒雅的风姿,及其所体现的歌舞美感。民间歌舞涵盖了藏族舞百分之八十的领域。茫茫大草原上,二人可以兴歌,三人可以起舞。天蓝云白,草绿山褐之中,人们以这种方式娱美自己,娱美同胞,娱美如人的山山水水,有多长时间,谁也无法明确了。时至今日,他们一如既往地歌着舞着,陶冶着自己和同伴的心怀,看势头,度渊源,就知道他们将来会更加舒美地在世界屋脊的日日夜夜里载歌载舞。藏民族的歌以草原民歌为著称,藏民  相似文献   

20.
宾鼓,又叫羊皮鼓或扇鼓、单鼓,敲宾鼓俗称“跳咋神”,历史上曾广泛流行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是一种典型的民间祭祀活动。相传唐太宗时期,好多随征的将校士兵们,或死于跋涉之苦,或死于疆场之上,形成了众多的“屈死冤魂”。而唐太宗得胜回朝,竟将他们忘置脑后了,那些“屈死冤魂”无所投寄,乃每每作祟于宫廷内院,扰得全朝不安。于是唐太宗命人杀猪宰羊请僧道,击鼓招魂诵经排筵以超度之,从此留下跳宾鼓舞之俗。由此看来,宾鼓舞实质上是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祭祀歌舞。在古代,人们为了祈神赐福,消灾去祸,要举行一种祭祀性的仪式,当时司理祭祀的人被称为“巫觋”。在祭祀的时候,巫以歌舞娱神,同时巫也可以装神弄鬼。《说文解字》上说:“巫,以舞能降神者也。”郑立诗谱上也说“巫以歌舞为职,以乐神者也”。巫舞是起源很早的一种乐舞,可能在有史以前就有了。屈原的“九歌”就是根据巫的歌舞写的。宾鼓舞,相传最初只是二人持鼓相唱,后来发展成领唱、群唱等多种形式,并加进了民间武术动作,逐渐演变为一种边唱边说边舞的民间艺术。据地方文献《镇番遗事历鉴》记载:“家主于秋末选择吉日,预备公鸡、猪头、火龙鱼,谓之三牲。邀得荡鼓神一班,每班不过三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