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3月12日至13日,自治区地方志工作督查组(第二组)到玉林市及所辖博白县、容县督查2014年地方志工作。督查组组长是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唐中克。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韦忠云等陪同。督查组分别听取了玉林市、博白县、容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市、县地方志工作,玉林市、博白县、容县地方志办公室全体人员以及博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8月30日至9月1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秋洪率队到贵港市及所辖的覃塘区、港南区、港北区,玉林市的兴业县、北流市开展地方志工作督查。贵港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周朝宁、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韦忠云等分别陪同。受督查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分别就近年来本地区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  相似文献   

3.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央政府名义正式颁布的有关地方志工作的行政法规,使编修地方志成为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是依法治国方略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体现。《条例》的出台对实现依法修志、建立地方志工作长效机制、保障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4.
潘彦 《羊城今古》2006,(4):29-30,43
持续不断地编纂地方志,是我国独有的延续两千多年的优良文化传统。自隋、唐确立史志官修制度以来,历代都把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并颁布政令对修志进行统一规范。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1957年,国务院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家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以来,在“文革”期间因故中断的地方志编修工作重新启动。全国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编纂六千余部,截至2005年,已出版五千余部。其中1994年,《从化县志》由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地方志工作作为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发挥了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作用。如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轮修志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至2006年底止,《从化市志》(1979—2005)107个承修单位中,经主编验收的有48个.正在三审的有17个,二审的有22个,一审的有19个.未交初稿的只有1个。2007年,《从化市志》(1979—2005)将按计划送广州市志办验收.  相似文献   

5.
林加榕 《羊城今古》2004,(3):20-21,19
默默耕耘20年,丰硕成果集大全。在广州市地方志事业20周年纪念之际,回顾近20年广州市地方志的编修工作,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地方志工作确是不引起人们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编修地方志是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地方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编修历史,上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因种种原因未能组织全国各地进行系统地编修,直至80年代初才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始进行新方志首届编修。  相似文献   

6.
清代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桐城派,以安徽桐城的方氏家族为早期代表,初祖方苞。方氏家族不仅在文学上建树卓著,而且在方志事业上亦颇有成就。由于清初方氏家族不少人曾被流放边城、据实地见闻撰成著作,对黑龙江省的方志事业贡献尤著。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地方志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只有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创新发展,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不断开创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地方志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雷坚 《广西地方志》2003,(2):19-22,26
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命题,是社会向前发展所必需。这要求编纂新方志不断提供新材料、新内容,选择适应时代的科学载体。地方志事业要发展,必须进行理论与编纂创新,并在志书版本、功用及地方志工作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9.
1987年5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就地方志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讲话高屋建瓴,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精辟阐述了地方志在社会科学建设方面的深远意义,对地方志工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有很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于社会主义地方志事业来说,也存在一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问题。因为,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我国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对于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而言,必须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增强自觉。既要把握全局,牢记目标,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做好经常工作。要妥善处理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坚持依法治志,进一步规范工作运行,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全国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基本结束、第二轮修志全面展开的背景下,《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出台。《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是方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规定的粗略解读,论述《条例》在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其"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千百年来赓续不断、经久不衰。盛世修志,志载盛世,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先后作出重要批示,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划纲要》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全国地方志工作的第一部规划性文件,是国家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文化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重要历史地位和  相似文献   

14.
地,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会议在玉林召开自治区地、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会议于1995年6’月6日至了日在玉林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广西通志馆与玉林地区方志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共19人。会议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贯彻落实自...  相似文献   

15.
实现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方志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结合山东省地方志工作实践,要实现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抓好五个环节:用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指导可持续发展;用开拓创新的工作项目服务可持续发展;用卓有成效的读志用志成果推动可持续发展;用覆盖全省的法规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用扎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助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方志事业长久性及其发展趋势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冼光位编修新方志已历时多年,现在一批批省(区)市、县志相继问世,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修志界同仁有喜有忧。喜的是经过多年艰辛努力,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实现了编修新志书的理想,心里得到了宽慰。修志...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事业长久性及其发展趋势探讨洗光位编修新方志已历时多年,现在一批批省(区)、市、县志相继问世,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修志界同仁有喜有忧。喜的是经过多年艰辛努力,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实现了编修新志书的理想,心里得到了宽慰。修志多年,物质生活待遇不高,...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工程,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官修。即府志以知府为主修,县志以知县为主修。二是权威。地方志是地方的经典,了解地方史都以地方志为依据;三是连续。象不定期的期刊,每隔一段时间,政府必决定修志,或全国统修,或一地独修,但前后连接。一府一县不同时期修志都同名。如潮州府现存就有明嘉靖、清顺治、清康熙、清乾隆等4部《潮州府志》。但是,历史上各级政府仅为修志而修志,一次修志,召集一群专家参修,志成人员即散,根本没有把地方志看为一项事业来对待。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新纪元已经开始。全国地方志工作者和全国人民一起 ,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 ,昂首阔步 ,信心百倍地迈上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伟大的新征程。对地方志工作者来说 ,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这一世纪的前半叶 ,一些有眼光的地方志工作先辈们 ,曾经试图使古老的中国地方志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为此做了努力。但由于旧中国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民生凋敝 ,先辈们的良好愿望未能造成影响 ,变为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编修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开辟了道路。半个世纪以来 ,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倡导、关怀下 ,广…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编纂地方志,到隋唐时确立了史志官修制度。至今,中国地方志编纂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今后,地方志事业走向何方?这是每一个方志工作者关心的大事。笔者认为,未来的地方志事业要向法制化、国际化、志体不断创新化、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空间广阔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