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着非常简陋的住房"仙人柱"(撮罗子),骑着高大威猛的驯鹿,常年穿行在深山密林中--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猎民的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他们既是国家惟一允许狩猎的特殊群体,又是我国惟一饲养驯鹿的民族。日前,记者得知这里的猎民根据政府安排,将于年底全部搬迁到内蒙古根河市西郊的定居点时,便马上赶到这个即将"消失"的、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10日,11户32名鄂温克猎民作为敖鲁古雅乡生态搬迁的首批移民,牵着驯鹿走下大山,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3.
鄂温克岩画     
1975年,笔者在呼伦贝尔盟(原属黑龙江省,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进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时候,在鄂温克猎民的直接帮助下,于额尔古纳河右侧、贝尔茨河支流阿娘尼河上游,发现一处岩画。岩画绘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相似文献   

4.
茫茫的兴安岭林海中,世世代代生活着游猎的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那里人烟稀少,林木茂盛,不稳定的游猎生活决定了他们必须逐兽而居,时常迁徙.在冬季,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森林,人或动物留下的足迹成为可以因循的符号;而在其它季节,要了解人的行踪就不那么容易了.在没有文字、又没有现代化通讯设备和通讯手段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迷路走失、保持联系,猎民们创造了简单原始、但比较实用的标识和记号--路标.  相似文献   

5.
生态移民的困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今年8月10日,11户32名鄂温克猎民作为敖鲁古雅乡生态搬迁的首批移民,牵着驯鹿走下大山,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但《中国移民史》的作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葛剑雄教授认为:这些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狩猎者,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移民。 “如果他们的狩猎活动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相当轻微,就不应该以保护生态的理由让他们迁出。即使是他们的生存相当困难,或者生产方式很落后,政府和外界也只能给予资助,进行劝导。如果他们愿意外迁,也属于生存型移民。”  相似文献   

6.
在客家研究的著述以及有关的古今地方志书中,都没有提到客家人的猎神。由于狩猎活动通常秘而不宣,与之相联系的猎神崇拜也就多了几分神秘而比较隐而不露。然而,猎神崇拜在客家人中确曾存在,并且,我们还可以在畲族寻得其根。  相似文献   

7.
在茫茫大兴安岭森林腹地——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额尔古纳左旗境内敖鲁古雅地区,居住着一部分使用驯鹿、从事狩猎生产、历史上曾被误称为“雅库特”的鄂温克族猎民。“这部分鄂温克人一直游猎在外兴安岭和大兴安岭之间的广大地区。距今二百四十年前,他们的祖先曾经在勒拿河上游的森林苔原地带游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才游动到了黑龙江支流阿玛札尔河一带,之后又渡过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来到现在还在游猎的地区。”1965年9月,党和政府帮助他们在贝尔茨河(今激流河)畔的敖鲁古雅地区实现了定居,结束了千百  相似文献   

8.
自21世纪以来,俄罗斯阿穆尔州境内鄂温克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变化。伴随时代的变化,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现代生活方式也融入了鄂温克人的生活中。生活环境的变迁促使他们的语言使用情况也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黄娟 《沧桑》2009,(6):152-153
中国民间信仰是中国人特有的区别于宗教的独特精神生活。功利性特征在民问信仰的流变中至关重要。新时期,流传了千百年的运城池神信仰的衰落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它的发展变迁还集中体现了中国民间信仰运行机制,即:客观基础和主观精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通古斯鄂温克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独有风貌的传统婚俗文化但是随着生产生活的改变通古斯鄂温克人的传统婚俗文化有了时代特色的变化。本论文主要对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的通古斯鄂温克人的传统婚俗和现代婚俗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婚俗文化的现存状态、变迁和特点进行了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11.
藏民族传统信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民族在距今数万年前的原始氏族时代,他们对大自然所知甚少,对自然现象了解不深或一无所知。例如雷击闪电、山洪暴发、野火烧山、四季更替、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等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尤其自然灾害和各种毒蛇猛兽侵害原始人群生命安全而他们又无力抵抗或防止,由此产生本能的敬畏大自然的恐惧心理。使他们不敢轻易捕杀飞禽走兽,  相似文献   

12.
陕北东汉墓画像石内容广泛丰富,图景绮丽状观,它象一面镜子,为我们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期上郡一带的社会生活面貌和社会生产活动。其中表现狞猎活动的画面多而精彩,按画面表现形式可分为三大类:骑射(骑马围猎);车骑狞猎;人兽搏斗、射虎。本文试通过对汉画象石中狞猎画面的分析,探讨东汉时,上郡一带狞猎活动的社会性质。先看看骑射画面:牛君狞猎图:画面正中头戴平顶冠,手  相似文献   

13.
李祥林 《民俗研究》2014,(4):118-125
对于信奉万物有灵的羌民来说,"犬"是重要的信仰对象之一。犬信仰在羌族民间社会中由来古老且功用宽泛,满足了尔玛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并跟他们的传统生活关联密切,形成为一个独特而又内涵丰富的民俗传统。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在多民族文化视野中就羌族民间犬信仰问题进行解析,无论对研究羌族民俗史还是中华民俗史,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某一民俗事象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传承下来,首要的一点就是民俗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功能,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民俗事象其最初的产生总是带有某种功利日的。这些功能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于精神方面,如教育、历史、娱乐、交际、调节等功能。同  相似文献   

15.
刘镇伟 《丝绸之路》2013,(4):114-115
雪漠的小说《猎原》以一种平静的姿态叙述了西部农民真实生活的场景。《猎原》在平静的叙述下有着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深度思考,真实地记录了西部一代人的生活。本文从《猎原》切入,探讨雪漠平静叙述中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个人生存与自我启蒙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刻纹陶、八角星图以及白陶技术和礼器形状,皆源自澧阳平原皂市下层农耕文化中,可是刻纹白陶由山地高庙文化吸收之后,成为南岭游猎族群两千年持续采用的礼器,并配合他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山地人用白陶来表达自己的信仰,或创造山地与平原两种形象混合的构图。顺着山地猎民的游动,使用刻纹白陶礼器的习俗涵盖整个岭北与岭南地区,并成为大文化体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索伦鄂温克戍边卫国历史文化研究,弘扬索伦鄂温克戍边卫国精神,挖掘和发扬索伦鄂温克传统生态文化,2020年8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研究会承办的"清代索伦鄂温克戍边卫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景超  景体渭 《满族研究》2007,(4):105-110
萨满信仰展示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神秘认识,揭示了先民对人类与神秘力量之间多变的依存关系的确认:其宗教理念代表东北先民古老的空间意识,表达了他们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以及对无限神力的崇拜;依赖和祈求。先民原始的蒙昧和怪异的恐惧感孕育了以萨满信仰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神秘多变的惧感文化;以惧感文化为基垫的萨满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核心,文化理据,文化特征等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客家人从大陆原乡迁居台湾,一方面由于化固有的惯性,一方面由于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样的对于族群化的热爱、执着和保守,更由于迁居到台湾的客家人多数仍然处在山区或半山区聚族而居,生活状态与在大陆时相似,所以客家人的种种化传统,从民系特有的性格,到岁时习俗、神明信仰、宗族形态,到流行和偏好的艺形式,以及作为民系化载体的方言等等,在台湾客家人中都得到全面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王贞虎 《南京史志》2011,(11):32-33
十四岁那年,我狂热地爱上了摄影,想将大自然所有美景留作永恒的纪念。可是,一笔不菲的照相机钱,却让我愁眉不展。我的家境并不宽裕,购置一台照相机,得花去卖整整一亩地玉米的钱。但是父亲还是说:"热爱摄影是好事。跟我去狩一次猎吧,如果猎得一只狐狸、野猪什么的,说不定买照相机钱便有了。"虽然,父亲是个农民,但他平时并不喜欢狩猎,我想一定是为了给我买相机才让他做出这个决定。出发那天,父亲特地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