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曲解《朴茨茅斯条约》中的有关条款、勾结中国不法商人“合办”矿产等形式,大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此外,日本还把战争期间擅自修筑的安奉铁路改为商用,并千方百计地阻止和破坏中国东北地方官为打破日本路权垄断而提出的兴修新法和锦爱两条铁路的计划,以达到其独霸东北路权的企图。为此,东北地方官为维护国家主权,对日本大肆掠夺路矿权利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战争中清廷面对前线军队节节败退的局面,曾陆续从东北抽调了近两万八旗兵丁入关增援。这些部队的参战对扭转战争态势,特别是堵截太平天国北伐军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拟从档案史料出发,考察该时期东北调兵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后,我国东北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焦点,曾多次面临严重危机。为缓解“龙兴之地”内外交困的危局,清廷一再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从1895至1911年,经历了联俄制日、联日制俄、联英美制日俄的几个不同阶段。然而,每次都失败了,这其中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1.联俄制日日本作为一个亚洲岛国,曾经有着与中国相同的受人欺侮的命运。明治维新后,日本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内市场的狭小,制订了以中国为主要目标向外扩张的“大陆政策”。1874年侵台事件后,日本时刻也没有忘记侵略我国,对日本的野心和潜在  相似文献   

4.
5.
2005年作为日俄建交150周年的纪念,在日俄关系及东北亚国际关系中都将具有重要意义。同样,重新研究一百年前的日俄战争结束后东北亚地区主要国际势力的对策,对于认清国际外交舞台上瞬息骤变的政治风云,及各国纵横捭阖以采取符合本国利益的积极对策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即对日、俄、美三个对东北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在日俄战争后的外交对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林清领导的百余名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直捣皇帝居室养心殿的战斗,虽然仅只为时半日,却沉重地打击了清统治者,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仁宗皇帝(颙琰)惊呼:“我大清以前何等强盛,今乃致有此事!”因为这次起义,他还破例下了“罪己诏”,不得不承认,这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  相似文献   

7.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就收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烟台—大连间海底电信线的经营管理、中韩边境接线等问题主动与日本展开交涉。日本利用东北亚国际通信环境的变化,积极构建"满洲"、朝鲜半岛与本土之间的通信网,在维护既得电信权益方面态度强硬,致使中日交涉一度陷入僵局。另一方面,清政府收回"满洲"北部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后,俄国以欲废除中俄电约为由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在一年之内与日本签订同等条件的电约。最终在英国斡旋下,清政府以向日本许以特殊权益的方式签订中日电约。而清政府试图尝试中韩日直接通信的构想,终因日本的态度消极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中,清廷内部对于战与和的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从整体而言,怯战心态始终如影随形,堂堂天朝上国竟然主动向蕞尔小国日本表示屈服,这在时人和后人眼里颇觉难解。百余年来,人们往往站在旁观者立场审视这场战争,甲午战争中清廷何以难掩怯战心态,战败后清廷何以迅速求和,是不敢再战还是不能再战,促其作出求和决策的动机何在?回到甲午年的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视皇朝生存为头等大事的清廷,自然  相似文献   

9.
叶春芳 《黑龙江史志》2009,(9):27-27,29
对俄战争期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对这场战争给予了关注,对战争中与中国有关的事件进行了评论。他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能够增强国人改专制为立宪的决心,以实现救亡图存。他认为,清政府不应该采取“局外中立”的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对满洲中立与主权问题,满洲人民的权利、义务问题的论述。战争结束后,俄国占领的旅顺口、大连湾应归还,中国,是否租借应由中国决定。通过和约,日俄两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瓜分了满洲。  相似文献   

10.
日俄战争期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对这场战争给予了关注,对战争中与中国有关的事件进行了评论。他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能够增强国人改专制为立宪的决心,以实现救亡图存。他认为,清政府不应该采取"局外中立"的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对满洲中立与主权问题,满洲人民的权利、义务问题的论述。战争结束后,俄国占领的旅顺口、大连湾应归还中国,是否租借应由中国决定。通过和约,日俄两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瓜分了满洲。  相似文献   

11.
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日俄战争之后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上,美国政府一方面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出发,支持清廷内亲外的改革派势力袁世凯集团,主张清政府进行渐进的政治改革,希望中国秩序稳定、进步,并不急于向中国输出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内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又持敌视或漠视态度,其对贸易投资和利益的追求远远胜于其对稳定和秩序的关注,由此助长中国国内革命,导致清政府的垮台。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反应中存在的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既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美国政府在许多弱小国家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通病。  相似文献   

12.
爱新觉罗·恒兰,字如馨,父毓盈为宣统朝宫内缉查总监。伯父毓朗为光绪朝民政部侍郎,曾赴日本考察警政;宣统朝任法政贵胄学堂总理、军机大臣、军咨大臣。本文系作者早年与定王府“府邸太监”春和,朝夕相处,茶余饭后闲谈时,春和就本人亲历、亲见、亲闻告于作者。此文写于1985年8月。  相似文献   

13.
旧中国的海关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是以一种特别的、畸形的形态存在着的国家机器。关于它的性质,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殖民地性质”的海关,因为它的最高领导(总税务司)和主要骨干都是洋人,是一个洋人领导和主宰的海关。有的认为属于半殖民地性质,因为外籍总税务司的任兔、全国性海关主要法规还是由清政府或国民政府对外颁布.  相似文献   

14.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一中记载:“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壬午,上诣皇太后宫,问安。先是谕礼部:‘蟒式舞者,乃满洲筵宴大礼,至隆重欢庆之盛典,向来皆诸王大臣行之。今岁皇太后七旬大庆,朕亦五十有七,欲亲舞称觞。’是日,于皇太后宫进  相似文献   

15.
<正>自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国痛定思痛,开始了一系列的国内改革,在失败中竭力吸取一切由巨大代价换来的深刻教训。在外交上,确立了外交要为俄国的强大服务,并为改革创造有利环境的中心思想。然而在"改正错误"与"重蹈覆辙"之间,往往是如此容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并非那么简单。在日俄战争前夕,由于两国政策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战争终是难以避免,但使得俄国在短期内形势急转直下的众多因素中,外交无疑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健 《沧桑》2010,(5):135-136
旅顺要塞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战役,日军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获胜,基本完成其战略目的。此役不仅是日俄战争的转折,同时也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在外国侵略势力在华逐步扩张的形势下,军费、赔款与由此而来的借债通常占了中国财政支出的大部分。从而,这种恶性循环便构成中国近代财政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下面,仅就这个问题做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美国在日俄战争期间的东北亚政策仍然是坚持“门户开放”,但是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有了微妙的变化:着重在东北亚推动和构建“均势”格局——挺日、拒俄,建立均势,而不再是前一时期的“追随”欧洲列强,嗣机插足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20.
2005年8月12日,由民革中央、中国抗战史学会主办,中共迁西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长城抗战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迁西县召开。当日上午,与会代表参加了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揭幕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为喜峰口长城纪念碑揭幕。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郑建邦,中国抗战史学会副秘书长荣维木,中共迁西县委副书记、县长纪纯,喜峰口民营企业家张国华分别代表民革中央,中国抗战史学会,中共迁西县委、县政府,迁西县各界群众向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敬献花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