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源自欧洲遗产保护领域,现今在博物馆馆藏文物领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建筑遗产领域则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作为专题研究被学术界讨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是在对建筑保护和建筑修复的长期争论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并历经多年实践逐渐自成体系而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一支。目前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本身虽尚未形成定论,但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三个层次、重要组成部分和相关行动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国际共识。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成:奠定现代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1960年代),现代实践摸索之始——文物古迹监护和计划性保护(1970年代),保护的重新定义和新技术方法的纳入(1980-1990年代),21世纪逐渐自成体系等四个阶段。在博伊托、布兰迪和费尔登等学者的保护理论的引领下,自1970年代意大利、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UNESCO、ICCROM、ICOMOS等国际组织针对环境风险灾害和建筑遗产本体损毁这两条主线开展国际联合实践和研究探讨行动,提炼各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通过国际行动和发布国际文件推广至全球。这些均促进了当今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成,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兴起、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建筑遗产研究保护力量的壮大,以科学知识解读建筑遗产病害机理、以科学理念制定建筑遗产保护方案、以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遗产保护实践,逐渐成为民国时期文物保护领域的亮点和特色,开启了中国建筑遗产科学保护之先河。对典型事例或样板工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早期历史及其蕴含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预防性保护作为一个外来词,21世纪初传入我国并逐渐进入遗产保护体系。目前西方博物馆/艺术品保护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关于预防性保护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不可移动文物领域预防性保护则是比较新的概念,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虽然近几年来,国内政策层面开始逐渐重视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问题,但总体而言目前还处于概念推广阶段。结合国际研究最新成果以及国内遗产保护研究、实践和管理现状,提出国内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建议,基础研究应着重于概念范畴、结构和材料损毁机理、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研究应从灾害预防、监测、专业检修、保养维护和开发专业工具软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政策,使得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成为保护学界关注的话题。实现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可持续性,要注意综合平衡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前两者更为重要,但也要逐步将经济效益纳入到建筑遗产活化利用考虑范畴。文物利用必须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前提,以清晰的产权机制为基础,引入更多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评估、规范管理;以经济学视野来研究分析,用经济技术手段来提出解决思路,探索更为合理的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预防性保护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在国内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大多数实践集中在对"明星"文物的保护,即对高保护级别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世界文化遗产的综合性评估、监测和检测等。相比之下,对数量极其庞大的省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实践却少之又少,特别是以区域不可移动文物整体为对象的"预防性维护"目前依然是空白。北京大兴、昌平及房山等地区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显示,从基层的直接需求出发,以"文物健康体检"为形式,运用数字技术、开发云数据库作为记录、分析工具,建立工作指标,可探索建立一套快速有效、推广性强的区域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筛查的预防性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6.
预防性保护监测是推进文物建筑遗产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重要抓手,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宁波市保国寺将预防性保护理念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国内较早启动了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科技保护监测体系的研发,经历了架构、更新、提升三个阶段,其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值得遗产保护管理单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作为预防性保护工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检修在欧洲多国已成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的一个专业工种,有专业机构和队伍独立开展工作。其最早实践始于1973年荷兰成立的专业机构"文物古迹监护"(荷兰文为Monumentenwacht,英文为Monument Watch),该机构的核心理念是"预防胜于治疗",通过专业队伍(由两名专业检查员和一辆专业配备车组成)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定期检查、监测、必要的小型维修和撰写专业检查报告,其专业检查报告既是文物所有者/使用者进行科学维护的专业参考,也是获得政府维护资助的重要凭证,基于这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遗产保护工作人员、不可移动文物的使用者/所有者及普通公众的预防性保护意识。比利时弗兰芒区于1991年成立同名机构,在引入荷兰工作模式的同时,在专业检查队伍中引入当地工匠,服务对象同时包括保护类和非保护类文物,对象类型也从建筑遗产逐步扩展到建筑室内、考古遗址和海洋遗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积极开发面向更多用户开放和实现数据共享的中央数据库、能够自动生成标准化格式专业检查报告的应用软件程序和编写针对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不同问题的系列技术手册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专业检修和维护工作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筑,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它是世界建筑宝库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为了继承、保护、研究这份遗产,就需要正确判断它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掌握各时代建筑的特征,则是鉴定建筑物的时代,进而揭示其文物价值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现有鉴定古建筑时代的论著,均以全国通行的“官式手法”进行分  相似文献   

9.
王梁 《东方收藏》2024,(1):126-128
作为古代防御工事,榆林明长城由多处文物遗迹组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从榆林明长城文物保护价值维度入手,即文物价值和社会效益,具体分析了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现状,并结合实际保护情况制定文物遗产保护优化措施。文物保护人员应加强环境保护和防灾意识,针对性运用保护措施,提升文物遗产保护工程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0.
工业遗产中的大型机器设备,是重要的工业文物,是工业文明史的见证。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使许多机器设备悄悄消失,抢救工业文物迫在眉睫。地方政府要加大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重视遗产保护的机构、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要加强大型机器设备的保护,落实保护措施,建立保养维护制度.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2013,(6):12-19
建筑遗产属于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之列,但它既不同于标本式的文物建筑,也并非包括所有老旧的建筑。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风格的建筑遗产,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标志物,往往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在意大利有着曲折发展历程。切萨雷·布兰迪(CesareBrandi)于二战后提出的"预防性修复(restauro preventivo)"为更新遗产保护流程和实践提供了最早和最重要的参考,但是布兰迪的修复理论主要针对的是艺术品保护,将其应用于建筑保护则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较之馆藏艺术品领域,建筑遗产领域的预防性保护往往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问题。乔凡尼·乌尔巴尼(Giovanni Urbani)于1975年提出的"翁布里亚区文化资产计划性保护"(Pilot Plan for Programme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in Umbria)试点项目,可视为意大利预防性保护的里程碑。1990年开始的"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RiskMapofCulturalHeritage)项目为意大利建筑遗产的区域性灾害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前沿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最后结合《威尼斯宪章》后意大利本土在建筑保护教学界的变革和对建筑保护的重新定义以及2004年意大利颁布的《关于文化遗产和景观的国家法典》(NationalCodeofCulturalHeritageandLandscape)中对保护、预防、维护和修复的定义,提出了基于追求材料真实性之目标和提倡共同演变式保护的计划性保护的实现途径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黎珵 《文物天地》2020,(3):58-61
一德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需求1.德国建筑遗产保护特征德国建筑遗产保护有着完备的管理机制、严谨的研究体系、深厚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社会基础。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德国政府制定了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并在各州建立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建筑遗产管理局(Landesdenkmalamt),负责建筑遗产的一切相关事务。同时,严谨的研究体系和成熟的保护技术是德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物建筑遗存众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整个社会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力度,不但逐渐增加修缮经费的投入,而且还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及管理办法,来规范和约束文物建筑保护过程中各方参与主体的行为,使我国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文物等法规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领域里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5.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指出,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16.
文物建筑是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载体,文物建筑监测是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相比其他类型的遗产要素,文物建筑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揭示这种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对其实施科学监测工作的前提。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契机,借助CGB技术,故宫博物院试图解决干预中文物建筑的监测难题:利用GIS来管理建筑组群层面的信息,利用BIM来管理建筑单体层面的信息,从而完整记录此次养心殿大修的干预信息,为今后的保护、管理、研究工作提供方便。同时,探索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可推广的监测方案,致力于建构故宫文物建筑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记录建档工作贯穿干遗产保护循环全过程,不仅是一切保护工作赖以开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关乎遗产的真实性,直指保护目的,是保护工作的"灵魂"。在数字化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语境下,传统的记录建档概念升级为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遗产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利用等活动。随着保护理念的深化和技术的进步,遗产对蒙的复杂性和保护实践不同需求,使得信息记录工作面临挑战。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遗产信息的记录至少具有逆向、多时态、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而既有手段虽初步实现数字化,但并未改变原有的信息组织和表达方式,从而无法应对挑战。而从发辰建筑遗产领域的信息化测绘开始,从数字化走向信息化,才是遗产记录的发展进步之道。本文在介绍的一些案例和初步研究探索基础上,提出可以建立以HBM为核心技术的、跨平台的信息化测绘、记录体系,为遗产的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利用各环节提供系统、实用、浸捷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8.
坚持按文物法规办事做好文物的保护利用管理工作马文治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文物资源,是国家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一级政府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但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规范是其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实践也证明,只有把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已经无法有效保护数量如此巨大的文物遗产,因此有必要发动社会大众的力量来进行文化保护。虽然我国在多个方面开展了社会参与的实践,但理论和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从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基本内涵出发,剖析当前社会参与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更好扩大社会参与面,提升社会参与度,增强社会参与力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信息动态     
《世界遗产》2011,(1):6-7
百名学者联名倡议保护工业建筑遗产首钢、北京焦化厂、798工业区被纳入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东直门水厂被改建成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目前北京市中心仍有1200余家工业企业,将这些企业中有价值的工业建筑进行遗产保护是一批建筑学者努力的目标。2010年11月5日,我国首个关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学术组织——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成立,百名学者签名倡议,积极推动政府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