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振 《东方收藏》2023,(2):116-118
齐长城,即东周时期齐国所修筑的长城,后世称“长城岭”“大横岭”。齐长城作为东周时期齐国伟大且艰巨的军事防御工程,不仅是山东境内现存古代规模最大、年代最为久远的地面建筑遗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钜防之一,是目前国内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古建筑遗址”,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愈来愈受到历史、考古、地理、建筑、军事、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专家及学者的关注。笔者通过对齐长城长清大寨至赵家林东山段的调查研究,加深对齐长城价值的认知,从而保护和利用齐长城资源。  相似文献   

2.
齐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社会、文化价值。对齐长城的保护目前主要还是传统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齐长城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将是一种突破传统的新手段、新方法 可综合运用数字三维数据扫描技术、数字倾斜摄影技术、数字激光雷达技术等对齐长城现实数据进行搜集、处理,最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建成数字化齐长城游览体验模型,让观众体验齐长城的丰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系年》的内容多可与■羌钟铭文参证发明。《系年》可以澄清■羌钟铭文的一些疑啎,如"隹廿又再祀"的理解,再如"■"、"■"等字的释读。《系年》与■羌钟均记载了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之战,结合相关文献,得以进一步还原该事件的始末。■羌钟与《系年》均涉及齐长城,由《系年》引发的是否存在济水沿线的齐长城的问题,尚难论定。  相似文献   

4.
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久以来,众多文史学家都非常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文章和著作。本文全面梳理西海岸区域历年考古发现以及采集的文物标本等周代文化遗存,并对这一区域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材料,对齐长城的建造年代、作用以及齐国对这一区域的统治与管理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山东境内齐长城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走向和防御功能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指出齐长城的修建,是山东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中华民族的骄傲,因而成为山东古老文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在保护齐长城的基础上,利用和开发齐长城莱芜段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合理整合,打造出莱芜的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7.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工作,是关乎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文化工程土地问题是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必须要解决的基础要素之一本文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齐长城青岛段为例,针对文物古迹用地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用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穆陵关是齐长城的重要关口,古关隘名,地处泰沂山脉中段沂山东麓大岘山上,介于长城、书案二山岭之间,乘高居险、地势陡狭,有“齐南天险”之称。穆陵关在齐长城上的重要地位,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山势地形以及历史文化等密不可分,深入探析穆陵关建置及布防,能够推动长城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齐长城(青岛段)多为土夯筑,是典型的沿海地区土遗址,全部位于青岛市黄岛区,长56068米,主要构筑形制为土墙、石墙和山险。因长城墙体自身材料、结构和风雨侵蚀等原因,面临着表面风化、掏蚀、乔木生长、人类和动物破坏等险情。近年来,青岛市黄岛区文物部门开展了齐长城(青岛段)的抢救性修缮保护,通过补夯加固、培土植草等主要技术手段的实施,成效明显,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优化。  相似文献   

10.
齐长城于青岛市黄岛区入海,关于此段落的常见史料,大都被专家学者反复引用,但在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档案中尚有部分散落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可加深对齐长城的了解和促进历史文化的发掘、利用。  相似文献   

11.
数干年前闪耀东方的齐文化,脊梁就是那勾连山海、至今犹存的古老齐长城。它曾守护东方霸主的地位,它也曾见证战国风云的变幻……行走齐长城,探遗迹、抚残垣,仿佛一场时空穿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2.
齐长城肇建原因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长城,东起长清,蛇行泰沂山脉,绵亘千里,分限齐、鲁,东行南折,走黄岛入海。西段长城始建于齐桓公元年(前685年),止于齐灵公27年(前555年)。至战国齐宣王时代(前342—前324年),东段长城业已竣工。以上大致是当前历史学家们的共识。令人困惑不解的是:齐国,尤其是春秋早期的齐国,为什么要修建这条长城?一 齐长城之肇建并非出于战争目的人们把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长城与战国时期的赵长城(据《史记·赵世家》,赵长城建于肃侯十七年,即公元前333年),以及秦始皇所筑长城等量齐观,认为它也是出于战争防御的目的而修建。这一观点并非无据。《战国策…  相似文献   

13.
寻访齐长城     
公元前221年,列国中的最后一个王国——齐国被秦军攻占,天下归于一统。随后,始皇遣蒙恬“将三十万众”,将秦长城与燕、赵长城连缀一体,以御匈奴,史称“万里长城”。而随着硝烟散尽,原来的齐、楚、魏、韩诸国长城则风光不再,乃至今天已鲜有人知。那么,两千余年沧桑岁月,这些先秦的古老建筑尚存与否?2004年初冬,我们在专家的带领下向齐长城进发,开始了寻访齐长城之旅……  相似文献   

14.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向山东省民俗学会和淄川区委区政府主办、淄河镇政府承办的"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表示热烈的祝贺!淄川地区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特别是文化方面的资源特别丰厚,齐长城就在我们身边,淄河沿岸蕴育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在这一带流传广泛的孟姜女传说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精神血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由于川陕防区战略地位重要,南宋极为重视对此地的军事经略和戍防体系建设。南宋川陕军事戍防体系具体表现为:以兴州、金州与兴元府为屯驻重心,以阶、成、西和、凤等关外诸州为外部屏障,以关隘与堡寨等为战略据点,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南宋川陕防区军事戍防体系的形成以及将"天险"与"人谋"紧密结合的特点,增强了防区的防御功能,为川陕边防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边疆防御中,客观存在着密切相关的"城防"、"人防"和"智防"三大防御工程。"城防"与"人防"是实体亦即显形防御工程,"智防"则是一种虚拟亦即隐形防御工程。就实质而言,"智防"是一种具有综合特点的边疆防御军事策略,处于三大防御工程的核心,并对"城防"与"人防"工程的实施起着指导、统帅和思想支撑的重要作用,是古代边疆防御问题研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相似文献   

17.
孔繁刚 《中国钱币》2001,(2):28-29,7
本文所述山东东南地区,其范围是指以今山东临沂市为中心,以沂、沭河流域为主体,古代齐长城以南的临沂、日照两市各县及周边市县。该地区东临大海、西接内陆、南与苏北地区相邻。具有居山、顺河、临海的特殊地理历史环境,在春秋战国时期,这  相似文献   

18.
论葛陵楚简的年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蔡葛陵楚简有九条大事纪年 ,其中两条可考。“大莫敖阳为、晋师战于长城之岁”即羌钟入齐长城之役 ,时在公元前404年。“王徙于之岁” ,即墓主平夜君成的卒年 ,则可据其历日推定为公元前377年。这与发掘报告的估计及新出现的平夜君成鼎的形制特点都相符合  相似文献   

19.
与两宋、金代相比,蒙元初期正统论明显有新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传统夷夏之防的藩篱,为元末修辽宋金三史确定"各与正统"的原则奠定了基础,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意识。二是在理论上达到了新的水平。特别是杨奂、郝经标举"王道"或"中国之道",超越了从前以血缘、民族、天命、德运、地域、国势等因素来论正统的思维模式,因而更具理性色彩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令琼 《黑龙江史志》2013,(21):69-70,72
本文拟从阐述鸦片战争以前"华夷之防"为显征的内边防务入手,分析晚清时期发生"华夷之防"到中外之防转变的原因,认为这种变化没能改变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和晚清王朝日益衰微直至覆灭的命运,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顺应时势,对自己以往处理夷务理念和准则进行审视的尝试,加速了传统边防理念向近代边防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