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敏 《民俗研究》2004,(2):185-187
早先阅读林耀华先生的《金翼》,我被他那游笔式的学术写作方式震慑住了,一种纯正地道的人类学思考居然可以用如此自由新异的手法去写。后来又读林先生高足庄孔韶先生的《银翅》,感到庄先生干脆彻底地继承了林先生的衣钵,而且进一步强化和推进了这样的笔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亦园教授与东南亚华人研究: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亦园教授是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 ,李教授以其多重学术视野和学术贡献以及博大的人文关怀 ,推动台湾的许多人文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对中国文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本文阐述李亦园教授的成长经历和学术训练及其学术贡献 ,重点阐述李亦园教授从人类学的视野对东南亚华人研究的重要成就与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学的中国化张海洋本文所讲的民族学,取其广义,相当于目前北美学术体制中的人类学.按欧洲大陆传统的学术体制,它包括(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中与民族学密切相关的部分(见《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五版“人类学”条;杨鉴,1991;284—2...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多站在西方史学脉络中、从西方史学“人类学化“的角度来讨论西方“历史人类学“。本文通过对引发人类学“历史化“的学术环境进行系统揭示,论证了西方人类学脉络中“历史人类学“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可能性,为全面理解西方“历史人类学“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我是做人类学的。相对来说对民俗学不是太熟悉。我可以介绍一下人类学界的相关讨论。也许对今天关于“民俗学:人文学术抑或社会科学”的讨论有一点启发意义。对人类学来说,因为采用田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可能更倾向于艺术或者说人文学科,所以很多人主张人类学是人文学科。但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浪林 《华夏考古》2002,(1):98-105
(编者按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为庆祝该系于 2 0 0 1年复办 2 0周年 ,举行了系列学术讲座。 2 0 0 1年 6月 6日 ,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考古学家李浪林先生应邀作了题为“英国考古的政策、管理和操作”的演讲 ,演讲之后回答了该系师生的提问。李浪林先生早年就读于伦敦大学考古学院 ,获硕士学位 ,最近又受香港政府的派遣 ,到英国伦敦博物馆、肯特郡政府和英格兰文物局等机构进修和考察 ,系统地了解了英国最新的考古政策、管理 ,田野考古发掘的方法和技术。今将李浪林先生演讲和回答问题的内容整理出来 ,以飨读者 ,相信该文对国内的考古政策、发掘管理和研究 ,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该文未经本人审阅 ,疏漏由整理者负责。)  相似文献   

7.
正著名的美籍华人、人类学家乔健于2018年10月7日下午因病在台北去世,享年84岁。乔健是山西省介休县洪山村人,虽持美国护照却长期居住香港,他是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创系主任、讲座教授。除了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教职,他还曾担任国际瑶族研究协会主席,同时,还是台湾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和台湾世新大学异文化研究中心创建者。2011年6月26日,在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乔健当选为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时荣获人类学高级论坛  相似文献   

8.
刘正江 《丝绸之路》2011,(10):111-113
本文通过分析威廉·亚当斯的《人类学的哲学之根》所阐明的理论意识,揭示美国人类学起源、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人类学发展之初接受了西方的学术传统,但受到西方思想熏陶和方法训练的人类学家回国后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受到国内诸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学田野工作反思--以五六十年代民族大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学与人类学同体异名,从西方来说,民族学一般指的是欧陆传统,而人类学指的是英美传统。1949年以前的中国大体上也是遵循了这个区分,从学者各自选择的学科称谓上大致可以判断其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0月7日,著名人类学家、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讲座教授,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乔健先生平静、安祥地在台北过世。乔健先生一生致力于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实践融合和发展,推动海峡两岸和香港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机构的创建,促成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界的交流,成果卓著,贡献伟大。他晚年关心故乡发展,积极组织高端论坛,促成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数十名学者长达数年对介休文化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开场白     
王铭铭 《民俗研究》2006,(1):209-210
北大正式有"人类学"这个名词以来,13年过去了.以往我们办了不少学术讲座,请的大多是海外学者.请海外学者来讲学,意义很大,可以让我们开眼界,了解国际人类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林衍经先生新作《地方志与旅游》一书于今年2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19.2万字。林先生已届古稀之年,退休前在安徽大学历史系执教。他从事地方志研究教学20多年,是当今中国志坛一位资深学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在首轮修志中,他曾担任皖、湘、晋、鲁、黑等省近70家市县志编纂顾问、特别审稿;第二轮修志以来,已受聘担任皖、浙、赣、闽、渝等省市近15家市县续修方志顾问。20多年来,发表方志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其代表作《方志学综论》、《方志编纂系论》为修志同仁必备、必读之作。上世纪50年代中期,林先生曾…  相似文献   

13.
2009年7月26-31日,由梅州市政府指导、嘉应学院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承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6届(2009)世界大会——“解读客家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专题会议,在昆明云南大学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中国大陆客家学术史上层次最高、参会学者最多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大会,也是我校自成立以来主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各方努力下,本次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4.
书讯     
正《历史学与人类学:20世纪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陆启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20世纪的西方史学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的进程。新史学"打破学科之间的围墙",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史学景观,"历史人类学"也就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应运而生。该书系统地回顾与梳理了20世纪西方学者对历史人类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作者以人类学的历史化和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为基础进行讨论,对历史人  相似文献   

15.
林耀华所著《凉山夷家》,其学术价值前人已作充分论证和高度赞誉,但对其研究方法则论及者不多.本文就《凉山夷家》所展现的民族研究方法略呈管见,以利今之学人于林先生的学术思想有较多认知.1935年经吴文藻引进,英国功能学派研究方法“布于燕京大学”.而林先生就读哈佛大学,曾受鲍亚士学派之熏陶,在吴氏所倡“社会学本土化”之框架下,融通各民族学派研究法而著于《凉山夷家》中,是为西学思想与中学史志研究法相结合之杰作.  相似文献   

16.
1989年4月19日,我们访问了林甘泉先生。林先生出生于1931年,福建石狮人,现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在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他就客观历史认识的无限性、秦汉史研究的回顾、史学工作的拓展和创新、历史教育的作用等问题,发表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与《江村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旭东 《百年潮》2008,(12):67-69
费孝通人类学的田野作业一生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广西金秀瑶山,第二次是在江苏江村,第三次是在云南禄村。这也可以说是费孝通从事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三部曲,由此形成三部著作:《花瑶蓝社会组织》、《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其中影响最大、获得广泛赞誉的是第二部《江村经济》。江村的调查对费孝通后来的学术之路和学术地位影响深远。费孝通本人也坦言,“江村是我有意识地观察我国农村社会和文化的起点,它也就孕育了我一生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实践观、文化整体观、跨文化比较法等三个维度对归国华侨群体进行研究。认为田野调查实践是归国华侨群体研究的基础;文化整体是归国华侨群体研究的内容;跨文化比较是归国华侨群体研究的动力。人类学和归国华侨群体研究相交融,不仅认识"大传统"中的华侨华人,而且也关注"小传统"下的归国华侨群体,这就形成"和而不同、多元共存"的华侨华人研究局面,拓展了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空间。归国华侨群体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必将带来多方面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谢燕清 《民俗研究》2002,(4):160-167
在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间隙,莫斯(Marcel Mauss)坐在扶手椅中写下了自己为数不多的几本重要的学术专著,其中之一便是《论礼物》。这部写于1925年百页出头的小册子却成为人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这在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linowski)开创的现代人类学时代里是罕见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本书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畅销的人类学著作之一,被称作心理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并为玛格丽特.米德赢得了公众声望与学术认同。作者米德基于对生活在萨摩亚青春期少女的调查结果,得出现代社会(以美国为例)与原始社会(以萨摩亚为例)的不同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青春期青少年不同适应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