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洁 《黑龙江史志》2013,(15):274-275,277
研究藏族民事习惯流变的原因,并对其分析,有利于研究藏族民事习惯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好地解决藏族内部及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代天津会馆房地契约与诉讼习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天津各会馆因房地产交易而订立的种类多样的契约较具典型意义,显示了不同区域会馆土地买卖的状况。清代至民国,天津会馆房地交易的契约形式相对稳定,使得民间契约、习惯和国家法律之间并未产生很大的冲突。在近代天津解纷机制的实践中,官方与商民形成了一个相互配合支持的多层次的调解模式。尽管民间习惯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国家立法中,周密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执法方式,使国家法规与民间习惯的距离愈来愈大。这种状况直至民国终结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前近代的中国社会,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形态下,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并无质的差异,彼此之间的联系松散。鸦片战争后,这种局面被打破,相当一部分受到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直接或间接辐射的农村经济开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同时也支撑和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经济的变革。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符合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要求,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又明显制约了这种关系的地域范围和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4.
2007年6月30日至7月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百余人,提交学术论文70篇。现就本次会议讨论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近代文化与社会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它的发展变化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乃至国际环境都紧密相联。研究中国近代文化离不开对中国历史与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的考察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耿云志考察了清末以来的文化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论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觉醒带动文化趋新…  相似文献   

5.
王华峰 《民俗研究》2009,(1):225-233
随着民间法研究的兴起,大部分研究成果将注意力集中在宏观研究的方面,但是具体的民间法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无遗嘱且无法定继承人继承”这一乡土社会传统民事习惯,正是对具体的民间法进行研究的一个视角。通过对该传统民事习惯进行社会学解读,可以看出其在降低选拔难度、人际关系维持以及补偿方式多样化三个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殊优势,能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我国的法制建设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  相似文献   

6.
王珏 《神州》2014,(11)
<正>前言:相邻关系是罗马法以来民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作为对所有权的限制,其核心目的是通过限制所有权的绝对性,使其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达到最大程度的协调,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世界各国对于相邻关系均有不同的规定,就我国而言,《物权法》中第七章确立了这一制度。然而由于其利益衡量的性质体现明显,我国条文的原则性体现无疑,不便于实务操作,明确其构成要件,确立更为具体可行的规则对于解决相关纠纷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引进与变革:近代中国企业官利制度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朱荫贵 《近代史研究》2001,3(4):145-167
官利制度是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中独具特色的分配方式。它与西方股份制企业制度引进中国相伴而生,是经过变革而又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经济制度。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环境条件、中国近代资本市场的高利贷性质和中国悠久的商事习惯,是导致其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其本身利弊共生,但却适应当时的社会。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事物,给后人认识近代中国国情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日俄关系的发展道路是十分曲折而复杂的。两国间存在严重利益冲突的敏感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其中,领土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两国关系的改善也受到日美同盟的牵制。但尽管有这些障碍,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与日本仍将继续发展和扩大彼此间的合作关系,这是由双方的国际战略、政治安全及经济利益所决定的。这一趋势有利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丘逢甲在他的诗歌中能积极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和时代感情,梁启超曾经把丘逢甲称为晚清"诗界革命巨子"。当代著名的清诗专家钱仲联对丘逢甲在"诗界革命"中的作用也高度肯定。本文主要探讨丘逢甲诗歌的主要特征和他对推动"诗界革命"发展的作用及其在中国近代诗坛上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月23日至24日,第二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80余名国内外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者参加了会议,围绕近代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学术范式和话语,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西学与近代中国文化,国家、社会与文化变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有饭店产权退出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有饭店产权退出战略是国有饭店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国有饭店产权的部分退出或整体退出战略,采用协商买断、公开拍卖、购并和MBO等策略,能实现国有资产的顺利退出,使国有饭店完全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翁有为  徐有威 《史学月刊》2004,(11):111-115
中国的乡村问题研究成为中国各界关注的热点。从历史学的学术层面研究、探讨中国近代的乡村问题,是历史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回应和关照。和以往关照乡村的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以乡村权势问题为重心,从实证的角度对近代中国乡村权势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其学术意义和现实关照价值甚明。  相似文献   

13.
近代广东侨乡社会受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其社会生活方式与风俗文化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首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渐趋"洋化"的生活方式;其次,在风俗文化上出现了传统习俗基础上结合"出洋"的怪异习俗;最后,在社会风气上,一方面出现了奢靡腐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明之风突起.本文以潮汕、五邑为例,探讨海外华侨华人对近代广东侨乡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Recent research on non-governmental forces in modern China, during its inception in the early 1990s, bore obvious influences from Western theories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public sphere. By the late 1990s, this research began to pick up new momentum: the scope was expanded, findings were increased, essays and empirical studies came forth incessantly.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esearch by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topic grew at an even greater rate. Aside from those academics who continued to borrow theories of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more scholars began employing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ociety and state” to tackle the many issues within the non-governmental sectors of modern China.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存在共产国际这个信息传播中枢,中国的红色革命信息,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得到了持续传播。《共产国际》、《中国论坛》、《今日中国》等英文刊物,是传播中国苏维埃运动信息的主要途径。此外,中国红色革命信息也曾通过一些公开出版的著述、共产国际和中国党之间的联络人员的报告、公开播音的广播电台等途径得到了传播。  相似文献   

16.
罗平汉 《史学月刊》2007,3(7):55-62
1958年工业"大跃进",导致职工队伍急剧增加;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致使职工队伍再度膨胀。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作出了大幅度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决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1 800多万名职工被精简回乡或下乡。  相似文献   

17.
黄爱光 《史学月刊》2002,(7):43-49,58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要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就必须对农业进行投资,而且是投资于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在私人投资方面,农业的自我投资依赖于农业剩余的供给,而近代中国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却剥夺了大量的农业剩余,造成农业自有资金的枯竭。在农民变得越来越贫困的同时,投资的重任转移到地主身上。可是,与非农业部门相比,较低的农业投资收益率对投资者毫无吸引力。与此相反,农村资金却大量流向了城市,造成了城市的泡沫繁荣。  相似文献   

18.
口含用贝习俗首先流行在商文化区域,西周早期扩展到周文化区域。西周中期以后一直到春秋时期,这种习俗继续向其他的地区扩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日本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期在许多地方有其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探讨这些异同点是当代兴起的比较考古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