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文物》1997,(9)
西藏的文化文物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西藏的文物考古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期发表的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的考古调查简报,就是成果之一。该石窟是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与四川大学联合调查组于1992年6月发现的,1994年5月8日作了调查。两石窟相距不远,东嘎石窟群现存洞窟约160个,皮央石窟群现存洞窟近千个,窟中壁画保存较好。推测石窟的年代在11至15  相似文献   

2.
考古在西藏     
1950年代以前,西方的传教士、探险家、佛教徒、官员以及热衷于“东方学”的各种人等津津乐遭于描述西藏的风俗习惯以及地理学、社会学及宗教研究。新中国的考古学家则试图从考古的角度去认识西藏,以卡若遗址、古格石窟群、东嘎·皮央壁画、琼结藏王陵等为标志的一系列史前石器遗址、早期金属时代墓葬、石构遗迹、岩画以及佛教时期的石窟、寺院、壁画、造像等文物遗存的发现,使西藏的文明史在渐渐清晰地被复原。  相似文献   

3.
皮央和东嘎,是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的两个小村庄,坐落在城北40公里一条东西向沟谷中。从寂寂无名到声名鹊起,并以两家村名联袂现世,所凭借的正是与两村相邻的超大石窟群。该遗址1996年列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经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即为"皮央和东嘎遗址"。都被冠以"西藏最大佛教艺术石窟"名号了,发现时间却相当晚近,这之间的反差似乎够大,无论是何原因导致,它就在那里,总有抖落尘埃那一天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4.
东嘎石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地区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寺遗存,其中以东嘎一皮央石窟群规模最大,窟中保存有大量精美壁画,属于密教题材的曼荼罗是其中一种重要类型。在东嘎第一地点I区1号窟、2号窟的曼荼罗壁画中,出现了许多男女尊共处一龛(此指壁画中的龛形区域)的双身图像,此前的研究对这类图像关注不多,本文拟对此做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尚无关于西藏地区佛教石窟寺遗存发现的报告,这一地区一直成为从南亚印度、西域到我国内陆地区佛教石窟寺分布链条上的一个缺环。1992年,随着东嘎·皮央石窟的调查发现,尤其是其中东嘎第1、第2号石窟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保存精美的壁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日本学者曾以“高原敦煌”的美誉盛赞西藏石窟艺术的高度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1992年,霍巍教授带领考古队员无意中发现的皮央·东嘎石窟,是迄今为止西藏高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石窟群。洞窟的开凿、装饰形式与新疆、甘肃等地的石窟艺术颇为相似。它的意义让人们联想到敦煌。  相似文献   

7.
1984年,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与陕西省文化厅及文物局协商,派遣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建的援藏工作队参加西藏自治区文物普查。此后30年来,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一直没有间断支援西藏文物考古的工作,与西藏自治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紧密协作,先后发现和调查了乃东普努沟吐蕃墓地、拉萨曲贡新石器遗址、拉萨查拉鲁普石窟、阿里古格故城、日土岩画、那曲察秀塘祭祀遗址、当雄加日塘新石器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存,为西藏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2001年和2004年,由四川大学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两次对西藏西部展开考古调查。在阿里地区象泉河流域首次发现了卡俄普和西林衮两处佛教石窟遗迹。石窟中壁画保存较好,时代上限为公元11世纪,下限可延续至16~17世纪。其中早期壁画主要受克什米尔佛教艺术风格影响,后期壁画较多接受了同时期卫藏地区的绘画风格。这些石窟壁画提供了阿里象泉河流域古格王国时代不同时期佛教石窟壁画的演变线索,对今天认识古格王国佛教艺术的自身发展及其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互动,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东嘎守望者     
位于西藏阿里札达县的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和世界上最庞大的土林,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名胜古迹。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距离阿里地区札达县仅仅70公里地方的阿伊拉日山的一个小河谷里,有一个叫东嘎的小村子,村子附近高耸的砂岩绝壁上有许多洞窟,里面有美妙绝伦的壁画。在临近的皮央村,还有一处由寺院、城堡、石窟和塔林组成的大型遗址。这些遗址和佛教古窟遗址建于公元10世纪,属于古格王朝仁钦桑布时期主要寺院之一,这里曾经是古格王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东嘎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石窟散布在东嘎村北面断崖上,自立的崖壁蔓延一公里多,壁上有许多的洞窟。其中两处石窟里的壁  相似文献   

10.
李帅  杨锋  赵振 《文物》2022,(9):21-35+1
日波墓地是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皮央·东嘎区域新发现的一处石丘墓地。2018~2019年,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清理了8座墓葬,年代为公元前4~前1世纪,属于西藏考古学上所称的“前吐蕃时代”或“早期金属时代”。这批墓葬出土遗物少且分布不均,主要为陶器。墓中人骨亦少,或与捡骨二次葬有关,对于认识西藏西部早期葬俗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石丘墓分布范围非常广,在青藏高原、新疆地区、蒙古高原、中亚草原地带以及西伯利亚等地都有发现,应是北方草原文化系统的文化要素。本次发掘证明了西藏西部与周边区域存在广泛交流和联系。  相似文献   

11.
云冈石窟第3窟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8月 ,为配合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由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 ,对云冈石窟第3窟窟前和窟内进行清理发掘。共揭露面积约900平方米 ,发现北魏开凿石窟时遗留的未完工的基岩地面 ;唐代整理的窟前地面及修筑的台基 ;金代修筑的殿堂建筑遗迹的夯土柱基等。出土了大量陶片、瓷片、石雕、钱币和建筑构件。为云冈石窟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红色工业遗迹如今,洛桑多吉已过耳顺之年,对自己的一生仍不无感慨。1975年,十八岁的他离开山南曲松县,通过招工进入拉萨水泥厂,一干就是三十八年。坐落在根培乌孜山麓西侧、东嘎山山脚下的拉萨水泥厂,是西藏第一家水泥制造企业。在青藏铁路通车之前,西藏长期交通不便,运送水泥困难,运输成本极高。  相似文献   

13.
本篇着重分析了皮央石窟IV区32窟(护法殿)壁画中萨迦派及俄派祖师传承以及护法、供养场景,综合探讨了壁画年代、艺术风格及教派影响范围,认为此窟壁画的绘制年代在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具有藏中地区艺术风格,反映出当时萨迦俄派在西藏西部普兰、古格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石窟寺遗址以其数量多、内容丰富而驰名中外,但至今作为佛教圣地的西藏,过去一直没有关于石窟寺遗址的报道。笔者有幸于1984年赴西藏进行文物普查,在拉萨市药王山发现并勘察了一座名为“查拉路甫”的石窟寺遗址。从造像题材、内容、风格看其地域性、民族性则特别突出。因此,弄清查拉路甫石窟寺艺术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胡永庆 《华夏考古》2012,(2):108-121,163,164
六十年来,河南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本文在城址与遗址、墓葬、佛教文物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河南省该时期的重要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址布局,墓葬分区、分期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早期石窟寺等遗迹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西藏扎囊斯孔村墓葬群的调查与试掘何周德1985年7月,西藏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在扎囊县结林区斯孔乡斯孔村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墓葬群,我们随即对此作了详细的调查,并试掘了一座中型墓葬,取得了一些资料。一、地理环境与墓群分布斯孔村在雅鲁藏布江右岸,位于扎囊县...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藏阿里东嘎壁画》画册的摄影作者是西藏阿里地区行署专员阿布同志。该画册在阿里地区文物抢救办公室的支持下由中国大百利全书出版社出版,现将该画册的前言转载我刊:  相似文献   

18.
在藏文化专家学者的权威解读,藏文化研究人的积极探索,西藏自治区各文物保护单位的支持帮助,本刊记者的实地寻访下,本期“西藏石窟”专题,得以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9.
在平均海拔3500余米的雪域高原上,散布着许多翎顶辉煌的庙宇和震撼人心的古人类遗址。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援助下,西藏文物保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2002年6月,中国政府建国以来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西藏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维修工程正式开工。西藏文物的保护维修,使这些重要历史古迹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确保了它们的“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20.
书讯     
正《唐蕃古道路网结构及沿线文物遗存考古调查与研究》本书是西藏民族大学考古学博士余小洪和席琳的倾力之作,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对唐蕃古道陕西段、甘肃段、青海段、四川段及西藏段沿线的文物遗存进行了专业的研究并编撰成书。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一条著名的交通路线,与丝绸之路多有重合,其沿线分布有古城古堡、石窟壁画、寺院建筑、摩崖造像、金石碑刻简牍、墓葬等大量文物遗存,本书专业解读这些文物遗存的分布、性质、特征及保存现状,研究古道形成、发展及变迁的原因,古道各路段的特点与地位以及与周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