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陈羡梅 《丝绸之路》2012,(10):80-81
本文从舞蹈的历史起源和舞蹈创作来源以及舞蹈作用于生活的角度,结合实例阐述了舞蹈与生活的关系。本文认为.舞蹈与生活有着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舞蹈的历史起源和创作来源都源于生活。生活与环境的状况决定了舞蹈的出现以及舞蹈的内容、种类和表现手法等,而舞蹈艺术又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来揭示生活、表现生活、影响生活。  相似文献   

2.
郑小春 《安徽史学》2021,(5):46-53,159
咸同兵燹给绩溪南关许氏宗族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伦理生活、文化生活等造成了巨大冲击.兵后,许氏宗族着手重建,开展了重修宗谱、修建祠堂、兴复祠产、完备家法、整顿礼俗、复兴会社、维护茔墓、新建义仓等一系列活动.许氏宗族个案显示:咸同兵燹对宗族生活影响深远,诸多宗族生活一度中断,难以全面恢复昔日的盛况;但在官府支持与宗族举力重建之下,那些体现宗法传统和精神理念的宗族生活得到了及时修复、延续甚至是加强,然而从中难以感受到适应时代变革的气息.宗族生活的重建实态,显示了徽州乡村社会的宗法性品格.  相似文献   

3.
姬利微 《神州》2012,(10):268-268
语文来源于生活,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本文从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挖掘生活因素;培养实践能力三方面论述了如何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4.
大漠孤烟直     
陆布衣 《风景名胜》2014,(2):170-171
正在瓦尔登湖畔,梭罗认为他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他在寂静中默默生活,在小木屋周围种上了豆子、萝卜、玉米和马铃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起了原始简朴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传统戏剧不太像生活——读者别误会,我只是说“不太像生活”,没有说它不反映生活——古代戏曲虽然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来源干生活,但它不像生活本身那么平淡无奇。特别是在形式上,戏曲绝对与生活迥异,它是仪式化了的生活。中国戏曲注重服装、脸谱、说白、唱腔、动作乃至一招一式的美术化和故事情节程式化,以及大团圆的结局,这些都与现实生活有别。  相似文献   

6.
近期在上海大学召开的历史记忆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以城市化与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就近代城市发展、阶层群体、娱乐生活、城市舆论与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此次会议显示了目前学界在拓展领域、开阔视角、发掘史料等方面有着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南方人物周刊》2008,(23):33-33
一直以来,高尔夫球、美酒和名车代表了高端人群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如今,新一代的商业精英正在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于是,包括游艇、帆船等在内的水上运动开始初现端倪。游艇代表了惬意、自由和豪华;帆船代表了探索、挑战、勇气和智慧,这样的生活方式正在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居民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浩  曾刚  徐中民 《人文地理》2009,24(4):66-71
以《Calvert-Henderson生活质量指标》一书为理论指导构建了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开展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及查找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城乡居民2004年的生活质量。具体的评价结果是:黑河流域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农村;黑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表现出中游高于上游和下游;黑河流域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以乡镇为单位计算差异显著;黑河流域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中游略好于上游、下游;影响黑河流域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教育和住房。  相似文献   

9.
提高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一直是国内外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不同学科关注的热点课题。近年来乡村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国内外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乡村生活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形成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控与优化等方面内容。从理论研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国内外乡村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并展望了地理学研究框架下乡村生活质量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聪敏善感,而且有了一定的积淀,生活也可谓多姿多彩,应该说有丰富的写作源泉,是读生活、创佳作的有利时期。但是,当前学生的写作现状,往往内容空洞、干瘪,虚假,甚至雷同,人云亦云,毫无个性特色和真情实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要想方设法激活他们对生活的触觉,教会他们如何擦亮双眼看世界,教他们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教会他们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值得我们去记录、抒写、回味、思考的东西,让生活感动我们,让我们感动生活。  相似文献   

11.
清代以来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人的生活及其环境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布人是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地区的土著民族,以渔猎为生。300年来,不仅他们的语言、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罗布泊一带的人口数量也有非常大的变化。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分析了罗布人的生活习俗和生活地域环境及其变化,认为罗布地区河流湖泊的变化是罗布人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知足     
丁杰 《文史月刊》2012,(6):78-79
近些年来,人们常常讨论现代人眼下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实际上,人们生活得幸福不幸福,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是没有关系的。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很高,但他也可能会感到生活得不幸福;反之,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他也可能会感到生活得很幸福。其实,人们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取决于每一个人有没有知足的心态,而并不在乎你挣了多少钱、你当了多大的官、你的生活水平有多高。  相似文献   

13.
王欣 《民俗研究》2017,(1):35-40
民俗学的生活世界,是以"胡塞尔生活世界"为基础,通过个体的身体感受来研究个体的生活世界。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做是先于我们所有的实践、思想、本能而存在的先验前提,在此基础上,人类以文化语言、社会关系为中介,建构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共通性。而民俗学者正是基于这一共通性来研究民众的生活与传承,理解并感受他人的生活。以关注具体生活状态、传统与个人性、身体感受为重点的表演理论体现了民俗学"生活世界"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4.
王志明 《神州》2012,(33):101-101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主要原因是它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小田 《史学月刊》2006,(10):73-82
清末民国时代的丰子恺,以艺术的视角观照儿童生活的琐屑与微末,发现:与成人世界不同,生活于特定社群中的儿童,熨贴着亲属和邻里关系,少受自然的支配和社会习惯的束缚,由其本真的生活激活出无限的创造性,而伴随着初始社会化而来的异化生活终结了儿童的本真,同时也斫丧了他们的创造力。透过往昔儿童生活场景,可以依稀发现一个历史时段儿童的生活方式、区域特色、时代特征以及演变痕迹。  相似文献   

16.
王晓明 《神州》2011,(3X):142-142
初中化学生活化课堂的创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从生活现象、生活情境、生活实践、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作了分析和阐述,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王旭 《神州》2020,(5):132-132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程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电子计算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状况.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越来越紧张,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导致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关系淡漠等.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付出  相似文献   

19.
理解中国城市生活方式:基于时空行为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娜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19,34(2):17-23
面对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研究与规划需求,如何理解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并分析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方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转型期背景下,受到制度与市场双重力量的驱动,中国城市生活方式表现出特殊性。本文从生活方式理论、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生活方式与时空行为的关系,指出从行为角度进行生活方式研究的可行性;提出基于时空行为变量测度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将出行模式、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和日程安排作为度量生活方式的核心指标;并构建了生活方式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提出制度、技术、地理背景和社会关系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为更好的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与居民生活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现代生活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精神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的情况、新的变化,使得藏传佛教必须调节自身,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新特点。世俗化,是藏传佛教变革的必经之路,也是藏传佛教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切入点。本文从现代生活的特点、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出发,展开探讨藏传佛教世俗化变革之路的必要性,以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