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百年潮》1999,(5)
对“五四”的再认识,首先就要打破既定观念。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先驱者,将任何问题,不管是宗教的、自然的、道德的,都要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不重新再认识、再评价那些已被自己接受的既定观念,就根本谈不到启蒙。这是我对“五四”进行反思、主张新启蒙的  相似文献   

2.
十八世纪中国的人口流动与边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到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人口现象,人们几乎无一例外会首先想到这个时期的人口膨胀以及它所带来的人口重负和种种社会矛盾的加剧,这当然是明白无误的事实。但是除此之外,十八世纪的人口现象,还有值得注意的另一方面,即这一时期形成的全国人口流动的新格局。它与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对边疆开发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无论从社会史的角度,抑或边疆开发史的角度,十八世纪的人口流动,都是值得重视的研  相似文献   

3.
西方的人类学者和比较宗教学者已经很长时间不再使用诸如“万物有灵论”如“图腾制”这样的术语了。这些术语是从把所有非基督教、非欧洲文化认定为下等文化的欧洲中心论学术思想衍生出来的。持有这种学术思想的学者还做出了与现代文化人类学论据不相符的荒谬的判断。首先,我要介绍一下使用“图腾制”术语的简短历史。这只是一个概要,至于此概念在中国的详细沿革,应由容易获取资料的中国学者来写。“图腾”(totem)这个词是阿尼史纳伯人(Anlshnabe)“doaem”一词的拉丁化变体。(“Anishnabe”是操阿尔表琴语文化的印第安人自己使用…  相似文献   

4.
刘伟 《收藏家》2006,(5):21-28
在英语中“中国”与“瓷器”同为一词,china一词开头字母大写意为中国,小写则意为瓷器,这一点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是在阿拉伯语里“瓷器”—词发音为“悉尼”,也与中国一词同意,土耳其语称中国为“秦”,称瓷器也用这个词,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一、外销瓷的行销路线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我国陶瓷大规模对外输出是在唐代,它主要沿着“陶瓷之路”,源源不断地被运到欧洲、美洲以及中东、西亚、中非、东南亚一带。陶瓷之路所谓“陶瓷之路”,是指水陆与陆路两条陶瓷的外销路线,陆上通路是指古老的“丝绸之路”;水上之路包括两条:一条是中日航线,经明…  相似文献   

5.
“倭”是古代汉人对广义的日本人或政治势力的总称,但就其音、义的认识在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存在争议,近世一些日本人认为“倭”字含有贬义.本文以中日两国古代文献和史籍对“倭”字的记述和使用情况为例,从“倭”的古代读音和字义以及亚洲其他民族的自称词等方面,对“倭”字进行再分析,认为“倭”字是音注字,没有特别的含义,也是当时和后来的日本人在接受这个音注字后普遍乐意使用的一个自称词,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国号.对“倭”字义的曲解和排斥,乃是江户时代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一部分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启蒙(以下简称‘五四”新文化启蒙)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表征.其波及面之广,声势之大,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启蒙思潮所无法企及的.陶行知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文化启蒙密切关联,对此进行探讨,既有助于了解新文化运动,更有助于了解陶行知的思想.一、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省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神学中的理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时代曾带给我们一种很深的误解,那就是将所谓的“中世纪”看作欧洲历史的中断或逸出。启蒙思想家将欧洲历史归之于希腊理性精神的历史,文艺复兴就是恢复被中世纪中断的历史,它上接古希腊罗马理性时代而下开近代科学理性时代,中世纪作为“黑暗的时代”仅仅是被跳过的时代。于是,中世纪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相似文献   

8.
欧洲启蒙思想十八世纪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传播及其与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关系,历来是研究拉丁美洲国家历史必然涉及的一个重点课题。我国学术界对之十分重视,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拟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就欧洲启蒙思想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传播的过程及其特征、启蒙思想与独立运动的关系问题略陈管见,敬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9.
两百四十多年前,由于宣傳民族思想而被清王朝反动統治阶級所殘酷杀害的戴名世,是值得加以研究的一位人物。在我国的历史中,十七世紀的早期启蒙思想运动,是經过中世紀千余年漫漫长夜后的熹微晨光,許多研究者把它比拟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有道理的。当时在这个进步思潮中,作为出色的散文作家、文学思想家、历史家和史学理論家的戴名世,是一位对中世紀种种黑暗、腐朽与丑恶进行猛烈战斗的勇士,并且在这个斗爭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由于他的文字和著述在死后被清廷所严厉焚禁,以致他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经世致用"思潮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宏斌 《史学月刊》2005,(7):106-114
“经世”的词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本来是非常明确的,历经2000余年而无歧义,从不与“致用”一词搭配使用。自从梁启超开始使用后,“经世致用”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现代许多学术论著中。在研究清代学术思潮时,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一股“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并且产生了一个“经世派”,不仅如此,还把这种“经世致用”思潮与鸦片战后的“师夷制夷”相联系。其实,不仅“经世致用”的提法不妥,而且“经世派”存在的现实根据也不足,就连“经世”观念与“师夷制夷”之间的历史逻辑联系也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1.
十八世纪初叶的意大利,山河破碎,黎民困顿。是时,在西班牙的波旁王室所控制下的那不勒斯小王国内,一位智者饱受着生活窘困与政治黑暗的双重煎熬,却以深邃的眼力,“在一片荒野里凭自己的才能去摸索”①,颇有远见地提出他的“新科学”。他卓越的见解,不仅在当时这个落后的小王国内找不到知音,即使在整个理性时代的欧洲学术界也鲜有反应。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直到时代更替,世纪转换,他才如同天空中新发现的一颗新星那样,突然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高度评价了他的思想,指出其中“有不少天才的闪光”②。这个人就是十八世纪意大利的杰出的历史学家詹巴蒂斯塔·维柯  相似文献   

12.
一、史前史与原史史前史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吐尔纳1833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当时,他用prehistorique一词表示在法国南部发现的与已经绝灭的动物化石共存人骨的年代。但是,史前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名字出现,还应该始于英国学者威尔逊的《英格兰的考古与史前学年鉴》一书。史前史的概念最先由英国和法国传开,之后欧洲诸国也创造了相应的译名。西文中的史前史是一个复合词,合成为“历史之前的历史。”只要是人类历史,本无所谓史前史后之分,但是在历史科学中,历史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指人类以往全部的发展过程;狭义的历史则仅仅是指能够利用文献记载进行历史研究的那一部分人类历史。史前史的诞生,实际上标志着欧洲史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十六世纪的德国史学界,把人类历史按照四个帝国划分,即亚述、波斯、希腊和罗马。十八世纪的英国,把历史划分成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但是随着欧洲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人们逐步认识到在欧洲所谓的古代之前,还有一个漫长的无文字可考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史前史作为一门科学才能成立,而史前史一词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3.
十八世纪的法国正处于封建主义逐步瓦解,资本主义即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代之而起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中,法国的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同腐朽的封建势力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在思想战线上的明显反映,就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与教权主义的斗争。启蒙思想家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者,是“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民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当法国处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变革的前夜,  相似文献   

14.
[摘自2004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有读者反映,在本报刊登的文章里,经常见到使用“行政村”这个词,缺乏法律依据。读者提出这一论点的依据是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到县、自治县一级分为乡、民族乡、镇。村不是一级行政区,即不是设有国家政权机关的一级地区。那么“行政村”提法对不对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先要弄清这个词的含义。根据很多人通常的理解,它并非指的是某一级国家行政区,而是“设有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分析它的成词原理,就可以发现“行政村”这个叫法有一定道理。《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5.
“沙龙”本是洋名词,意译为“客厅”。沙龙的中心人物是权贵,尤其美妇人不可少。诗人、学者簇拥着“明星”,在客厅中谈文论政,风气所及,沙龙便演变成了上层社会的交际场合,这是欧洲十八世纪的事。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60年代,在俄国知识青年中有一种思潮迅速地流传和扩张,它因屠格涅夫在其1862年出版的小说《父与子》中首创的НИГИЛИЗМ(虚无主义)一词的流行而被称为虚无主义运动。虚无主义运动出现之后,立即引起了俄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极端关注。具有保守倾向的人把它视为无视任何道德准则、“为破坏而破坏”的狂妄思想;而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则认为它否定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旨在实现科学、民主和自由。长期以来,苏联史学界对虚无主义运动的研究很少,甚至尽量避免使用虚无主义这个名词来称呼当时青年中的思潮。而国内的俄国史论著对这个问题一般也都未提及。然而,对虚无主义运动的研究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在整整十年间风靡全俄,而且在俄国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十七世纪后半期,是欧洲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一步步地成为“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西班牙“政治和社会的衰落表现出可耻的长期的腐化所具有的一切征兆”,曾经盛极一时的哈布斯堡王朝衰落了。法国由于它的世敌哈布斯堡王朝力量的削弱,和它采取一种“较有力而可靠地保存封建制度基础的民族专制君主制度的政治形式”而出现的回光返照,大大提高了它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增长了它争夺欧洲霸权的贪婪野心。由于这一变化,法国在这时期欧洲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8.
狄尔泰的体验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验”是狄尔泰生命哲学的主要概念。“体验(Erlebnis)这个词是从拉丁词experior得来,意为去证明(toprove)或是去验证(totest),通常是指从感觉而非推理得来的信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词才有了广泛的运用”。“正是狄尔泰首先赋予这个词以一种概念性的功能,从而使这个词随即发展成了一个受人喜爱的时兴词,  相似文献   

19.
孙兴杰 《史学集刊》2023,(1):52-57+31
<正>“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2))以上是启蒙时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这一表述未必是伏尔泰的本意,他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曾承认,“德意志帝国是法国最强大的邻邦”。((3))但上一表述流传甚广而成为“共识”,从而遮蔽了神圣罗马帝国在中欧以及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和角色。((4))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伏尔泰论断”,  相似文献   

20.
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学”一词是陈寅恪于1930年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写的序言中首创的,该序中5次出现“敦煌学”一词。本文则认为,“敦煌学”一词应该是日本人首创的。日本敦煌学家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在大阪出版发行的《敦煌石室的遗书(怀德堂夏期讲演)》中,15次使用了“敦煌学”一词,并且对国际敦煌学的起源、发展、研究范围、问题、广义敦煌学和狭义敦煌学的区分等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本文认为,“敦煌学”一词是明治末年、大正年间日本敦煌学蓬勃发展的产物,是在日本出现“敦煌派”、“敦煌家”、“敦煌党”等一系列词汇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强调,陈寅恪虽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敦煌学”一词的人,但应该是在中国第一个使用“敦煌学”一词的人,或者说是第一个将“敦煌学”一词引入中国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