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硕 《百年潮》2012,(10):36-41
改革开放初,深圳经济特区甫一创办,便融人邓小平倡导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国统一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在香港回归谈判前后,深圳特区政治、经济内涵有明显发展。中国政府在与英国政府谈判中圆满实现了目标,在对深圳特区这个棋子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深圳特区在国家全局战略中的位置由此奠定。深圳与香港回归问题渊源1949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南下解放大军陈兵深圳以北樟木头一线,避免与香港的英国驻军发生接触。英国无意放弃香港。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针对香港问题明确“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针。广东省领导人在看待深圳香港关系问题上并非一以贯之。政治气氛缓和时期,比如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一些人间或提出,香港和深圳属于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硕 《炎黄春秋》2008,(4):36-40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时值国门刚刚打开,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草创伊始,各方面关于对外开放和办特区的知识都比较缺乏,思想还没有完全统一。在中央担仟一线主要领导职务的胡耀邦对经济特区的支持一直是不遗余力,他热情洋溢的支持和帮助,对于深圳等特区的成功创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武汉动物园的前身1985年2月,武汉动物园正式对外开放,其前身为武汉中山公园动物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闻名遐迩。我是1965年到中山公园工作的,1978年任中山公园动物园股长,对当年动物园的发展与兴旺感受颇深。中山公园有动物展出之事可以追溯到上  相似文献   

4.
1962年,在深圳尝试对外开放的时候,有十多万人次涌入深圳,五万多名外流、逃港未遂人员被收容遣返。斗转星移,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近年来,从香港及海外回流的人越来越多,逃港现象已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5.
戴惠庆 《钟山风雨》2012,(1):2-F0002
戴惠庆,笔名子衿,江苏常熟人,1955年生于上海,工山水画。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临摹历代山水画名家名作,打下扎实的笔墨基础,以后又结合写生及创作实践,从山水画形式、技法、构图诸方面入手,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收获匪浅。早期擅作山水手卷画,作品曾获奖于“深圳·香港1988博雅中国画大赛”。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在华东南地区,各界民众有口皆碑地传诵着铁血男儿王仲平抗日救国的英雄事迹。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各大新闻媒体,都详尽地报道了王仲平赴汤蹈火的抗日故事。称赞他为铁骨铮铮的“铁血将军”。  相似文献   

7.
背山面海、颇具气势的九龙半岛酒店,是香港最著名的豪华酒店之一。上世纪30年代内地很多军政要人抵香港,或避难,或小憩,或逍遥,九龙半岛酒店则是他们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8.
虽然国务院批准武汉港对外开放是1980年,但是整个实施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香港最早举办个人钱币藏品展览,是已故钱币收藏家陈健宇先生。陈氏原名陈卓伟,华侨出身,早年返国后曾担任军校教官,居北京,收藏不少古今钱币。四十年代后期定居香港,晚年藏品渐散出,由钱商收购。近年陈氏部分遗藏包括一批北京钱庄票据资料,已由嘉德国际拍卖公  相似文献   

10.
王硕 《炎黄春秋》2011,(1):51-56
深圳(原广东省宝安县)香港边境大规模的偷渡外流潮,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无法有效阻止。对如今已成为国内发展前沿的深圳特区而言,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1.
我从小生活在香港。上世纪30年代末,由于家庭环境所迫,我辍学了。经同学介绍,我改名温启,通过考试进入了“香港九龙巴士公司”,当上一名售票员,以补贴家中生活。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接触西藏印章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由于从小非常爱好雕刻汉篆印章,因此从80年代中期.我就走上了漫漫收藏、整理和研究藏印之路。  相似文献   

13.
深圳经验——第二个春天中绽放的城市之花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迎来了第二个春天。20世纪80年代,我在国家建委的主要工作就是帮深圳搞规划。1980年,中央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国家建委决定派一个“五人小组”支援深圳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4.
吉喆 《华夏地理》2006,(12):122-137
自90年代初三亚走上滨海旅游之路后,以三级跳的方式完成了从崖州古城到度假天堂的转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怀念90年代的香港电影,怀念他们的精神。香港有一颗装着世界的心,只有眼光更高、更远,才能做到敬业、专业。每当看到大陆那些靠家庭背景而出名的人,我想他们的心灵比起香港一个普通不过的人都丑陋万倍。大陆,你为什么不反省?为什么不低下头向香港学习?  相似文献   

16.
志菲 《文史博览》2007,(7):12-12
邓小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先后5次到过香港。第一次是1920年9月11日,年仅16岁的邓小平与83名四川同学在上海港登上了法国邮船"盎特莱蓬"号,赴法国勤工俭学。同船共有90名中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年代初,就有港英政府的官员、医生、传教士等外籍人士在香港从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从1921年到1996年的75年中,香港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学者们对这个地区自史前时代到历史时期各个阶段的物质文化发展,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在香港,青铜时代的遗址已发现90个(图一),其中近半数得到试掘或发掘,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近10年来,香港、深圳、珠海、中  相似文献   

18.
红色香港     
上世纪50年代起,香港左派摄影师蒙敏生开始将他的镜头对准了香港的劳工阶层和市井社会。彼时的香港摄影斟,还足沙龙摄影的天下,唯美、风花雪月的题材大行其道,常有沙龙摄影的影赛,填充版面的永远足摩天大楼、霓虹灯、夜总会、赌马场,朝气蓬勃、物欲横流的香港像一剂强心针刺激着人们向前、也向钱奋进。  相似文献   

19.
徐展堂是香港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儿时随家人从上海迁居香港,13岁丧父,从此与母亲、弟弟和妹妹相依为命,挑起家庭重担。少年时做过银行信差、餐馆杂工。1957年,16岁的徐展堂白手起家,经营过食肆、油漆、广告招牌制作等生意。1970年代初。香港经济萧条,他冒险大手购入股票、房地产,因此致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香港,活跃着一位文化古迹的孜孜保护者。他祖籍广东顺德,是广东四大名园——清晖园主人龙氏后裔(第二十九世),是香港MBE、太平绅士、银紫荆勋章获得者,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他,就是香港大学龙炳颐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