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造像座作为佛、菩萨立像的重要构件,或为素面,或为彩绘,或刻有发愿文、题记、供养人、乐伎、神王像等(1)。相较于风格样式统一的佛、菩萨像,造像座的雕刻在风格和内容上较为灵活多变,成为研究石刻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张石安释迦佛青石造像座,现藏于西安博物院,据博物院藏品档案记录,佛座2006年由小雁塔文物保管所从凤翔征集得来。  相似文献   

2.
刘明虎 《收藏家》2016,(7):61-67
一.北周长安地区菩萨造像中的组玉佩纹样 2004年,在西安市未央区查家寨一口径约8米、深2.5米土坑内,出土石刻佛像18件、菩萨像13件。其中,18号菩萨像(编号:2004CHH1:18)、21号菩萨像(编号:2004CHH1:21)及23号菩萨像(编号:2004CHH1:23)三尊造像,其腰、膝盖等处刻有组玉佩纹样。  相似文献   

3.
北魏正光六年张宝珠等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1,(12)
这一件石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式,高2.2、宽1.38米(页4下图)。1920年前后在山东益都西王孔庄古庙中发现,抗战时期古玩商人企图盗卖,经当地人士抢救而保存下来。解放后1953年近来济南,现陈列在山东省博物馆内。正面即为三尊立像,中间的主佛,脸形瘦长,衣饰飘动,透露着"秀骨清像"。胁侍菩萨装饰繁复,上身微倾,腹部鼓起,非常端庄。在佛像与菩萨像之间,还用极浅的浮雕,刻画了两个供养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张凤英 《文物春秋》2009,(4):66-66,78,F0003
黄骅市博物馆藏有北朝石造像多件,本文介绍了其中的4件,包括东魏武平七年菩萨双尊立像、北齐天统四年一佛四胁侍造像、东魏武定五年一佛二菩萨立像和北齐天保五年菩萨立像。  相似文献   

5.
<正>1990年,河北获鹿县(今鹿泉市)北新城村发现一处隋代窖藏,出土残断汉白玉石菩萨像二尊,佛像一尊,可惜均残断为数段,损坏严重。其中一件菩萨立像残缺程度稍轻,尚能大体接合,但双臂已缺失(图一)。下面略做介绍。  相似文献   

6.
金申 《中原文物》2007,(6):66-71
山东地区以青州为中心流行的北魏到北齐时代的一佛二菩萨像,不论是石雕还是铜铸,多是佛身与台座明显地分成两部分,佛、菩萨共同包容在一个大光背之内,两侧的菩萨立像位于光背最外侧,犹如悬在空中。朝鲜三国时代的金铜佛像是从山东的佛像样式接受而来的,有的佛像上青州派色彩还较浓厚。但朝鲜佛像自身的特点还是明显的,光背外形上较为秀美,脸型略微清瘦,表情恬静内省。对圆柱形覆莲座更为偏爱,台座也略微高瘦。  相似文献   

7.
《湖南文史》2012,(2):32-32
今日我们所见到的菩萨像几乎全部是柔眉善目、面容慈祥的女性形象,但在佛教经典中菩萨多被记录为男性出身。如文殊菩萨是合卫国婆罗门大长者之子,观世音菩萨曾被描写为“勇猛丈夫”,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以菩萨为号。  相似文献   

8.
《文物》2016,(4)
正泾川出土的佛教造像数量较多,年代跨度较大,造像特征明显,其来源较为复杂,下面试做分析研究。一造像题材特征及年代判定此批造像有明确纪年的只有2件,分别为北周天和六年(571年)佛立像(2013JCGH1∶75)和隋开皇四年(584年)菩萨像(2013JCGH1∶208)。虽然大多造像无纪年,但整批造像特征相对鲜明,据题材内容、造像特征等,初步分为五期。第一期为北魏—西魏期,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段以背屏式造像、龛像为主,数量较  相似文献   

9.
菩萨是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简称,意译“觉有情”。是指已证得觉悟,获得自我解脱而专为众生谋觉悟和解脱的佛教大乘学人。是大乘佛教的忠实履行者各大乘佛教济世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佛教修行境界上,是仅次于佛而居第二位的果位。菩萨的形象为在家居士相,一般头戴花冠,上身着天衣,饰项圈、璎珞,下身穿罗裙,戴有手钏、臂钏、足钏。菩萨像同佛像一样也有相好和量度的规定,菩萨的相好要求面容端庄慈祥.衣饰华丽多彩,以体现菩萨慈悲济世的情怀;菩萨的身量为108指,比佛像身量少12指。菩萨像的造型姿势也比较简单,多为一面二臂形象,也有多面多手的形式,但不多见。另外菩萨像多为男相,长方形脸,躯体壮硕,与汉地  相似文献   

10.
汪明 《丝绸之路》2010,(2):21-23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周建德二年(573)观世音菩萨石造像。该造像慈眉善目、刻画精细、形态肃穆,是女像圣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本为男性,传入中国后转变为女像,其中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四川绵阳出土的西汉饱水漆木器,使用脱水定型法对20件物进行了保护。选用甲醇脱水,十八烷醇加固定型的方法,继而作旧,封护。结果表明,经保护处理的物,其弦向平均收缩率为8%左右,径向平均收缩率为1%左右,说明保护处理是成功的。实验说明,甲醇一十八烷醇脱水定型法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玉女泉摩崖造像位于绵阳市西山公园内,有造像30余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绵阳市文物局联合对玉女泉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本报告对此次田野调查的资料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配合绵阳“天浩公寓”工程建设,四川省物考古研究所、绵阳市博物馆对该工程涉及物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共清理西汉时期灰沟1条,新莽至东汉时期砖墓4座,宋代灰坑6个,出土各类物一百余件,钱币近百枚,为研究绵阳城市的变迁,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四川绵阳北山院摩崖9号龛为存世最早的晚唐地藏十王龛像。对此龛构成的分析与介绍,可以推动敦煌本《佛说十王经》及此题材窟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1999—2003年,巴蜀汉陶艺术博物馆陆续征集和收藏了一批汉代画像砖,其大小尺寸和画像题材与四川地区过去所出者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画像砖中,有一部分捺印有人手掌印痕纹。类似的材料,过去有发现,但大量成批集中出土,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7.
四川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发掘于1995年,为西汉早中期的墓葬,其规模巨大,是四川省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座木椁墓。尽管早期被盗,但仍然出土了 1 000余件遗物。该墓葬出土的8片银缕玉衣残片,以及数量较多的漆木马、骑马俑和车舆组成的仪仗队,足以证明其墓主身份的高贵。为保护修复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漆盘、漆耳杯、漆钵和漆木仓4件文物样品(编号分别为Q1、Q2、Q3和Q4)的截面形貌、颜料成分等髹漆工艺及漆膜的成分、老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双包山汉墓漆器所用漆料为大漆,且不含桐油;截面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样品均无漆灰层,Q1、Q2、Q4号样品内侧均是黑色的底漆层之上涂红色大漆,而Q3号样品内侧及Q1、Q2、Q3号样品外侧均是在黑色底漆层之上描绘红色纹饰,而Q4号样品外侧只有一层黑色底漆层。即大部分漆器为木材胎体表面直接髹黑色底漆层,其上再刷一层红色漆膜或绘制红色纹饰的工艺,少部分只有一层黑色大漆层,而无色漆和纹饰。红色漆膜表面平整,厚度比较均匀,而黑色漆膜厚度相差较大;EDS及XRD分析结果表明,黑、红两色漆膜的主要成分分别为炭黑和朱砂。该制作工艺不同于楚地漆器,但与马王堆M2、广州东山大墓、长沙市风篷岭M1出土漆器制作工艺类似,说明巴蜀地区与岭南、长沙地区可能存在漆器工艺或成品的交流。另外,SEM及FTIR分析结果表明,Q3表层无明显龟裂,且未出现降解所致红外吸收峰,相较于其他样品保存状况相对良好。相较于以往对双包山汉墓的研究,本研究更侧重于科技分析,如对漆器样品的截面形貌、颜料及漆膜的成分、老化程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双包山汉墓漆器的制作工艺及保存状况,并与不同地区的漆器制作工艺进行了对比,对研究漆器工艺或成品的交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20.
邝以明 《收藏家》2013,(8):32-38
"居古泉先生是承前启后一位大师,岭南三家初得新技法,合居氏画风影响创出新国画。此册是居氏神来之笔。虽未署款,审定为晚年精品无疑。吾曾见居氏花鸟册不下十余件,但未有及此者,近兄以重金购藏,可宝也。壬申五月、善深。"这是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杨善深先生在居廉《水墨杂花册》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