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通过对异化现象的分析和它与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间关系的阐释,说明了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必要以及构建好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同国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人类社会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一些有识之士有感于这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就开始憧憬、追求一种合理的、美好的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这几乎成为世界各民族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攀登》2021,(1)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同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化解这一最大生态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共谋全球性的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在当今世界,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关系的制约与支配,因而,大力维护全球性的社会公正是积极推进生态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实现生命共同体",这是一种超越主权国家,以全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福祉为核心的价值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生命共同体,符合当今世界的绿色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荀子从"万物各得和以生"的自然观出发,形成了"顺天应时"、"和合"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保护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延伸到他的修身、伦理、治国方面,从而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与自然、再到到人与人之间高度和谐的理想状态,既体现出荀子环保思想的系统性,又由于荀子修身、伦理、治国思想在其体系中的重要性而显示出荀子环保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朱玉坤  鲁顺元 《攀登》2003,22(4):48-53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有着特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人类生存行为表现出既与自然环境矛盾冲突的一面,也表现出适应协调的一面。在探索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进道路上,要为恢复与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努力,更要发现和总结人类在挑战环境制约实践中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罗克吨 《神州》2012,(12):5-5
科学发展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创建美好未来,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社会理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快速发展,是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与地同处在一整体之中,探讨人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已成为当今世界多学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作为地学科的人文地理尤为甚之。
本文在历史回顾中介绍了古代的中国以及中世纪后的西方,分别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探讨所达到的水平与涉及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近些年人们提出并拥护"和谐论"人地观的学者日益增多,并强调人应主动地与地和谐发展,这在思维和方法论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在人地系统与人地关系中、在明确科学概念内函的基础上,对人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地之间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的发展规律三个方面进行了动态分析和阐述。
本文在探讨人地关系的现实意义中,提出了从人地关系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从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程度与人类前途和命运、从人地关系与地理科学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它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萍 《攀登》2005,24(6):55-57
政治价值是指那些为全社会所普遍认可和追求的理想政治目标和政治状态,是评价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基本标准。追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政治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理想。为此,本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借鉴和吸收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积极、合理的政治价值成分,也要不断探索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价值取向,尽快形成转型时期的主流价值观,这就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公平与正义观。  相似文献   

9.
园林建设为工业化进程的人类优化了生存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为城市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园林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化思想在本质上与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理念有着一致性,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生共进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论地方志的社会生态记录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存史的要求出发,地方志作为“一地之百科全书”和“一方之全史”,应当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状态进行记录,即社会生态记录。在存史的方式上,地方志有从容展示历史横断面的优势,可以较好地进行社会生态记录。要实现地方志的社会生态记录功能,就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在社会生态中的主体地位;关注民间,把握社会生态的立足空间;述而有作,揭示社会生态中的生动因素;注重系统,展示社会生态的立体结构;加强链接,展现社会生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总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生产方式在不断调整与变化,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也不得不经常进行必要的改革。这是为人类文明发展史充分证明了的。然而,在我国史学界,关于改革史的研究,并不尽如人意。尽管一些学者在诸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方式是追求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方式,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也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方式不仅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方式理性反思的产物,更是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共同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紧密配合。这就要求在个人层面积极培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社会层面推动形成有助于绿色发展的社会新风尚,在国家层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在国际层面倡导绿色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3.
岳慧丽 《神州》2013,(7):37-37
群众文化,是一种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文化,对社会和谐的发展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而社会和谐,作为人类社会所有人员共同追求的目的,更是时代的主题,实现社会和谐的建设和发展,能够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哲学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人类反思思维的发展过程,人在宇宙中处于什么地位、人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在什么程度上是自由的,是贯穿哲学发展史中的问题。马克思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某些人们陷入了追求经济利益的牢笼里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5.
编史修志,出的是精神产品,要的是社会效益。新编地方志的社会效益就是为现实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服务,这既是新方志的编纂目的,也是它的必然归宿。方志记述地情,又服务于地情,其发展经历了一个在探索和曲折中前进的漫长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实践的需要及不断深化是方志发展的推动力。我国志书编纂历史绵延两千多年之久,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对于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道德发展,曾起到过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如何赋于地方志这一古老、优良文化传统新的时代内容,使之发挥…  相似文献   

16.
吴玉敏 《攀登》2010,29(1):66-71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追求的新的发展高度和境界,体现着人类正沿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演进之路向着人类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目标迈进。环境伦理观照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道德意义,关注了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的全方位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生存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重新而重要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然包括环境伦理的建设内容,中国的环境伦理建设问题需要从细微处加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梦想。法治是人类自身建设的理性工具。通过法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对于人类社会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和谐社会和法治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法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特别是通过阐述立法与普遍正义、执法与分配正义、司法与校正正义来论证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唯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杨小军  潘璐 《攀登》2013,32(4):83-86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符合国际潮流的战略选择,蕴含多种价值取向。在共时态的价值取向上,低碳经济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在历时态的价值取向上,低碳经济追求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统一;在终极价值取向上,低碳经济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修琦  牟神州 《人文地理》2005,20(4):110-113
在人类正面临生存环境的严重挑战的今天,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受到中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的突出特色在于,承认自然环境限制作用,强调在此前提下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去保护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地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现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思想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二勋  秦耀辰 《史学月刊》2003,(11):109-11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关系认知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和飞跃,是人类痛定思痛后的明智抉择。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人和自然的原始统一、农业文明时代朴素的“天人合一”、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几个主要阶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理想与追求,也是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