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封钰 《东南文化》2012,(3):123-126
敦煌的雕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部分,而其早期彩塑被认为从我国源远流长的雕塑艺术传统中获得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形成了概括、含蓄、富有装饰性的鲜明风格。敦煌早期艺术家在本土文化语境中,以积极的姿态吸收并融合了外来佛教艺术的技法,开启了灿烂辉煌的敦煌莫高窟雕塑艺术的序幕,开创了新异而又民族化的风格。敦煌莫高窟早期的雕塑像莫高窟其他艺术一样,是一部中西艺术交流史,是中国民族艺术早期向西传播的图像见证。  相似文献   

2.
幡在我国古代本土文化中是旗帜的意思,后来佛教传入到中国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含义。它在佛教中语境中,是供养佛、菩萨以及庄严法场上的重要用具之一。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图像大都是在经变画的题材中出现,可以看出幡既属于艺术,又有宗教的意义。本文根据敦煌壁画的图像和文献记载,对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来源、用途、形制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呈现出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画册序言中说:“总计约四千五百余身。”可以说,莫高窟是全世界和全中国佛教石窟、寺庙...  相似文献   

4.
董媛媛 《神州》2013,(21):238-238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艺术,是大量汲取了宗教的营养,特别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一方面,它从宗教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逐步走向表现现实生活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因素,使中国雕塑艺术产生了新貌,而又能消化、融会、以异军突起的崭新风格,纳入了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揭开了中国雕塑艺术新的一页。其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雕塑艺术作品主要表现在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2008,(6):38-47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甘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全国石窟最多的省份,被誉为"石窟之乡"。而这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西头的敦煌莫高窟和东头的天水麦积山石窟。  相似文献   

6.
张萌萌 《丝绸之路》2009,(14):69-71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在唐代达到极盛,是大唐王朝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繁荣的反映,更是无数艺术家辛勤创造的成果。生动逼真的佛教塑像是这个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这些内容丰富的塑像代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宗教雕塑发展阶段。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主要以佛像、菩萨、供养天、罗汉、天王、力士等造像为主,在形象和塑造风格上,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在前代塑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艺术样式,逐渐创造了中国佛教塑像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原汉式宫殿中的平棋装饰构造也进入石窟寺。文章以莫高窟早期(十六国北朝)的代表性平棋为研究对象,从平棋物质材料和所处环境切入,探讨了莫高窟平棋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两种构成形式,即单独构成和连续构成形式;同时也指出莫高窟平棋在选用题材上的固定性特征,以及方井骨架数量和材质上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敦煌平棋艺术完成了从"厌火"象征到"发光、照明"功能意义的转变,弱化和消解了空间纵向延伸的功能,以及这些变化所表现出中国早期佛教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敦煌是中国古代西北边境上的门户,东西交通的枢纽。凡是从西域来到中国,第一站就是敦煌,无论任何一种文化,从中国输出西方,或者是由西方输入中国,必定要经过敦煌这个地方。在海运未通以前,它的地位,是再重要没有的了。所以佛教东流,中国境内,首先接触的是敦煌。现在敦煌城东南三危山下的莫高窟,就是佛教人中国最初凿窟的遗迹。固然现在新疆天山南北路,像喀什噶尔、库车、吐鲁番、于阗、磨朗等地,都有石窟造像的遗迹;但是这些地方,中世纪以前,毕竟不是中国直接的领土,在佛教艺术上,仅是承受了印度健陀罗  相似文献   

9.
特别报道     
莫高窟莫高窟是敦煌文化和艺术中心,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这里保存着中国上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中的代表窟群。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砾石层断崖上,坐西朝东,前临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把不同类型、内容的背光图像组绘在佛像身后,反映了两地佛教思想的表现。克孜尔背光艺术,是犍陀罗背光在中国的变化与发展,它受龟兹艺术的影响,然后又将这种影响再传入敦煌、云冈、龙门等地,五世纪初至五世纪中叶的克孜尔与莫高窟同期背光,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在传承上大致有关联,可以把莫高窟背光看作是克孜尔背光艺术的东传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2014,(10):127-127
成立于1944年的敦煌研究院迎来了它的70岁生日,敦煌研究院以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展览的形式纪念建院70周年。“2014敦煌论坛:敦煌石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中国·敦煌——文物的生物退化与防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敦煌石窟考古、石窟艺术、佛教美术研究等学术问题。“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数字敦煌展”在兰州开展。  相似文献   

12.
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把不同类型、内容的背光图像组绘在佛像身后,反映了两地佛教思想的表现。克孜尔背光艺术,是犍陀罗背光在中国的变化与发展,它受龟兹艺术的影响,然后又将这种影响再传入敦煌、云冈、龙门等地,五世纪初至五世纪中叶的克孜尔与莫高窟同期背光,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在传承上大致有关联,可以把莫高窟背光看作是克孜尔背光艺术的东传和延续。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发展演变——以佛教史考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要介绍了莫高窟供养人画像调查统计的数据,概括地论述了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历史分期,并具体论述了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世俗化演变轨迹,有助于人们从供养人画像这一具体视角见证敦煌佛教艺术在唐代以后日益中国化、世俗化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谈敦煌艺术     
每个关心敦煌艺术的人,没有不多少知道一些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沿革和它的遭遇的了。在我们人民首都北京的正西近两千公里的飞行距离,早在中国灿烂的汉代文化的年代,敦煌已是中国的州郡。在汉唐盛世,敦煌曾经是东西交通要道(当时海上交通没有发达),因此我们可以推想得到东西文化的交流,是自从古代东西商旅贸易的关系就开始,而中国文化的西渐的遗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其仅存的宝贵的例证之一。  相似文献   

15.
冯雅兰 《神州》2013,(10):219
涅槃经变是佛教艺术中常见并且古老的题材,早在公元二世纪在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已经涌现。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涅槃经变是的尤为重要的内容。克孜尔石窟中现存壁画的80多个洞窟中涅槃经变占53个洞窟。敦煌莫高窟中492个洞窟中有14个描绘涅槃经变。由于地域和民族传统和宗教派别的不同,涅槃经变构图也显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考察和比较两处涅槃经变对于研究两地的佛教史、探索两地佛教的艺术特色以及进行石窟的分期,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安毅 《敦煌学辑刊》2006,2(1):30-33
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发展规模和艺术水平深受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影响,而画样传入是影响的主要渠道,五代时敦煌佛教艺术风格程式化严重,这种情况与画稿单一不无关系。是敦煌与外部联系不畅还是其他原因,经研究,五代敦煌与中原仍存在画稿交往,程式化是当时中国佛教艺术的趋势在敦煌地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洞窟壁画与墓葬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唐代,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相适应,出现了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大量壁画艺术作品.这些绘制在宫廷庙堂、寺院道观、陵墓地官等处的艺术品,在经历了1000余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仅存一些佛教洞窟壁画和陵墓墓室壁画.洞窟壁画制作场面宏大,题材内容广博,人物形象生动和谐.这些壁画从创作思想上体现了外来艺术与中原艺术相结合的格调,表现了由理想天国向世俗社会转化的趋势.被称为东方佛教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保留至今的唐代洞窟壁画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1986年敦煌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莫高窟是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为三大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中国灿烂的历史研究带来无了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史博览》2013,(11):31-31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遗址,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那么这座令全世界瞩目的艺术宝库为何要建在中国西北戈壁荒漠的一处断崖上?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敦煌画派研究,首先要明确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在表现语言发展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早期,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以佛教题材为主,在相互影响、相互改造下,逐步淡化、脱离印度、西域风格而强化中原风格。隋代,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在艺术发展上也呈现出过渡性质。唐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敦煌艺术朝世俗化发展,表现语言在融合和演变的过程中更加本土化、中原化,宗教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现实化、生活化。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唐代著名画家对敦煌艺术及中国绘画表现语言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使得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深化,艺术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五代、宋、元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敦煌艺术趋于落寞,中国绘画在"院体画"及"文人画"方面继续传承发展,工笔绘画传承敦煌绘画表现语言,进一步发展成熟。新时期,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框架下,"敦煌画派"的发展应立足于对敦煌艺术和中国绘画表现语言的传承研究,以崭新的、多样化、时代化的要求,思考和致力于"敦煌画派"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