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师范大学文物陈列室收藏有一件青铜铙,无明确出土地点,入馆时间亦不详,应为收集品。铜铙呈绿色,通高37、甬长15、铣间宽30厘米,重6公斤。甬上有旋,甬与器身内腔相通。甬部顶端原应有銎,现被后人附加一铁帽,帽上有铁丝环(图一、二)。铜烧器身表面有磨损痕迹,有些地方已光滑发亮,除舞部无纹饰外,其余部分均有纹饰。钲部中间以雷纹为中线,左右两侧各饰一鸟一蛇,除鸟蛇纹外,整个钲部填满雷纹,鼓部和甬部及其旋也满饰雷纹,纹饰繁密精细。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浙江省安吉县高禹镇中学基建工地发现一件铜铙。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后赶赴出土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并对铜铙出土点进行了发掘清理,证明铜铙出土于距地表4米多深的一座墓葬。此铜铙为合范浇铸,器壁留有较多的沙眼,通体褐色泛有绿色锈斑。钲部两面各有3排枚,每面18个,甬与身内腔相通,铣侧至舞和甬部各有一条明显的范痕,但内腔平整。钲部饰有云雷纹。通高32,甬高13、径55,铣长22,钲高19,舞广11,舞修16,枚高12,壁厚07厘米。重57千克(图一、二)。安吉铜铙的形制同1993年6月湖南省宁乡老粮仓出土的Ⅱ式7号铜铙相似[1],再结合与铜铙一起…  相似文献   

3.
江西永修发现商代青铜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4月8日,永修县燕坊乡四联村的砖瓦窑场村民土时,发现两件青铜铙(图见封面、封二),他们当即报告了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省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县化馆物管理所对现场进行了清理发掘,随后在发掘点周边进行了小规模物普查。  相似文献   

4.
王俊 《东南文化》2006,(3):23-27
青铜铙在南方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马鞍山青铜大铙的造型、纹饰与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相似,因此,它的年代应与新干商墓青铜铙的年代相当,可定为商代晚期,相当于殷墟二期至三期。中原系统的青铜铙为军旅乐器,而南方系统的青铜大铙,具有明显的祭祀性质。从出土情况分析,马鞍山青铜大铙的卷云纹饰,以及出土地点距长江古道不远,因此它的功能极有可能是祭祀长江神灵的。  相似文献   

5.
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古兵器,是北方民族青铜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覆盖地域辽阔,化内涵丰富,纹饰造型独特。我收藏的几件带有北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约属于商后期到战国时期这个范围,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维 《文物》1992,(12)
1984年4月,增城县镇龙区汤村乡一农民在挖水松木根时,离地表0.9米处出土青铜甬钟1件。此钟现存广东省博物馆。甬钟通高49.5、衡径4.2、舞径11~19.5、铣距23.5、于宽13.7厘米。甬高9厘米处有一圆穿,应为穿绳悬挂之用。甬为素面,有干,旋呈索状,断面径1.4厘米。枚高3、直径0.5厘米。钟体正面篆周围有尖利似刺的  相似文献   

7.
1986年8月,东至县文物管理所文物复查队在胜利乡胜利村征集到1件铜罍(图二)。经调查,这件铜罍是1975年开凿尧渡河时,在赤头段出土。铜罍高37.5、口径16厘米。侈口折沿,溜肩,鼓腹下收,短圈足。肩部有牛首形耳一对,腹下部有一牛首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蓝田县城关镇东关村农民郑新强,在取城墙土时发现青铜簋一件,当即送交县文管会收藏。这件青铜簋,通高24厘米,口径19.5厘米,腹深10.5厘米,圈足高9厘米,重1.7公斤。兽首耳,耳下有长方珥,颈腹外部饰饕餮纹,圈足饰夔龙纹。器物完整,纹饰精美,式样庄重古朴。此簋之纹饰、体形,与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收藏的两件西周早期青铜簋基本相同(《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四》第十九、二十页)。宝鸡出土的这两件器物,一件腹颈高圈足均为饕餮纹,一件腹胫与圈足全为夔龙纹,而这两件青铜簋颈腹外部为饕餮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市场购得为数不少的青铜器,其中有一件形制特殊的青铜瓿,颇为引人注目(以下简称上博瓿)。这件瓿口微敛,折沿,颈、肩几乎浑为一体,且斜伸至腹最宽处,然后急收到与留足交界处,肩饰夔龙纹,上下以连珠纹为界栏。腹最宽处饰一圈连珠纹,腹部饰斜方格的百孔雪纹,也称乳钉雷纹,这是一种几何形图案的连续排列,乳突较长而尖锐,留足饰云雷纹和连珠纹。高21、口径197、腹径28.5厘米(图一)。通常的瓿有折肩.圆启等样式,颈、肩、腹比较容易区分,而这件瓿的肩部亦可称为上腹部;实际上两者没有什…  相似文献   

10.
11.
1987年,安徽省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在周沄乡七井村征集到青铜方彝一件,据调查是附近一商周遗址所出。方彝通高44厘米,重11.5公斤。盖作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山西太原东太堡出土青铜灶的保存现状、腐蚀产物观察和制作工艺分析入手,介绍了如何根据观察和科学检测的结果,制定详细的保护修复计划并开展保护修复工作。最后谈到在保护修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想法,以期对今后国内在青铜或其他金属文物的保护方面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1987年12月,石屏县王三寨一农民在修复县城北乾阳山玉皇阁的工程中,于东向高2、宽2米的石壁中发现1件青铜鼎。铜鼎被送到县废品收购门市部,收购员当即邀笔者前去鉴定。  相似文献   

14.
1991年3月,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在五星乡任集村征集到1件青铜缶(图一)。经调查,是任集村农民翻地时在距地表0.4米处发现的。呈灰褐色,通高19.5、口径15、底径13.5厘米。侈口,束颈,圆肩,鼓腹下收,平底。肩部有辅首衔环二个,腹下部有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收藏1件牛马纹柄青铜短剑。此剑1979年在喀左县山嘴乡发掘的战国墓中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青铜曲刃短剑、陶罐等遗物。剑为灰绿色,通长26.6、格宽3.4厘米,重156克。直刃,锋略尖,中部起脊,有格。在剑柄两面分别铸牛马纹,牛为站立状,由格部至柄首上下排列十四头,最上边为首的一头回首眺望,两侧分别铸S形纹。其余十三头形制相同,均头向  相似文献   

16.
一向被誉为“青铜王国”的湖北省随州市,近日又发现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镈钟。1995年11月24日,随州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博物馆员黄建勋,向有关方面介绍了这件珍宝的情况和发现经过。这件青铜镈钟形体完好,通高29厘米,重3400克。钟体饰纹粗矿拙朴,主饰图案为凤鸟及鹿类动物,钟体两侧及钟的钲部都饰有布局匀称的几何图形。钟口为圆弧流线型,造型圆润。随州市文物工作队王世振、黄建勋两位博物馆员称:根据该钟的形制和纹饰风格,可以判断其为西周中期的制品,其制造时间比驰誉海内外的随州擂鼓墩曾侯乙编钟要早300年以上。与这件青铜…  相似文献   

17.
1991年3月,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在五星乡任集村征集到1件青铜缶(图一)。经调查,是任集村农民翻地时在距地表0.4米处发现的。呈灰褐色,通高19.5、口径15、底径13.5厘米。侈口,束颈,圆肩,鼓腹下收,平底。肩部有辅首衔环二个,腹下部有  相似文献   

18.
千石 《安徽钱币》2006,(1):58-58
笔者从1996年挪威发行的50欧尔青铜币中,发现一枚错版币。该币面王冠,背左为变形驯鹿图案,右缘自上而下顺时针环书面值“50欧尔”和国名“挪威”,其中国名NORGE错写为NOREG。按理,此类错版币一经发现应即回销,不知何故,其竟得飘洋过海来到中国,落入笔者手中,岂不有趣?  相似文献   

19.
凤翔县博物馆收藏有四件青铜钟、铃乐器,较为重要,今述于后。一、钟3件计钮钟1、扁柄钟2件。1980年石家营公社大辛大队五队一农民交献,据说于解放前在该村土场挖得。可能为窖藏品。钮钟(凤总0510)索钮,舞面平素,证光素,钲两边各以四道阴弦纹组隔为五区,三排枚,每排三枚,共18枚。枚作乳状,乳高而尖,篆间饰两排三角形蟠螭纹,共四组。钟体长而浑圆,胎厚重,钲、鼓两边(钟侧)呈微弧形外鼓,向铣部内收。于部向内卷。隧部顺向排列三只鸟纹,一鸟居中,二鸟置左右。鸟引颈昂首,尖勾喙,巨尾上扬,翅膀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一件彩陶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6月,我们在洛阳市北郊的洛阳木工厂发掘西汉砖室墓一座(属烧沟汉墓区),墓内出土一件较为珍贵的彩绘陶壶(编号:道北M10:46)。该壶的形制为直领、束颈、圆腹、假圈足,腹上部两侧有对称铺首,盖作覆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