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八戒因为错投了猪胎,天生一副丑陋的模样,于是是是非非很多。对于照镜子,最新的说法是它很不满意自己的形象,于是砸破了镜子,自以为再也没有丑陋的猪八戒。猪到底是猪,笨得可爱,有些东西它不明白。首先关于美和丑。地球上这许许多多的人,总得有美丑之分,为避免美的人骄傲,丑的人自卑,人们就说:“外表美并不重要”,“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等等诸如此类看上去很美的话。有例为证,白雪公主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从西方美学诞生开始,丑就一直存在着,这种情况甚至在摒弃丑的古希腊时期也是存在的。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和喜剧之父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丑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悲剧中恶丑与善美的对抗形成了戏剧冲突,喜剧中的滑稽丑和荒诞丑又具有批判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何薇 《神州》2014,(17):10-11
在中国的诗歌中,月亮时一个具有重要意境的自然形象。“月”既可以表示思乡,也可以表示怀人,既可以表示离别,也可以表示哀怨。在芭蕉的咏月俳句中,既有表示旅情的,也有追求风雅的,有清贫的,也有悲凉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感,其中都透出了一种浓浓的孤寂之感。这种孤寂之感正是芭蕉所追求的风雅美、闲寂美。芭蕉所追求的这种美,和月亮是唯一的这种特质相吻合,因此,“月”就成为了芭蕉表现他的艺术美的绝佳载体。  相似文献   

4.
张丙军  魏华 《神州》2012,(22):44-44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明末作家孙钟龄的传奇作品《东郭记》取《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敷衍成篇,在嬉笑怒骂中刻画了群"丑"形象,寄寓作者对世态炎凉敏锐的内心感知以及深切的悲凉之情。本文以戏剧冲突为中心,从戏剧冲突的内容、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三方面展开论述,从中感悟作品深刻的意义内涵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杨国安 《史学月刊》2003,(4):123-125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说 :“韩退之之在宋代 ,可谓千秋万代 ,名不寂寞矣。”(《谈艺录》补订本第 62页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 这话当然不错 ,不过 ,韩愈门前真正热闹起来 ,已经是庆历前后的事了。韩学在宋代的兴起 ,固然以时代思想文化的总体走向为背景 ,也与欧阳修的大力提倡密不可分。宋人常常拿欧阳修比韩愈 ,苏轼在为欧阳修的集子作序时说 :   自汉以来 ,道术不出于孔氏 ,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 ,梁以佛亡 ,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 ,学者以愈配孟子 ,盖庶几焉。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 ,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  相似文献   

7.
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念,可以相互转化。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美与丑,艺术手段可以转化生活中的美与丑。艺术作品中的丑具有持久的力量和强大的说服力,能直接而幽默地表现艺术形象,达到"反审美"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8.
今天,贾岛的诗人形象包括三个要素:还俗诗人、韩门弟子、苦吟派诗人。着名的“推敲”故事更是增强了这些要素的影响力。本文对有板贾岛的早期传记资料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比较整理,以此追寻传统贾岛形象的构成要素的来历。本文着眼于贾岛和韩愈到了{监诫录)绕被紧密联蘩起来的事实,以及贾岛殁后下层士大夫阶层亦即寒士闽扩散的尊崇贾岛之风和近于悲壮的苦吟诗派的流行,力图在其中寻找贾岛诗人形象形成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一、“载道”与排佛韩愈主张“因文明道”。早在青年时代,他已经把自己的作品称作是:“皆约六经之旨以成文,抑邪与正,辨时俗之所惑”(《上宰相书》)。后来他又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词.通其词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士商关系发生了变动,但这种变动并非基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商人与士人都未对商业实践进行价值重赋,商人所自信的是对士人之道的践行而非商业实践;士人对于商人的肯定以及所谓“新四民论”,底层逻辑是士人阶层对本身的反思与批判。因此,士人才是明清士商关系中的自变量。商人的自信实质上是对士人的质疑,这一方面基于商人自身对士人之道的实践,另一方面源于士人在财富下的异化。这种异化被正统士人批判为“士风日下”,士人也开始被质疑是否言行一致。这些批判与质疑则揭示出,士人之道已在实践与观念上破产。  相似文献   

11.
韩愈晚年是否服食硫黄以及为何服食硫黄,是韩愈生平研究与品格评价中仍无定说的关键问题。以韩愈自述的“足弱不能步”、张籍的《祭退之》诗、白居易的《思旧》诗与隋唐相关医籍相比对,韩愈确实服食了硫黄类的“药汤”;但服此药汤的目的,是对症下药地治疗脚气病中的“足弱”之症,而非喜好声色的壮阳之需。韩愈罹患“足弱”的病原,则与其长期的南土经历、丰肥的体型、远贬潮州的沉重打击有关。韩愈之卒,亦因“足弱”病症。而非硫黄中毒。  相似文献   

12.
陈兴中 《文史天地》2003,(11):51-53
读《贵州大学学报》2003年3月31日版所载,署名为王麾,题曰:《甲秀楼的批判》一文,身为贵州人我不禁感到有话要说,并借此与王麾商榷。首先要订正王文出现的几处常识性的错误:“黔驴技穷”典出《柳河东集·三戒·黔之驴》,作者系柳宗元,而非韩愈;“冒死为刘禹锡说情”改任连州刺史之事,语出《旧唐书·刘禹锡传》(刘)“禹锡作《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吏,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猿狖所居,人迹罕至……”。看来为刘禹锡说情改任的是裴度而不是韩愈。并且是否为“冒死说情”不…  相似文献   

13.
<正>戴震谴责程朱理学最为有名的说法当推“以理杀人”,认为这是将“理”当成不同于人之性情的另一样东西所导致的,拿这样东西强制人的性情,跟拿着刀子架在人的脖子上没两样,此即“以理杀人”。与此针锋相对,戴震提出很有名的“以情絜情”的思想主张,让“理”不再与情相冲突,而是和谐共处。这看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局,曾经面目如此凶狠的“理”,  相似文献   

14.
李朦 《神州》2012,(8):198-198
情感是音乐表现的内容,音乐是情感表达的形式,音乐与情感互动准确地揭示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无论是动情的高歌,深情演奏,或者激情的起舞,都离不开发自内心的一个“情”字。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情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情感美,在课堂中表现美,在鉴赏中充分表现情感美。  相似文献   

15.
应一平 《文博》2011,(4):65-66,2
蓝瑛与大师对话,感悟先贤;以笔墨“摹古”,接引心灵,摆脱客观自然的束缚,将目之所见化为心中之愿,把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图像,古意和生机同在,形色与境相共存。于今观之,依然能感受他的林泉理想与人性辉光。  相似文献   

16.
刘成纪 《收藏家》2022,(9):91-98
殷商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和奠基期。这一时期的甲骨刻辞虽然没有将艺术作为讨论对象,但其中出现的“艺”“乐”“舞”“画”“美”“丽”“丑”“品”“鉴”等字,却勾勒出了后世中国艺术形式和艺术批评的框架。刻辞文字按“依类象形”的原则构成,为“以形释义”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艺”“乐”“舞”“画”的构形方式,暗示了艺术与原始农耕文明的内在关联,“美”“丽”“丑”关乎艺术评价的维度,“品”“鉴”涉及艺术评鉴的方法。通过与殷商青铜器的相互参证则可看到,摹仿与变形是殷商艺术的创制原则,象征与暧昧是其主导性的艺术风格,自然认知是其对艺术价值的基本定位。据此,殷商时期虽然尚未形成自觉的艺术观,但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了观念的本源。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以“居正”和“一统”作为判定“正统”标准的思想,是在批判“五德终始”说的基础上,以《春秋公羊传》为理论依据,带上宋学的特征。其“绝统”概念的提出,则是受到了韩愈道统“绝统”说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威尔森所写六册的卡莱尔传(1923-1934)被认为是卡莱尔传记中“最正确的传记”,然而其将卡莱尔塑造为“欧洲的孔子”的形象,为何被卡莱尔研究者所忽视?或许这与大多数卡莱尔的拥护者不像威尔森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有关。然而,真正的原因或许是:在二十世纪“弗路德的争议”与批判卡莱尔的风潮中,对于卡莱尔形象的塑造上,威尔森与其他卡莱尔的拥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般是将卡莱尔视为是“文学天才”,威尔森仍是以“社会导师”的角度为卡莱尔辩护,威尔森甚至将卡莱尔比拟为“欧洲的孔子”,扩大“赤尔西贤者”的涵盖性,由英国的名人扩展为世界性的伟人。本文〈“欧洲的孔子”—威尔森对于卡莱尔形象的塑造〉企图探讨为何威尔森会赋予卡莱尔“欧洲的孔子”这样的称号?这样的称号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威尔森将卡莱尔与孔子相比拟,威尔森是如何形塑“欧洲的孔子”这样的形象?将卡莱尔与孔子相比拟,这种比拟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上有何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读《贵州大学报》,2003年3月31日版所载,署名为王麾,题为《甲秀楼的批判》(以下皆称王文)一文,身为贵州人,我不禁感到有话要说,并借此与王麾商榷。 首先要订正王文出现的几处常识性的错误:“黔驴技穷”典出《柳河东集·三戒·黔之驴》,作者系柳宗元,而非韩愈。  相似文献   

20.
盂祥龙 《神州》2011,(3):132-132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是用来抒发主观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画家对艺术创作的一个自我验证。其魅力不仅在于能够看得见的形象,更在于其形式以外的,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某种气息,这种气息体现在画面的情感上,则是色彩的生命与灵魂。让观者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延伸,以心灵映射万物,用色彩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