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晶 《丝绸之路》2021,(1):91-94
天梯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论文通过分析天梯山石窟早期五个洞窟的开凿背景、平面形状、洞窟内壁画风格,同时对比其它早期石窟的形制,得出天梯山石窟的洞窟除直接受到印度石窟寺影响外,亦因地制宜发展出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重修凉州广善寺碑》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50公里的天梯山石窟,现保存于武威天梯山石窟管理处,碑文共计843字,立于大明正统十三年(1448),记述了镇守甘肃太监刘永诚于天梯山石窟旧址重修广善寺的史事。对此碑文进行调查、考释,有助于推动天梯山石窟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走进天梯山     
胡杨 《丝绸之路》2012,(1):49-51
一座天梯山,使武威的名士与中国石窟联系在了一起。“凉州模式”、“天下第一窟”的美誉。对于武威,确确实实是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早见于史册的皇家石窟,天梯山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对我国早期石窟的开凿具有示范和启蒙作用,是云冈和龙门石窟的源头,在当今史学界享有"石窟鼻祖""石窟源头"的美誉。天梯山石窟目前的旅游产品只是单纯的观光游览型,旅游链条尚不健全,旅游产品缺乏新意。本文通过对天梯山石窟的旅游资源进行SWOT分析,深入挖掘佛教养生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天梯山石窟的发展瓶颈,对天梯山石窟发展佛教养生旅游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奎 《陇右文博》2007,(2):82-84
一、石窟环境状况:1、地质概况 天梯山石窟地处祁连山——河西走廊南山山间盆地,形似葫芦状,长约15公里,宽约1—3.5公里,地势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洞窟依河湖相砂砾岩建造,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砂岩,泥质砂岩之上覆盖薄层黄土;中部为砖红色厚层砂岩夹薄层砾岩;下部为棕红色砾岩,全部洞窟皆位于下部砾岩岩组之中。  相似文献   

6.
卢秀善 《丝绸之路》2010,(16):36-37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对天梯山石窟的自然环境、保护现状和主要病害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抢救性保护、维修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相关人员也进行了文化内容的制作试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一些人将目光聚焦在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上,在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了解那个年代的文化及人们的习惯。天梯山石窟素有石窟鼻祖之称,历史悠久,其壁画研究价值极高。它是石窟艺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的存在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有待开发。文章就以天梯山石窟的北魏壁画的发展历史作为切入点,从天梯山石窟的现存壁画中了解以天梯山石窟的壁画为代表的北魏壁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结合大量的文献参考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给从事艺术方面的、想了解北魏壁画的人员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科学考察成果的第一部分。作者对千佛岩石窟进行了精确的地形测量,结合洞窟形制与窟檐的测绘、佛像的调查对洞窟进行了分区与编号,并对石窟造像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现存19个窟中大都绘有壁画,明代壁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天梯山明代壁画有着浓郁的藏传佛教色彩和显密结合的特征,艺术上与同时代绘画不同,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0.
响堂山石窟刻经及其书法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境内,分南响堂、北响堂、小响堂三处,共有石窟二十余座。其中北齐洞窟13座。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末年,主要洞窟均完成于北齐。其造像和刻经风格具有承上(魏)启下(隋唐)的特点。近年,学人们对响堂的研究多侧重于佛教和石窟艺术,而对响堂山石窟的刻经及其书法艺术研究确少问津,我们草拟此文将这些石窟刻经及书法艺术予以介绍,意在抛砖引玉,期待方家学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17,(2)
<正>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其开凿自北魏和平元年(460年),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年间,历经近70年。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北魏地  相似文献   

12.
<正>公元397年,沮渠蒙逊在甘肃河西建了北凉,次年李暠建立了西凉。沮渠蒙逊先踞张掖,411年据有姑臧(今武威),乃迁都姑臧。421年蒙逊灭西凉,完全控制了河西。北凉控制范围大,社会比较稳定,交通西域各城邦,且统治者崇尚佛教。因此,在439年北凉灭亡前的43年中,北凉佛教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度曾成为北部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文化的发达主要表现在石窟的开凿和寺塔的兴起。河西一带遗存至今的石窟不下数十处,其中一部分为北凉时开凿。现存武威市境内城东南50公里的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就开凿于此时。唐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实物资料,此文对佛教造像功用思想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对佛教石窟造像功用思想进行探讨,主要以凉州、敦煌、麦积山、云冈石窟中的个例,从窟主、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来分析,探究洞窟功用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尊天梯山石窟彩塑的修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针对物的残损、腐蚀与损害状况,对其中的一尊彩塑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此次修复工作除使用传统的方法外,对这些方法工艺进行了改进与创新。首先对彩塑腰部断裂处缝隙采取“边缘注水复原法”处理,后采用“泥层分步填充法”对断裂部位实施加固,再对细小裂缝进行灌浆修复;掺入聚醋酸乙烯乳液、糯米汁作为胶结剂,并选用5%Paraloid B72对未处理残损部位表面采取渗透加固及封护保护,此方法可用于其它泥质物修复。  相似文献   

15.
克孜尔石窟     
《新疆地方志》2005,(2):42-42
克孜尔石窟俗称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国家一类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于8世纪后逐渐被废弃,共有石窟251个,已编号的洞窟有24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克孜尔石窟艺术是洞窟、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成独有的龟兹风格,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佛教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流传和演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大美张掖     
正文殊山石窟文殊山石窟坐落在肃南县祁峰乡文殊山中。文殊山石窟开创于十六国北凉时期,唐代贞观年间得到扩修。唐宋时期,文殊山石窟一度归属甘州回鹘管辖,遗留了不少回鹘僧人遗迹。元末,文殊寺变为黄教寺院;清代,文殊寺受到朝廷诰封。如今,保存较好且有重要价值的洞窟有前山的千佛洞、万佛洞、文殊寺窟和后山的千佛洞、古佛洞及禅窟。  相似文献   

17.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以麦积山石窟的31个初期洞窟为研究对家,以考古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该书是作者对于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思考及研究的集中体现,为麦积山早期石窟年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余勇 《风景名胜》2008,(8):17-17
事件云冈石窟开凿于1500年以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左右,洞窟内塑有佛像5.1万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高。作为1600多年前北魏政权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19.
云冈石窟     
《中国文化遗产》2012,(2):111-111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雕刻艺术精湛,造像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空鼓病害是麦积山石窟壁画最为普遍且景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麦积山石窟现存洞窟编号221个,保存有壁画的洞窟仅120个,其中70%的洞窟存在壁画空鼓病害,且部兮洞窟壁画空鼓病害较为严重。文章总结了麦积山石窟壁画的制作材料、结构及工艺方面的特点,对造成石窟壁画空鼓的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空鼓壁画的修复方法和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