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这段话出自汉帝国开国皇帝刘邦之口,非常有名;说得很实在很漂亮,也说得十分得意十分霸气。刘邦没有提到陈平。如果要提第四个功臣的话,可能非陈平莫属。刘邦也许会这样说:"洞悉人心,收离间敌  相似文献   

2.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开国之初,刘邦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刚想走进去听听,将军们就立刻不说话了。无奈,刘邦只好找来张良询问。张良如实禀报:"将军们正在议论造反的事!"刘邦听了,不免有些惊恐:自己刚做了皇帝,天下初定,如果现在有人造反,肯定会危及江山。  相似文献   

3.
正从张良一生的事迹看,他未必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但他确实没有政治野心。"五人集团"除了共同的敌人项羽外,在人格上视野上气质上几乎没有共同点。刘邦强悍,张良从容,萧何踏实,韩信软弱,陈平诡诈。张良是韩国贵族后裔,其余四人不是平民就是游民,刘邦、萧何一度是地方上卑微的小吏,改变不了他们的平民身份。一、贵族之后反秦先锋张良的祖父、父亲前后做过五位韩国国君的相国,韩国灭亡时,张氏家族仅  相似文献   

4.
汉业存亡俯仰中, 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议韩彭地, 复道方图雍齿封。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这首诗中的“留侯”,是指张良。张良的一生,不但富于传奇色彩,而且他在军事、政治以及处世为人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借鉴之处。一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韩国贵族,先辈历任韩国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之时,虽然张良并未在朝为官,亡国之恨亦刻骨铭心。张良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杀掉秦始皇。为此,他尽倾家资,在东夷君长沧海君那里募到两名刺客,备好两个铁堆,准备在秦始皇巡游时下手。他和两名刺客化装成逃难百姓,暗中查访秦始皇巡游的路线…  相似文献   

5.
在河南省郑州、开封、新乡三市界的黄河岸边,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个重大事件,这就是公元前218年韩国后裔张良觅力士持60公斤铁椎狙击秦始皇。后人称这个地方为“张良刺秦处”,又叫“张子房击秦处”,还称作“古博浪沙”。张良刺秦的具体地点,《史记》、《汉书》记载在“阳武博浪沙中”。现在的原阳县,由古代的阳武、原武二县合并取首字而得名。今原阳县东关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中间行书4个苍劲有力的盈尺大字“古博浪沙”,上部小字篆刻“张子房击秦处”,系阳武知县于清康熙二年春拜书立石。附近还立着几通“捐修留侯祠”的石碑。…  相似文献   

6.
张良是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谋士,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从张良一生的行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受当时儒、道两家思想影响深刻,善于结交良师益友,行事稳重、不求冒进的处世思想和原则,给后世以无限启发,深得后人敬仰。  相似文献   

7.
一在人才济济的刘邦统治集团中,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以其出类拔萃的才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愧为汉初杰出的政治家。“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陆贾是较早地参加秦末农民战争行列中的知识分子。公元前207年,刘邦率起义军由武关入陕,进军咸阳,子婴派重兵拒于峣关。刘邦用张良之计,“‘使郦食其、陆贾往说秦将,(口妥)以利’,秦将果欲连和”。于是,秦军设防懈怠,士气大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陆贾在农民起义军中崭露头角。秦王朝被推翻以后,陆贾继续跟随刘邦参加楚汉战争,成为刘邦重要的亲随谋士之一。  相似文献   

8.
刘邦“斩蛇”故事有可能类同“丹书狐鸣之事”,经“史臣附会兴王之词”的渲染,被看作预言高祖帝业成功的标志。而“斩蛇剑”因此成为有神异特征的政治文物。刘邦早年曾经使用的“斩蛇剑”,后来成为武装创业成功的象征,成为“布衣”、“匹夫”成就帝业的纪念。刘邦多次自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可以读作对于这种建国方式的意义的提示。李世民、朱元璋也曾经发表认同这种建国史历程的言论,同样值得政治史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社会2000余年,改朝换代20余次,每当风云际会时,历史天幕上总是涌现出一系列璀璨闪亮的星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推翻第一个封建王朝后的楚汉之争重现于司马迁笔下,是相当卓异精彩的一页。刘邦、项羽、韩信、张良,作为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彼此间杀伐征讨,盘绕纠葛,主要活动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大约60年的岁月里。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著《史记》一百三十篇,绝大部分是写历史人物的。其中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当代的汉武帝,这三千年历史中较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百余个历史人物。历来学者多认为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称赞不已。司马迁是怎样把历史人物写好的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从历史文学的角度试作探讨。一突出历史人物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同的特点。人们日常分各种人物,习惯上是看特点。把握历史人物的特点,乃是写历史人物的基本要点。司马迁写历史人物,不是以主观框框去乱套,任意装扮历史人物,也不是为其开生老病死的清单,或填写其一生的履历表;而是按实际的人物特点去描写。他写张良就是明显的例子。司马迁一再记述和强调刘邦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相似文献   

11.
胡阿祥 《史学月刊》2001,2(6):57-62
“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国号之一,也是现今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公元前206年,项羽败约,本汉中郡名立刘邦为“汉”王;而刘邦在愤怒、无奈之中接受汉王封号,以及后来定有天下之号为“汉”,则都与萧何的劝谏“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有关。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195年,西汉王朝的创始者刘邦,在病故前已看到皇后吕雉专权的危害,因而宰马歃血为盟,并明示天下:“非刘氏为王,天下共击之!”同时他还留下了“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的遗嘱。他把安刘氏天下的重任和希望寄托在周勃身上。刘邦死后,子刘  相似文献   

13.
张林川 《文献》1998,(3):80-93
<六韬>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 它的"奇",首先表现在书的内容方面,它是一部讲韬略的书.韬者,它又作"弢",原意是"弓袋",引申之则有"锦囊妙计"的意思.其次,据文献记载,这部书与历史上两位传奇的智人有关.有文献记载,<六韬>的作者就是周文王的老师姜太公;又有文献记载,张良曾习<六韬>助刘邦除暴秦、败项羽,平定天下建立了刘汉王朝.  相似文献   

14.
刘林 《贵阳文史》2012,(5):38-39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成语出自韩信和刘邦的一次谈话。如果你当时在现场或者看完他们的对话后,你就知道韩信的话是多么愚蠢多么要命了。在中国军事史上,能称得上大神级别的军事家,韩信无疑是其中之一。韩信身兼几个头衔,不但与刘邦的首席参谋张良和后勤部长萧何同立汉初三杰之列,而且还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另外两个是猛将英布和游击战始祖彭越。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这5个关键人物当中,韩信的名气自然是最大的,不但盖过功居第一的萧何,甚至连身居殿堂的刘邦也稍显逊色。  相似文献   

15.
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离不开手下的谋臣猛将。然而,平定天下之后,陈稀、韩信这些元勋兔死狗烹,唯有萧何始终不倒。  相似文献   

16.
说暴君的人,一定会提到夏桀、殷纣。今查各书引桀、纣事多相同,可知其必多附会。今比较来看:桀宠妹喜(《晋语一》),纣宠姐己(《晋语一》)。桀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刘向《新序》),纣以酒为池,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桀为琼台瑶室,以临云雨(刘向《列女传》),纣造倾宫瑶台,七年乃成,其大三里,其高千村;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史记·殷本纪》);桀囚场于夏台(《同前》),汤行赂,桀释之,纣囚文王于(羑里,西伯之徒,献美女,奇物、善马,纣乃赦西伯(《同前》);桀日:时日曷丧,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天下有为善而相师的,未有为恶而相师的,所以知必有附会。究其原因,当是兴者极言前王之恶,则误后世事及古人。《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论语·子张》:“子贡日;‘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从《孟子》、《论语》的记  相似文献   

17.
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三者中,史识最为难得。历史上有些政治家,并不一定读过多少史书,但他们很有历史见识,并能用来为政治上的决策服务。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于荣阳。迫于形势,他听了儒生郦食其献计,欲复立六国之后,并刻好封印。张良得知后,对刘邦说,“陛下大事去矣。过去商汤伐桀而立其后于杞者,是能制桀于死命,陛下能致项籍死命吗?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是能得纣之头,陛下能得项籍之头吗?武王入殷,标榜贤人之里门,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拘,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吗?能散府库以赐贫穷吗?今天下未定,陛下尚不  相似文献   

18.
"岂非天哉"的三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和 《史学集刊》2003,(2):100-101
汉高帝刘邦出身布衣,毫无凭籍,在秦末大起义中,竟然三年亡秦,五年灭楚,而得天下。《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评论他说:“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第3册,P760)早年读到这一段话,不觉得有何难解之处。“岂非天哉,岂非天哉!”就是司马迁歌颂汉高帝的话,是他把刘邦称为“大圣”的自然结果。刘邦既然是“大圣”,当然就必受天命;两个“岂非天哉”,自然是歌颂之辞。这样的理解,可以说是见到了《史记》文章所展现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其直接的层面。 稍后,在读《史记》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等篇时联想到了这一段话,心里就产生了问题。这里主要列举《高祖本纪》(个别地方据《项羽本纪》)中对刘邦的一些记载,看看他到底是怎样一个“大圣”。  相似文献   

19.
真言是宝     
真言是宝文/牟丕志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汉高祖刘邦,出身贫寒,识字不多,但他有一个长处,能听逆耳忠言。据史书载,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带领大军夺取关中,进入秦都咸阳。入咸阳后,刘邦迷恋起巍峨的宫殿、美丽的宫女、无尽的财宝,勇士樊哙向刘...  相似文献   

20.
常军  李云 《文博》2007,(4):52-55
西周是中国玉雕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显著标志,一是西周时期和田玉的大量增加,如《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开疆扩土,曾发现昆仑山是"天下之良山,瑶玉之所在",故"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十洲记》亦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乃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