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遗民余阙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余阙之诗有汉魏之慷慨,却少了几分苍凉;有六朝之清新,却多了几分平易,取法多家又融化创造,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风貌。其诗风的成因,有质直尚义民族性格的影响,也受到了理学师承的涵化,柳贯、贡师泰等文友熏陶。余阙所取得的文学实绩彰显了西夏人对于中国文化史、文学史的巨大贡献。戴良、王彝、汪广洋等人又师法余阙,作诗以平淡古雅为尚,各族士人迭相师友,共同营造了元代诗坛的良性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2.
在《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中,对女性所佩首饰进行细致描摹的诗作随处可见,这些意象不仅只是为我们展现了魏晋六朝女性的绰约风采,更从意象的深层方面传达出诗人的浓浓情意及深深的思想内涵。有的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愁楚之容,也有的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文章着眼于六朝女性所佩戴的“钗”、“环”“珰”等首饰意象群,试图从表面和深层深刻探讨首饰意象掩盖下的女性之美和诗人之意。  相似文献   

3.
危素是否被谪守余阙庙,以及由闻"履声橐橐"而讥以"文天祥来"等情节构成之故事是否符合历史实际,自清初以来颇有争论。通过对明清笔记小说、史书方志等文献之查考可知,危素故事丰富而生动的情节描写经过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层累造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新因素的不断融入与不同叙事的数次整合。历史的真实是,与许多元代降臣一样,危素在明洪武三年(1370)被谪和州,择居和州之含山,终卒于斯、葬于斯。吴元年(1367),朱元璋诏祠余阙,遂建庙于余阙卒地安庆,后又建庙于余阙生地庐州,未曾及于和州与含山。危素与余阙的某些交集,或曾推动守庙情节之塑造。  相似文献   

4.
李杨 《满族研究》2013,(1):69-74
清初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是八旗诗歌初兴、摸索、发展、成型的时期。清初八旗诗歌虽然在作者数量和作品质量上都还有待提高,却已经引起清初诗坛的关注。这点,在清初人编辑的清诗总集中有着较为鲜明的体现。通过对清初诗歌总集收录八旗诗人及作品情况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至迟至康熙中叶,八旗诗人群体的特殊地位已经显现,或谓"八旗诗派"已经崛起。  相似文献   

5.
清代诗坛的繁荣,有着八旗诗人的贡献。自清初至清末,八旗诗人不断涌现,总数可达数千人,处于乾隆朝的汉族大诗人袁枚就曾说:“近日满洲风雅,远胜汉人,虽司军旅,无不能诗。”(《随园诗话补遗》卷七)八旗诗歌的发展,促进了诗论的发展,研究清代诗歌及诗论,摒弃八旗诗人,就有残缺不全之憾。因此,加强对八旗诗论的研究,不但会促进对八旗诗歌的研究,也会促进对清代诗歌及诗论的研究,这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工作。 传统的中原文化对八旗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他们学习并采用汉族的文学形式进行写作,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而且许多八旗名家都出自汉族高士门下,既便所谓无师自通者,也是以汉魏六朝等诗为榜样的。诗既学汉人,当然也就不能完全脱离汉人的影响。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八旗诗人由于所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意识的背景以及个人的经历、地位、思想素质的条件同汉族文人不尽相同,使他们在学习继承的过程中坚持了一种批  相似文献   

6.
周建国 《古籍研究》2003,(2):53-59,64
魏晋六朝文学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发展,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无疑是促进一这发展的开风气者。从魏晋六朝文学发展的趋势,来探讨曹植在中古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很有必要。这不仅对加深曹植及建安文学的了解,并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认识都不无意义。现在的有关论著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的似乎还比较少,故笔者不嫌芹献,拟由此对曹植及有关问题作一番新的探讨,如有谬误不当,深望读者与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欧阳国佳 《神州》2020,(4):46-46
归来诗歌是当代诗坛构成复杂、创作时间跨度极大的一个诗歌现象,归来诗人群的形成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概述了归来诗人群形成的原因,并以诗人艾青为具体例子,研究归来诗人的思想觉醒,通过分析归来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核,揭示其“说真话”对文学创作及中国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年)是20世纪俄罗斯诗坛屈指可数的诗人之一,被公认为"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在国际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阿赫玛托娃一生命途多舛,创作上步履艰难,其不幸的遭际读来令人悲悯。一阿赫玛托娃原姓戈连科(Γоренко),1889年6月23日出生于黑海沿岸敖德萨近郊的"大喷泉  相似文献   

9.
吕敏 《沧桑》2011,(2):128-129
自东汉至南北朝,是中国文学领域骈体文学形成以至昌盛的时期,诗赋以至各体文章,都崇尚骈丽,因而当时绝大多数文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大抵认为作品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便是骈体文学的语言之美。而此时正值文笔之辨的盛行,萧绎提出的文笔划分的三原则是在魏晋六朝时新兴的"诗赋欲丽"说、永明声律论和"诗缘情而绮靡"诗歌美学定义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时代文学审美自觉的结果。本文试着从文笔划分的三原则的提出来看南朝的主导艺术特征的文学与非文学性,把南朝文人当时对文学理解的偏失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来借鉴。  相似文献   

10.
保宏彪 《西夏研究》2020,(1):122-126
《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一书以人物及其家族世系为线索,全面细致地整理了元明清史籍、文集、方志、金石文献等各种文献中所见西夏遗民史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遗民文献汇编。在深入分析相关西夏遗民资料基础上,围绕西夏女性遗民、宁夏旧志所辑西夏遗民史料、昔李钤部家族研究、元代西夏遗民著述篇目、元代唐兀怯薛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堪称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  相似文献   

11.
何物鹦鹉杯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以下诗酒风流的骚人逸事流传尤广。魏武帝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陶渊明诗几乎篇篇有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些都是人所熟知的古代文坛掌故。饮酒离不开酒具,诗歌由咏酒而兼及酒具是很自然的。酒具和别的许多生  相似文献   

12.
沙武田 《四川文物》2020,(3):92-111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北壁两铺大型炽盛光佛巡行图壁画,作为后期重绘的壁画,对其时代的判定有元、西夏两种观点,其中持元代说者以"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为代表,但经仔细观察画面细节,作些辨析,持主流意见的西夏说更能成立,而由西宁王速来蛮主导营建的说法,完全不能成立。作为炽盛光佛变相的特例,画面反映出来的炽盛光佛巡行和本地僧团送、迎的场面,是重绘壁画时受西夏仪式佛教影响的结果,是西夏佛教重实践、重仪轨的图像记忆。而炽盛光佛星曜信仰浓厚的国家倾向,结合西夏佛教的官方特色,以及西夏时期沙州所处的社会背景,可以看到西夏人在第61窟的重绘活动,实际有地方官府和佛教界对国家和地方消灾祈福的强烈表达。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满族诗坛上不但出现了众多的男性诗人,而且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妇女诗人,她们的诗歌为满族诗坛乃至清代诗坛增添了光彩。由于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个人的经历和文化修养也不尽相同,在诗歌表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就存在着差别。同时在封建社会妇女与男子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差别,使得她们的诗歌所表现的题材要较男子狭窄,但笔法却要细赋,感情的意味更加浓郁。作为一种文学艺术,诗歌价值的标准并不仅仅用所选用的题材来衡量。有题材极好而诗歌不佳者、有题材虽小而意境深邃者,故不能说妇女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不能说妇女诗均不如男子之诗,各有所长罢了。从这个角度和认识出发,我们才能对妇女诗作出公允地评价。  相似文献   

14.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玛托娃这位在一九六六年故去的女诗人,以她的遗作在苏联当代诗坛上获得了她生前未曾获得的荣誉。她深孚众望,拥有一大批读者和崇拜者。许多年轻的诗人们,特别是女诗人,都以她为楷模,仿效她独具匠心的诗歌风格,由此掀起了一阵“阿赫玛托娃热”。然而,阿赫玛托娃的文学生涯坎坷不平,荣辱相  相似文献   

15.
张九龄 《西夏研究》2020,(2):125-127
《西夏文藏传佛教史料--"大手印"法经典研究》的主体部分是对将近30种佛教文献的解读和考释,包括五种"拙火修法剂门"、法狮子所传的"那若六法"、十九种"大手印法",以及《亥母耳传记》和《大印究竟要集》。本书指出这些佛教经典的西夏本与汉译藏密经典《大乘要道密集》中汉文本之关系,揭示了元代藏传佛教深刻的西夏背景,把西夏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拓展到了佛教史领域。虽然该书有几例西夏字的通假现象作者未予指出,一些西夏偈颂的断句还有待商榷,但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解读藏传西夏佛典的力作。  相似文献   

16.
西夏文学中的"辩"与敦煌文学中的"唱辩"一脉相承。本文通过对《贤智集》中首篇《劝亲修善辩》的全文译释,向人们展示了西夏说唱文学中"辩"这种文学体裁,以期为研究宋初之后说唱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唐诗坛上,白居易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地位。这种地位的奠定,主要体现在诗人对现实复杂而丰富的感悟和体验中。在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最能代表诗人这种情感特色的莫过于其讽喻诗。本文主要通过对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新乐府》诗歌的研究,从白居易诗歌批判性意识的形成原因、具体体现、批判性方式三个部分来对白居易《新乐府》诗歌的批判性特点做初步探讨,旨在体现白居易诗歌在展现当时社会现状的同时,由此而产生的具有独特性艺术魅力的批判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关注过20世纪之初中西方诗歌的一次换位,说的是英美意象派诗人如E·庞德等,在中国的唐诗宋词中找到一条刷新英语诗坛的新途,而中国的新诗人却在英美传统诗歌中寻找反叛中国旧体诗词的武器。  相似文献   

19.
张风平 《文史月刊》2012,(Z3):13-13
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贡献是是无与伦比的、卓越的、伟大的。是"第一次"的,也是沿续至今的.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清初纷乱的年代里,以申涵光为首的河朔派诸诗人,淡泊名利,绝意仕进,借诗言志,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活跃于诗坛,在河北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申涵光(1619~1677年),字孚孟、和孟,号凫盟,又号聪山、卧樗老人,河北永年人,清初著名诗人和学者。他的诗歌以杜甫为宗,而又兼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