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易》是西周筮人根据商周筮占资料编写的筮书,其卦爻辞均属珍贵的商周史料。战国秦汉以来的易学家均从哲理和象数的角度释说《周易》,使得易卦爻辞蕴含的史实真象日益隐晦。今本《周易》六十四卦,按照相对(如(?)乾和(?)坤)或相反(如(?)泰和(?)否)关系,两卦一组,分为三十二组。每组两卦在最初命名时可能都含有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反映出《周易》作者朴  相似文献   

2.
王莉 《丝绸之路》2010,(22):31-35
敦煌文献中有《孔子马头卜法》、《周公孔子卜法》两类托名孔子的文书,还有以孔子之名命卦的《周公卜法》,敦煌藏文文献中亦有托名孔子的《金钱神课判词》。此类文献的出现,与汉宋间孔子在民间的地位及形象有关,但它又与古今小说、杂戏中的弄孔之风有很大区别,弄孔之风多是奚落孔子,而此类文献中的孔子却拥有很高的权威性、神圣性,它应该是民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百姓对孔子片面、盲目崇拜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楚简本、帛书本和通行本《周易》的比较以及传统文献的相互印证,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周易》的《豫》卦、《无妄》卦、《蹇》卦、《井》卦、《渐》卦、《涣》卦的六条爻辞,做了初步释读,意在解决《周易》解读中的某些难题,对逐步接近《周易》古本的本义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周易》卦名用商《易》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卦名采用商《易》卦名,前人已有论说。秦简《归藏》的出土,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认识商《易》,同时也为我们探讨《周易》卦名与商《易》卦名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秦简《归藏》不但繇辞中有商《易》旧筮辞,而且其卦名、筮辞结构也源于商《易》。  相似文献   

5.
商周各类遗物上所发现的可靠的四爻筮数(或符号)易卦共有七例。四爻易卦与《太玄》之首有相似之处:其一,数合;其二,象合。基于以上原因,前人多将四爻易卦解读为《太玄》之首。我们认为此观点似是而非。首先,商周遗物上除了有四爻易卦,还有五爻易卦;其次,《周易》卦画表阴阳,而构成《太玄》之首的""不表阴阳。因此,以"数合"、"象合"论定四爻易卦为《太玄》之"首",难以使人信服。据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在三爻经卦与六爻别卦之间,有四爻卦阶段。商周遗物上的四爻易卦或可用来探究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之渊源。  相似文献   

6.
冯玉雷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走近敦煌学,敦煌学界多了一位同道,当然令人欣慰。他长期坐冷板凳,在敦煌学术与文学创作之间默默探索,陆续完成《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等小说和敦煌题材影视作品《失踪的女神》《飞天》,成果颇丰。据了解,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作家中,如此自甘自愿下笨功夫,把敦煌学文献、学术成果消化,然后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并不多见。敦煌学博大精深,既是学术宝库,又是文学富矿,应该有更多作家进行文学艺术化转化。敦煌学界、文学界有了冯玉雷的小说创作,便多了一份鲜活生动。随着人们对"一带一路"经济文化的认识加深,文学界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文物、文献及历史文化遗存中蕴含的文学元素,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慕浮华,心甘情愿走上比较清苦的学者型创作路子。  相似文献   

7.
冯华 《华夏考古》2021,(6):100-113
战国卜筮简中的数字卦是一种"两卦并列"的双重卦,亦屡见于商周甲骨卜辞、铜器铭文、陶文等筮数材料。本文以清华简《筮法》之双重卦为参照依据,指出战国楚简中的双重卦与商周时代的双重卦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并进一步论证这种双重卦并非《周易》的本卦和变卦,而是属于佚失已久的《连山》筮法系统。  相似文献   

8.
王家台秦简《归藏》首卦名《寡》, 为《坤》卦别名, 卦辞讲“不仁”, 夏后启投渊、共工坠江, 都是“不仁”的恶果。次卦名“天”, 乃《乾》卦别名, 卦辞说过早地让诸侯们来朝见, 不利于农业收成。“”是《既济》卦别名, 卦辞以虫蛀咬席子, 来隐喻商朝北方受到鬼方的侵扰。《师》卦残辞可与传本《归藏》缀合, 讲周穆王西征的故事。“”为“瞿”字异体, 乃《睽》卦别名, 残辞可与传本《归藏·瞿》卦佚文缀合, 以“两羭”醉酒“三日然后苏”, 来隐喻商王朝国家无忧。秦简《归藏》与传本《归藏》的内容基本相同, 而传本《归藏》实乃战国魏襄王墓出土《易繇阴阳卦》的佚文。它是战国早中期人在《周易》筮占体系的影响下, 依托《山海经》、《楚辞》等文献里的人物故事, 编撰而成的易学著作。  相似文献   

9.
坎离水火与阴阳徐传武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分别取象为水火。据《周易·系辞传上》:“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坎卦卦画作,一阳而二阴,《说卦传》又曰:“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知坎卦当为八经卦中的阳卦之一;而离卦卦画作,二阳一阴,《说卦传》又曰:...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主要怀疑《周易》之《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的孔子作说和部分爻辞有“臆出之说”。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周易》文本和流传的深入认识,具有一定的文献学意义;但另一方面更表现了他浓郁的理性主义经学思想,他怀疑《周易》有革新儒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袁頔 《西夏研究》2020,(2):83-89
莫高窟第76窟内的八塔变图像出现于宋初时期,其粉本应是中印佛教交流过程中由印度僧人传至敦煌的。而这一题材绘入洞窟时正处在敦煌末法思潮盛行的背景之下,作为正法象征的八塔变壁画蕴含了信众渴求佛法不灭的心愿。同时,莫高窟第76窟作为大族营建的家窟,具有举办佛事活动的功能,八塔变与窟内其他题材的相互联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信众的信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五行与八方意义之八风及八卦的结合当始于西汉;八风在节气意义上与八卦发生关系不会早于秦汉之间;其于卦气相联系乃西汉之事。故以为《说卦传》之八卦方位说已包含了五行是不合实际的,笼统地讲八风说与八卦方位说相表里是缺乏时间概念的,而将先秦文献中关于八风的说法视同卦气也是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屏风画是敦煌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兴起于盛唐,经过中唐时期的发展,到了归义军时期发展成熟。盛唐后期,变文由中原地区传入敦煌,到了归义军时期已经十分盛行。屏风画的发展过程中,与敦煌变文逐步形成了比较紧密的关系,尤其表现在创作题材方面。莫高窟屏风画由于所处石窟中的位置、采光等因素,是不太适合直接配合变文讲唱。  相似文献   

14.
敦煌佛爷庙湾墓伯牙弹琴画像之渊源与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早期墓葬图像系统中,同一题材的图像反复地出现,构成了一种社会习俗,其背后当蕴涵着能为当时人所普遍认可的观念,该观念决定了此图像在墓葬中应出现的位置以及与之相配置的图像系统,是图像进入墓葬的内在依据和动力。本文以敦煌佛爷庙湾出土的伯牙弹琴画像为例,依据文献记载、铜镜铭文和图像自身的逻辑,着重考察了佛爷庙湾伯牙弹琴画像的渊源及其背后所蕴涵的观念,即图像的含义。作者指出,敦煌佛爷庙湾伯牙弹琴画像与四川、湖北及浙江等地区的图像联系紧密,认为该画像实际上起着调和阴阳的作用,暗示着升仙的必要条件,是升仙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诗·木瓜》篇出自民歌 ,其主旨原为馈赠以结好 ,采编者对于其主旨加以变化 ,成为一篇讽刺和揭露佞人之作。汉儒将其作为“美齐桓公”之作 ,宋儒则以为是“男女相赠答之辞” ,当代专家则多将其视为爱情诗。上博简《诗论》表明 ,它的主旨应当是对于工于心计的谗佞小人的揭露。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士大夫在采诗、编诗过程中变化民歌主旨的情况。《诗经》中所保存的一些民歌往往就是这种变化后的结果 ,而不是它的原创状态。《木瓜》之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6.
英藏敦煌文献S.529(V)号《诸山圣迹志》(又名《失名行记》)记载了五代时期的扬州城周里数,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扬州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以敦煌文献S.529(V)号的记载为依据,利用古籍记载和考古资料,论证了五代时期扬州城存在的事实,同时利用该文献对扬州城的规模和城门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今传本《尚书》对敦煌写本《尚书》进行逐字对照,穷尽性地搜集所有异文,比较异同,归纳出八种异文类型。在时空背景和文化背景中考量今传本《尚书》和敦煌写本《尚书》的文本状态,推演文字雅俗流变的规律,求证敦煌写本《尚书》异文的特点,试图通过语言学方法正确评价今传本《尚书》和敦煌写本《尚书》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 ,常书鸿先生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印度、缅甸访问 ,尔后考察了麦积山、炳灵寺和新疆石窟。在社会主义新政策指引和中央的关怀重视下 ,敦煌莫高窟得到了全面维修加固 ,研究所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得到了加强。常书鸿先生满怀对敦煌艺术的热爱 ,带领全所人员展开了大规模的临摹和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Coiled nautiloid Shells referred to Sibyllonautilus bamaensis Sone sp. nov. are reported from the top of the Gua Bama limestone hill in Pahang, Peninsular Malaysia.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 of the genus in Southeast Asia; a pre-Ladinian, Triassic age is indicated for the occurrence.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Sibyllonautilus and previously reported Late Permian (Lopingian) foraminifers and algae, the Gua Bama limestones are interpreted to range from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Triassic. It further seems plausible that some parts of Gua Bama are stratigraphically correlated to those of the nearby Gua Sei limestone hill, which has yielded basal Triassic conodonts, and that either or both the Gua Bama and Gua Sei hills may contain yet unconfirmed successions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Cave 17 or the cave library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wall in the hallway of Cave 16 in Mogao Caves, Dunhuang. The murals on the cover layer of Cave 16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eason why the cave library was sealed. The transformation tableaux of the thousand Buddhas on the cover layer of Cave 16 seems to reflect the thought of the Final Dharma, which could be dated in the late Guiyijun period when Dunhuang was ruled by the Cao family. In 1052, the trend of the Final-Dharma thought flourished in the Liao Dynasty. With the frequent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Guiyijun regime and the Liao, this trend came to Dunhuang and merged with the original thought of the Final Dharma in this region, which tremendously impacted the Buddhist community in Dunhuang. So the local Buddhist community made the transformation tableaux on the mural of Cave 16 and also transformed Cave 17 for storing Buddhist texts as a response to the coming Final Dharma. These activities seem to have led to the eventual sealing of Cave 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