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明志 《东方收藏》2022,(4):114-116
寿山石雕刻技艺作为国家非遗,历经15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形成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气质。本文所说的石壶雕刻艺术,是指选取各类软性石材并运用寿山石雕刻技艺制作而成的石壶,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也可以视为一种“跨界”艺术。  相似文献   

2.
<正>寿山石是中华瑰宝,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作为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寿山石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亮丽,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宣传“中国寿山石文化”,配合纪念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签订40周年大型画册《世界遗产·中国国石华夏瑰宝》的编撰工作,本刊开辟“中华国石”专栏,翔实记录和再现福建广大寿山石艺术大师立足自身雕刻艺术风格在传承及宏扬寿山石文化和雕刻技艺中汇萃的新思路、新经验、新精神,把中国独特的寿山石文化艺术推向世界,因为寿山石文化是福建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资料的局限,人们对乾隆以前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本即以现存实物为考察对象,结合有关的档案献,对清前期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在寿山石雕的历史上,清前期是一个极为繁荣的时代,其题材广泛,表现技法多样,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同时期其他材质的雕刻相比,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水平是毫不逊色的。  相似文献   

5.
寿山石雕艺术是我国石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古往今来诸多雕刻艺术家的智慧结晶。为此,笔者拟在本文中以寿山石印章雕刻艺术为例,进一步探讨寿山石雕艺术的深刻内涵及深远意境。  相似文献   

6.
骆芃芃 《收藏家》2009,(2):56-62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它的名称从字面上看包含四层意思:第一,这个展览是中国首次举办;第二,这个展览是篆刻艺术展;第三,这个展览的作品载体是寿山石;第四,“金石”在这里代表篆刻、“永寿”在这里代表寿山石,这个展览是篆刻艺术与寿山石的结合,正如它所蕴含的意义一样——艺术长青。  相似文献   

7.
清代早期是福建寿山石雕刻艺术发展的高峰,涌现出多位才华横溢、技艺卓绝的雕刻大师,周彬即其中一位杰出代表。周彬擅长多种风格题材的作品雕制,举凡圆雕人物、文房器具、印纽等,无所不精。其人物作品深受吴彬绘画的影响,形神兼备;文房器具典雅精绝,尤其是浅刻纹饰的使用,更是出神入化,对后代寿山石雕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8.
冯宝麟 《收藏家》2009,(2):67-72
寿山石是篆刻家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印材之一。它的发现和利用,是明清以降篆刻艺术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这样说,寿山石与篆刻的结合,是自然与人文最高妙、最完美的结合。宋代学者黄干的《寿山》是目前可考的最早关于寿山石的文字记述,就是在这首诗里,有“石为多文招斧凿,寺因野火转荧煌”的句子。黄干认为,寿山石“招斧凿”的原因是其“多文”,  相似文献   

9.
福建寿山石雕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早在商朝就已有这种石雕。清代,寿山石雕刻技艺盛极一时,雕刻艺人根据寿山石的形状及石质的优劣,因材施刻,创作出印章、文  相似文献   

10.
正清代满族人崇尚华丽精致,钟爱文玩把件,民间手工艺因此得到提高发展,寿山石雕也因此迈入鼎盛时期。顺治年间出现的艺坛巨匠杨玉璇,继往开来,发展形成了寿山石独特的雕刻技艺,创造出儒工雕刻艺术,对后世影响巨大。世传其曾被招为御工,然无从考证,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作品甚多,足以证明清廷皇族对杨玉璇雕刻艺术的赏识和钟爱。杨玉璇,又名杨玉璿、杨璇、杨璿。据《漳浦  相似文献   

11.
清代,寿山石在宫中受宠。一些文武大臣为了讨好皇帝,常常会将收藏的寿山石珍品进献,列在贡单首位。寿山石可雕刻人物、盆景、文房用具等,但其中的精品,却是用来镌刻帝王宝玺的。  相似文献   

12.
刘士刚 《收藏家》2006,(2):85-85
高6.6、宽9.5厘米。寿山石质柔润,净洁如玉,颜色有米、紫、青、黄、黑、白等。近年来因资源日益枯竭,品质佳者或属旧坑的寿山石雕刻作品身价迅速攀升。寿山石雕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时就有以寿山石雕制作的明器出现。到明清时期,寿山石雕刻十分兴盛,且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雕刻名家辈出,如杨璇、尚均,就是当时刻石名手,所刻精品多为宫廷收存。据传康熙年间尚均曾被招为御工。此件弥勒像,盘坐式,面容微笑,左手抚膝,右手挽串珠。头部雕刻有细细头发,服饰上面刻龙凤及勾莲纹,雕刻精细。作者抓住了人物的体态容颜特征,形象逼…  相似文献   

13.
<正>该杨玉旋款寿山五龙戏珠玺为明末清初寿山石雕刻大家之作品,此件藏品极其稀有,目前全球只此一件。首先从它的材料来讲,12.46千克成材的背后是雕琢前毛料选取的艰难和难得,因为它的材质非常的均匀,每个地方的材料几乎完全的一致,没有很大的优劣之分,这个就要求材料的选取万里挑一;再者寿山石在当时明清两代只有皇家贵族才能用得上,是当今中华瑰宝"四大印石"之一,也是当今社会文人墨客和收藏投资界人士选购的  相似文献   

14.
董胤 《收藏家》2022,(10):61-68
田黄石是寿山石中最具代表性石种,自明清以来备受世人珍重,有“石帝”之称。寿山石及田黄石资源稀缺,早已禁止开采,关于是否扩大田黄石范围将其他地区印石纳入其中,各方所持观点分歧较多。加之因田黄石经济价值高而导致的各类易混淆石种冒充问题由来已久,使寿山石文化延续及市场受到较大负面影响。本文从寿山石历史、矿物学、艺术市场等角度出发,认为田黄石概念不可扩大,并讨论名称泛化和滥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寿山石     
郑屹 《丝绸之路》2006,(10):46-48
寿山石出自福建省福州寿山。石以山名,蕴涵“福海寿山”、“金石同寿”之意。  相似文献   

16.
王璐 《文物世界》2004,(3):61-64
王家大院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群落,因其独特的建筑规模和布局,丰富多样的建筑雕刻装饰而享誉国内外。本专题选择了王家大院凝瑞居后院中10幅独具特色的清代墙基石雕刻装饰画,对其特有的化历史渊源、雕刻艺术特点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陈智楠 《东方收藏》2023,(12):134-136
古典美学写意深刻体现着古代哲学思想,《易经》中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中国式审美精神的源头,来自于包容万象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从对自然之大的观照和包容,进而延伸美学美感写意。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门类,寿山石雕以其特有的雕刻技法和艺术韵味著称于世。在其雕刻手法中,便是借鉴了中国古典美学原理,从而实现寿山石雕的美学写意。  相似文献   

18.
林笑滨 《收藏家》2006,(4):65-66
田黄是福建寿山石的一种,学名“腊石”,产于福州以北20公里的寿山村水田中,因其色相普遍泛黄,又多见于田间,由此得名。传说远古天塌地陷时,女娲补天后,剩下许多大小不一的灵石,于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视,最后发现福建寿山的山川岚气藏纳、林壑清幽、景致绝美,就把那些补天的灵石撒向了寿山大地,这就是蕴藏于福建寿山水田中的“田黄石”。因此有“福”、“寿”、“田”的吉祥含义,明、清两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多用以制作印章,并成为每年元旦清帝祭天专用之石。田黄按成色分为黄田、白田、红田和黑田四种。黄田主要产自中坂田,皮多具不透…  相似文献   

19.
林银 《福建史志》2000,(6):54-54
福州寿山石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寿山石雕东门派传人林寿堪雕刻工艺及艺术风格尤为独特,作品多次获奖,值得欣赏和珍藏。  相似文献   

20.
展览     
<正>石工坊寿山石文化系列活动第二回·品石3月28日至4月15日,北京石工坊艺术馆开展了2015"一树一菩提,一石一世界"寿山石文化系列活动的"第二回·品石"寿山石体验季,邀请著名的寿山石文化研究专家方宗珪先生举办寿山石文化主题沙龙,以"品"为关键词,使寿山石爱好者通过与寿山石文化专家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对寿山石雕精品的欣赏与了解,更深一步领略寿山石的内在精神和人文内涵。此次主题沙龙活动也是方宗珪先生从艺55周年的纪念出版物《寿山石泰斗——方宗珪》精装本的首发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