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藏的铜佛像制作工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铸造工艺,铸造的铜佛像以小型佛像为主。另一类为打制工艺,打制的佛像,以大型佛像为主,生产地以藏东昌都地区最为有名,工匠的数量也最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仪器,对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M1、M2中部分金属器残件的显微组织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和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批金属器的材质包括青铜(又分为铜锡合金和铜锡铅合金)、铅锡合金、金银合金等,钎焊材料的材质包括纯锡和铅锡合金;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另外还采用了热锻、退火、焊接、错红铜等技术。据此认为春秋战国之际曾国的金属技术已日趋成熟且呈现多样性,能够根据器物的使用需要,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比和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3.
湖北襄阳陈坡M10出土金属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襄阳陈坡墓地M10出土14件金属器的金相组织检测与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批金属器的材质包括青铜、纯铅、纯锡、铅锡合金、银(含铜)、金银合金(含铜)等多种,其中青铜器包括两种合金,即铜锡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制作工艺主要以铸造为主,另外还采用了热锻、热锻后冷加工、错金银等方法.这批新的分析数据为研究战国时期襄阳地区的金属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4.
《文博》2021,(2)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容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石鼓山青铜容器均为铸造而成,未见锻造工艺使用;石鼓山青铜容器的材质包括铜锡二元合金、铜锡铅三元合金以及铜铅二元合金三种,而且材质类型与器物的文化属性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商周之际青铜制作技术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7,(2)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陕西临潼新丰秦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新丰铜器的成形工艺包括铸造和锻造两种,但以铸造为主;铸造铜器的材质以高合金量的铜锡三元合金为主,而锻造铜器则为低铅青铜;铜垫片为热锻而成,材质为铜锡二元合金或低合金量的铜锡铅三元合金,明显不同于器物基体。根据这一结果,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新丰秦墓出土铜器的技术特征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全面揭示战国晚期秦国乃至秦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黔西地区铜器时代金属制作技术及水平,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贵州银子坛墓地出土13件铜器和2件锡器进行了金相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中水银子坛墓地出土的战国到西汉时代的铜器,有红铜、锡青铜和铜锡铅合金多种材质,而锡器有纯锡器以及锡铅合金,合金配比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制作技术有铸造和锻造工艺,并能应用冷热加工技艺。本文对研究古夜郎地区金属器的制作技术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陕西咸阳成任墓地东汉墓M3015出土的两件犍陀罗风格金铜佛像开展了工艺考察和检测分析,主要采用了宏观观察、超景深显微摄像、X光摄像、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金矿相显微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两件佛像材质均为铅锡青铜,以陶范法铸造,并经插接组合、锉磨、钻孔等工序制成。两件金铜佛像的合金成分、铸造技术与犍陀罗地区同时期铜雕像技术有差别,而与商周秦汉青铜器的主流相同,应是具有犍陀罗风格的中国本土产品。  相似文献   

8.
使用肉眼、体视显微镜、超景深视频显微镜、X光探伤仪、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对邾国故城新莽铜度量衡器进行观察和分析检测,了解其形貌特征和材质特征,据此对其制造工艺、制造地点、使用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观察和分析结果,辅以模拟实验比较,认为器物系铜锡铅三元合金铸造而成,部分器物铸造后进行了退火、锻打,以减少铸造缺陷;3块方版是由较大的方版经分割而成,锯割是分割方式之一;铭文为铸后刻制而成;新莽铜度量衡器是“分区制造”,即“由多个地方分别制作,然后分发至各地使用”;诏版以四边被覆盖的方式固定在木制计量器具上;环权及铜衡为标准器而非日常使用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中国古滇地区铜铁农具、兵器和工具的制作工艺,采用金相显微镜组织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呈贡天子庙和呈贡石碑村出土的战国至西汉时代11件铜器和2件铁器样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铜器的材质有红铜和铜锡合金两种,相同的器物有较稳定的化学成分。铜器中农具、兵器和工具为铸造制作而成。2件铜柄铁刃剑的材质为亚共析钢,作为兵器,具有优良的性能。本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古滇地区铜铁器具的工艺技术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于屯”村北墓区为前掌大“史”氏族团“分裂”而来的“鸟”氏支族墓区,其中IIIM308和IIIM309为“鸟”氏支族具有特殊身份的高级贵族夫妻异穴并葬墓。本文对IIIM308出土8件铜礼器进行材质分析及制作工艺考察,8件铜礼器的材质以铅锡青铜为主,皆为浑铸成型,采用了金属垫片、加强筋等工艺措施来保证铸造质量。9件“鸟”字铭文铜器,“鸟”字铭文形状可分为两组,可能系两个不同铸造作坊或前后两批次铸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X-CT技术对隋唐时期鎏金铜释迦佛坐像的铸造结构进行无损分析检测,结果观测到隋唐时期的鎏金铜释迦佛坐像存在三种不同的铸造结构:头顶开孔式(陶范法)、全身插针式(失蜡法)、头部实心铸造。这一发现,对今后古代金铜佛像的结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丁山 《收藏家》2004,(5):39-41
艺术品的惊人魅力不仅在于它总是传达着一种美学的理念,还在于它总是折射出那一特定时代的气息——惟美的追求与时尚的色彩、宗教的诠释和世俗的潮流、文明的进程以及人文的倾注,很多很多,总之,洋溢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来自不同阶层共性的认同与个性的美。于是,后人便试图从各个角度去解读,搜寻着前人表达出来或隐匿在背后的那些思想、意趣、寄托和追求。佛教造像同样如此丰富地传达着所有的这一切,尽管佛教造像均  相似文献   

13.
邢继柱 《收藏家》2012,(3):33-40
明朝政府(1368-1644年)十分重视与藏族的团结友谊,与西藏各地和各教派势力有着广泛联系。为此,在宫廷专役造像机构制作藏式佛像,当时称为“佛作”,隶属“御用监”,这里制作出的佛像通常作为重要的宗教礼品赏赐及馈赠给西藏上层宗教人士。  相似文献   

14.
Many important cultural and religious objects from Asia consist of outer metallic shapes, usually bronze, which fully enclose inner cont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such as wood, bark, paper, textile, plants and others. Bronze and other metallic materials, such as copper and silver, are generally more transparent to neutrons than to X‐rays. However, organic materials are less transparent to neutrons than to X‐rays and therefore organic materials, enclosed by metallic materials, can be made visible with neutrons. Therefore, neutron imaging (radiography and tomography) was found to be an ideal tool for the inspection of objects that consist of metal outside and organic materials inside. This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here with four metallic Tibetan Buddha statues, providing archaeometry with a powerful new tool. The first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of this novel technique are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Further possible and useful applications of neutron imaging of cultural objects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滇西特别是古哀牢地区的古代铜器制作技术,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实验方法,对滇西云龙县坡头村出土的11件铜斧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云龙铜斧材质以Cu-Sn二元合金为主,另有Cu-SnAs三元合金。普遍存在硫化物夹杂,铸造与锻造两种制作技术并存,以锻造为主。11件样品中均进行过冷加工。本研究对认识古哀牢地区铜器制作技术与该地区青铜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邢继柱 《收藏家》2012,(4):53-60
我们平时所说的清代宫廷:造像,主要是指出自康熙和乾隆二朝的宫廷造像,这与我们目前发现的造像实物及相关的文献记载有关。事实上,清代帝王充分了解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的重要影响。早在明未清初时,格鲁派(黄教)的势力已十分强大,作为格鲁派领袖的五世达赖喇嘛在蒙蔽地区有着极其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威望。  相似文献   

17.
18.
王蕴锦 《中原文物》2020,(2):107-115
犍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是贵霜王朝时期大乘佛教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种造像范式,两种佛像的雕塑材料、造型特征、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将两者进行比较,介绍了犍陀罗和马图拉艺术的文化、地理范围和分期,列举了犍陀罗和马图拉造像艺术的主要差异性。根据两地出土文物证实,两者虽然归属于独立发展的艺术体系,但两者之间始终联系紧密、互为影响。马图拉艺术所代表的印度本土因素,在犍陀罗艺术形成初始期就已经对犍陀罗造像产生影响,并一直持续至犍陀罗艺术晚期灰泥阶段。受犍陀罗艺术"迦毕试样式"的影响,贵霜时代马图拉艺术出现了着通肩式佛衣、身材矮短的佛像。笈多时代马图拉艺术在融合犍陀罗灰泥造像的基础上创造了"湿衣佛像",并以此完成了印度佛像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融入亚洲人审美特征、逐渐向着东方风格佛像回归的整个历程。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dedicated to Ronald F. Tylecote

Archaeologists and historians of metallurgy have attempted to explain the gradual abandonment of arsenic bronze in favor of tin bronze in the ancient Old world by making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two bronzes. These comparisons purport to show the superiority of copper-tin alloys over alloys of copper and arsenic, despite an absence of data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pper-arsenic system. The study reported her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mechanical tests carried out on experimental samples of both types of bronze over a broad range of alloy compositions. Hardness, tensil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determinations were made on cold worked and hot worked (forged) material. Whereas tin bronzes can be work hardened more extensively than arsenic bronzes, the far greater ductility of arsenic bronze makes it a desirable alloy for the manufacture of thin metal sheet. The widespread use of low-arsenic copper-arsenic alloys in the Americas, especially in the Andean culture area, is attributable in part to the tradition there of sheet metal production in the elabo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