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8亿年化石刻制、唐高宗撰文、当朝重臣书丹、篆额,赞颂一位隐士——南京栖霞寺前有一方明征君碑,此碑立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乃为纪念南齐隐士明僧绍舍宅建寺而立。  相似文献   

2.
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碑刻是明征君碑,位于南京市东北郊栖霞寺前右侧御碑亭内,是唐高宗李治为纪念南齐隐士明僧绍(征君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于永明元年(483),将后院宅第献给佛门创建栖霞寺(当时称栖霞精舍)而立。碑末行刻有  相似文献   

3.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郊栖霞山西麓。由于栖霞寺所在栖霞山临江屏立,地势奇险,自古是防卫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建寺以来,屡遭兵燹。南朝梁太平元年(556),陈齐交战中,寺宇小受损伤。南宋建炎四年(1130),完颜南侵,与宋军大战于栖霞山,栖霞寺全部毁废。  相似文献   

4.
<正>南京栖霞在秦代时就属江乘县,隋平南陈后,曾一度被废。自南朝起,由于栖霞寺香火日渐兴旺,香客纷至沓来,商贾汇集成市,逐渐在寺前形成了热闹的集市。成书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的《景定建康志》中,就有“栖霞市,在上元县长宁乡摄山栖霞寺之前,去城四十五里”的记载。《景定建康志》由马光祖修、周应合纂,这是目前已知记录栖霞老街情况最早的文献,  相似文献   

5.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郊栖霞山西麓。由于栖霞寺所在栖霞山临江屏立,地势奇险,自古是防卫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建寺以来,屡遭兵燹。南朝梁太平元年(556),陈齐交战中,寺宇小受损伤。南宋建炎四年  相似文献   

6.
1991年3月,山东省威海市房产公司在市区西部寨子村附近施工建房,发现一块明碑,威海市文管所闻讯后即派人赶赴现场。该碑现藏威海市博物馆。该碑灰岩质。碑高120、宽68厘米。碑题名为“辛汪巡检司创寨记”,立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碑由本邑(威海古属文登县)儒学教授崔学野撰文,东牟崔仕书丹,昆仑山六度寺住持智整家篆额。立碑人为进义校尉莱州府宁海州文登县辛汪寨巡检孙谅,司吏王从政,  相似文献   

7.
在中岳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三公里的嵩阳书院门外西南隅,座落着一通艺术丰碑——《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它不仅是嵩山一带最大的古碑,而且在造型、雕刻与书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座道观巨碑怎么会立在书院门外呢?早在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际这里原是高僧生禅师首创的嵩阳寺,隋唐之后改寺为道观。唐高宗李治游幸嵩山,曾以此为行在,并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移东魏《嵩阳寺碑》于会善寺,在此营造了奉天宫。  相似文献   

8.
长兴孔庙保存有明世宗朱厚!(1522—1566在位)亲撰的《御制正孔子祀典说碑》《御制正孔子祀典申记碑》及《圣谕碑》,三碑反映了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这一重大事件,三碑背后有着"大礼议"、明世宗礼制改革等复杂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朝的禁碑与立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3世纪初,曹操禁止厚葬。属厚葬之制的墓前立碑,也在禁断之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禁碑”。碑禁导致了墓志的盛行,但是,公元3—6世纪每当皇权不振之际,士家大族往往擅自立碑,所以西晋、东晋、南齐、梁朝的君主又多次申饬碑禁。禁碑与立碑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那个时代皇权与士族、政令与习俗之间的矛盾。梁朝时,武帝好古尚文,朝廷大立碑石,吏民有所奏请,亦许私家立碑。梁朝的私家立碑在朝廷的管制之下盛行起来,化解了禁碑与立碑的冲突。隋朝明确规定依官品、名望听立碑碣,禁碑时代于是结束。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发表了河南龙门文物保管所所长温玉成同志的《龙门天竺寺与摩尼教》一文。文中根据该所在洛阳龙门寺沟村发现的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所立的《龙门山天竺寺修殿记》碑,考证了该碑所述的龙门山天竺寺最初是摩尼教寺,而该碑“则是我国唯一的摩尼教文物”。假如这一考证成立的话,那将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甚至会引起国际摩尼教学者的轰动。为此,本人特仔细地拜读了温同志的大作,从中得到不少启发,但也发现了一些疑点。为弄清龙门文物保管所收藏的这块碑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5,(1)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县西北10公里,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据寺中现存的唐长庆三年(823)《特赐寺庄山林地四至记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因所在地名石壁山、石壁峪,故又称石壁玄中寺或石壁寺。今明建牌楼门额书“永宁禅寺”,乃元代改称之名。  相似文献   

12.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春秋时有陵,汉以前有祠。”历代帝王多来这里祭祀,但诏书和祝文却很少保存下来,惟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祝文致祭碑保留至今。此碑圆首方座,通高1.25米,宽0.85米,厚0.22米,置于太昊陵太始门上,除上方的“御制祝文”4字外,共241个字。碑文为阴刻,“御制祝文”4字为篆书,其余为楷书。碑上方环绕“御制祝文”阴刻龙图案,两侧阴刻云纹。(见图)碑文是:  相似文献   

13.
1819年徐松游历莫高窟,在所著《西域水道记》卷三中记载"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此碑今存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碑名《重修皇庆寺记》,立碑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莫高窟第61窟所塑主尊为文殊菩萨,后壁通壁绘五台山图,故又名文殊堂。许多学者依此认为"文殊洞"即为第61窟,进而推断甬道壁画为元代重绘。本文考察相关资料,认为徐松所载之"文殊洞"乃今之第94窟,皇庆寺碑至迟到清代还立于该窟内,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时才搬离此窟,因此徐松所记的"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不能作为探讨第61窟甬道壁画年代和风格的依据。同时,根据此碑所在的位置,本文对皇庆寺寺址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唐代龙门有十寺。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作于公元832年)中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十寺之一即是天竺寺。龙门在唐代曾先后建过两个天竺寺。第一个天竺寺是景云辛亥岁(公元711年)天竺僧人宝思惟所立,见于苏(?)撰《唐龙门天竺寺碑》(载《文苑英华》卷856北)。该寺的位置,据考证在龙门东山北侧。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伊水泛涨,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代,在西安碑林刻置了一些诗赋碑石。这些诗刻的内容,文献上大都尚未记载,现择要考释于后,以求诸师。赐佛伦诗碑玄烨东表闻风化,西秦作雨霖。扬清知疾苦,激浊勉官箴。旷世孤芳节,超伦千古心。封疆资大吏,抚育代优深。癸酉夏书总督川陕兵部尚书臣佛伦“赐佛伦诗碑”,是清代康熙年间“总督川陕兵部尚书臣佛论”刻立,于“癸酉夏”,即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夏置西安碑林。碑呈竖方形,高302、宽83厘米。碑为蟠螭首,碑额署题方笔篆书“御赐”。碑侧线刻云龙纹;碑身上下侧边刻饰涡卷云纹。碑左右两侧中段浮雕对称的披麟长爪的神龙  相似文献   

16.
香山挂民     
“挂民”一词见于《香山牧马碑记》。香山牧马碑,是明代受封在宁夏的庆王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刊立的,原藏鸣沙安庆寺,今佚。立碑的目的是因为在此前不久,庆府钦赐的香山牧马草场因地界争议与当地农民发生矛盾,引出一次土窑熏死人命的恶性事件。庆府感到牧马草场的地界受到侵蚀,有必要刊石立碑,以明界址。于是引经据典,历数洪武和正统两位皇帝始封和确认香  相似文献   

17.
《张迁碑》立于汉灵帝中平丙寅(186年)。最早记载见于明都穆《金薤琳琅》。碑不知何时埋没土中,至明初山东东平农民犁地时,始在地下掘出,遂为官府移置州学,1964年移藏泰安岱南炳灵门。碎石精美完整,高3.15、宽1.02米。碑文为隶书阴刻,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署立碑官吏姓名及出资钱数。碑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篆书。碑文内容是一篇辞藻华丽的"谀墓"文章,宣扬张氏祖先及张迁为毂城长时的所谓政绩。碑字书体朴厚雄强,为东汉碑刻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封建时代,百姓颂扬官吏德政,多采用刻石立碑的形式,名为德政碑,也称遗爱碑或去思碑。据考,这种德政碑,不少是乡绅名士借百姓之名,行谄谀之实。唐代名相宋景曾辞绝吏民给他立碑。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宋景由广州都督擢任宰相,广州吏民要给他立遗爱碑。持正守法的宋景上言:“臣在州无他异迹,今以臣光宠,  相似文献   

19.
一、“白云碑记”碑安福县博物馆近期征集到“白云碑记”青石碑一方。该碑刻于明成化八年(公元1473年)王辰春月。碑由明通议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进大常寺卿兼翰林院待读学士、掌詹事府事、国史副总裁、知经筵官致仕台北吴节、与俭撰文;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前翰林院学士浮山李绍、克述篆额;资善大夫、云南布政使、前都给事中湖溪路壁、斐资书丹。现将碑记文录下:安成称安国,自白云禅寺始。案本寺实录载:唐天宝元年,祖师大空观须创基于城南仁风桥,其徒曰:明霞、编瑞实相成之。天宝十四年钦除D山长老大辩来此住持,请额敕踢匾日…  相似文献   

20.
《五、六世纪东方沿海地域和佛教——据摄山栖霞寺的历史》是日本学者吉川忠夫的近作,全文分:一、青州的动乱;二、郁州;三、栖霞寺的创建和发展;四、栖霞寺的历史地位。现选译了第三、四部分。注释部分随正文一并译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