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菲 《文史月刊》2006,(4):10-17
邹韬奋从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在邹韬奋逝世5周年之际,周恩来曾经饱含深深的怀念之情为他题词“: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这款字字千斤的题词是对邹韬奋一生的  相似文献   

2.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我们从邹韬奋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的交往中,看到的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和帮助。邹韬奋先生出版过散文集《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堪称是现代散文家。自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后,他的活动主要在办刊物和办书店这两项事业上,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受到左翼的、进步的作家普遍尊敬和信赖──无论是在人品上还是文品上。这在中国新闻界和出版界可以说是少有的现象。先从鲁迅先生说起。鲁迅与邹韬奋,1933年1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上海分会成立之时,他们二人均为执行委员。鲁迅…  相似文献   

3.
邹韬奋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1895—1944)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深刻的民族危机,邹以笔墨为武器,挥洒着热血,倾献着精诚,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英勇地战斗到最后一息。邹不仅是个出色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而且是个了不起的宣传鼓动家。他留下了大量的抗日救国言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今天认真发掘和研究邹的抗日救国主张,不仅对于全面地研究邹韬奋,  相似文献   

5.
邹韬奋(1895~1944年)是我国著名的政论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和新闻记者,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由宋庆龄、鲁迅等组织)执行委员、救国会领导人,著名的“七君子”(沈钧儒、李公朴等)之一。他曾获中共中央、毛主席等的高度评价。其事迹扣人心弦,传记、文集颇多。但其诞生地在何处?众说纷纭。为此,笔者特到北京、福州等地收集有关资料,现把这些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邹韬奋拒贿     
富春 《文史天地》2003,(7):62-62
邹韬奋从1926年起就在上海主办《生活》周刊。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邹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挥霍,生活糜烂,虽然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且婚礼之奢侈不亚于蒋、宋的豪华气派。韬奋先生看了信后,派人明察暗访那位读者来信属实,便对来信略作润色,加了编者按语,准备在“读者信箱栏发表”。正当稿件排印时,王伯群得知了此事,他连忙派了商务印书馆一位“交际博士”和韬奋先生的老相识,带了十万大洋前往《生活》周刊社同韬奋先生“谈判”。“交际博士”先开口:“邹先生,王部长最近拨了一笔公款,对…  相似文献   

7.
(一) 1936年2月最后一天,上海码头。一位中等身材,戴着眼镜,学者模样的人随着人流匆匆踏上停泊在江面上的一艘客轮。这是一艘由上海开往香港的客轮,那位学者模样的乘客,倚扶在舱外甲板旁船舷的栏杆上,默默地注视着远方。他就是曾因主编发行量达15万份的《生活》周刊而著名的邹韬奋。  相似文献   

8.
张学顺 《沧桑》2013,(2):176-178
邹韬奋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一颗闪亮的明星,他的职业生涯波折传奇。本文从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统一的角度,分析了邹韬奋的成长历程。并结合他从事职业指导的经历,对他新闻职业生涯的影响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26日上午,一座再现1936年震惊海内外的“七君子事件”中的七位主角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形象的大型青铜雕像,在上海福寿园落成。雕像落成后,人们不禁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一幕:1936年5月,沈钧儒、邹韬奋等名人士响应中国共  相似文献   

10.
沈钧儒先生与邹韬奋先生是在1935年12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大会上相识的,韬奋在他所著的《经历》一书中曾有记述:“我记得那时是文化界救国会开着成立大会,沈先生做主席,我那时还不知道他的年龄,也不详细知道他的平常,只看见他虽有着长须,但是健康的体格、洪亮的声音、热烈的情绪、前进的意识,都和青年没有两样。”此后,上海文化界救国会逐渐发展为上海救国会乃至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由于参加救国会的关系,沈钧儒与韬奋的来往渐渐频繁,彼此间的友谊也日益深厚<那时,沈钧儒先生每次参加抗日游行示威,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  相似文献   

11.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办过《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等报刊,并创办了生活书店.在他生命的后20多年中,他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改变主张.他在1944年6月2日口述的遗嘱中写到:“我死后……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请中国共产党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他于同年7月24日去世.9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  相似文献   

12.
杜重远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英勇的民主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杜重远祖籍广东顺德,1898年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出身贫苦,发奋读书,早年毕业于奉天师范附中,1916年考取官费赴日本留学,学成归来,在沈阳办实业,取得巨大成就,为东北工商界知名人物。"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投入到抗日救亡斗争中。1944年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杀害。杜重远生前多次往返上海,和邹韬奋、沈钧儒、胡愈之等著名爱国人士一起为抗日救亡而斗争,期间杜重远还被国民党当局判刑,投入上海漕河泾监狱服刑。  相似文献   

13.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著名的爱国学生运动。×日为探讨救亡大计,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陶行知、李公补、周新民等十人在上海组织以星期聚餐会形式的秘密小组(简称“十人秘密小组”),旨在讨论救亡大计,即救国会的前身。(《救国会》) 12日上海文化界由马相伯领衔,由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邹韬奋、陶行  相似文献   

14.
1928年蒋纬国12岁那年,他随原蒋介石的二夫人姚冶诚由上海来到苏州,转入东吴大学附中初一年级上学;高中毕业后又升入东吴大学,先是读物理系,又加修政治、经  相似文献   

15.
邹韬奋一生处在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年代,胡愈之与之并肩战斗了10年,并曾给予他重大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讲到3O年代初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有这样一段话:在团结广大爱国者,发展进步力量方面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是共产党人对《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的帮助。《生活》周刊原来的内容主要是谈论个人修养问题,进行一些“职业指导”,其政治思想倾向属于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九·一八”事变使邹韬奋受到强烈的刺激,他在共产党员胡愈之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靠近了党。《生活》周刊从此办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6.
陶端 《炎黄春秋》2007,(2):58-61
我的父亲陶菊隐先生,湖南长沙人,出生在戊戌变法的1898年。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新闻记者和著作家。伴随他成长的岁月,是中华民族最多灾多难的一段近代史。他在当私塾教师的父亲影响下,自幼即流露出异于常人的写作天赋,11岁始向上海报纸投稿,发表过多篇短篇小说,14岁就参加报界任编辑。本该上学的年纪,就因为在学校写了一篇虚构的游戏作文“饭桶先生”,被他的国文先生对号入座,认为大逆不道,陶菊隐被学校劝退,从此被湖南教学界认为是麻烦学生而到处求学无门。在不得已的情势下,为了谋生,也是天赐良机,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陶菊隐进入湖南的报界,从此开始30年的记者生涯。  相似文献   

17.
斯诺在陕北苏区使用过的摄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林 《文史春秋》2004,(6):34-35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有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友人,他用一台摄影机在陕北高原的苏区拍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他就是埃德加·斯诺。斯诺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还在少年时代,他就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到大洋彼岸去看一看那未知的世界。1928年,23岁的斯诺,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身挎一架旧式的柯达照相机,漂洋过海,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他先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当助理编辑,后又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趋报》的特约评论员,也曾在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在目睹了当时国统区的种种现状后,他把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常私下议论的…  相似文献   

18.
正罗家伦与顾颉刚相识于"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1916年夏,北京大学在上海招考新生,24岁的顾颉刚报名应试,随即被录取。他于秋天负笈北上,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与他同年入学的还有傅斯年。1917年秋,毕业于复旦公学的罗家伦通过北大的新生考试,于这一年秋升入北京大学,主修外国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一、延安记者要求"采访自由"事件1941年初夏,在延安清凉山上的一个窑洞,我的爱人田海燕带我拜见了博古。我们为何拜访博古呢?这需要作点背景介绍。我的爱人田海燕,是四川泸州人。上个世纪30年代,他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进入中国医学院习中医。"七七事变"后,他通过邹韬奋先生介绍到了延安,先在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先后在抗大政治部、新华社、《新中华报》工作。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  相似文献   

20.
报人邹韬奋     
周利成 《百年潮》2022,(5):76-82
<正>1944年7月24日,年仅48岁的著名记者、出版人邹韬奋在上海病逝。全国新闻界获悉后,纷纷在报刊上撰写文章、诗歌、挽歌。1946年7月20日第33期《风下》周刊还出版了“民主战士青年导师邹韬奋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特辑”,刊发了沈钧儒、胡愈之、郑振铎、茅盾、黄炎培、陶行知、沈兹九、陈仲边、金丁、胡守愚、杨骚、殊群、丝丝等十余位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