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波 《沧桑》2004,(Z1)
塔,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公元前5、6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火化后的遗体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舍利子,弟子们就修建了用于保存和埋葬释迦牟尼“舍利”的一种半圆球形状的坟墓,也就是今日所说的塔。所以,也将塔叫做佛塔。后来凡是有名分而“德行”又较高的僧人,死后火化的遗骸大多建墓塔放置。古印度的塔有两种:一种是埋藏舍利、佛骨等的“窣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2.
赵克礼 《文博》2007,(2):40-46
4、陕西古塔的塔刹变化及题铭类型塔顶和塔刹,是中国古塔上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印度率堵波形式。陕西北魏时代的石造像塔,最上端上为四角装饰焦叶的覆钵状塔顶,顶之中央,为相轮式塔刹。这几乎和印度阿育王时代的佛塔完全一致。随着高层佛塔的出现,塔顶也在变化,攒尖顶式更多地取代了覆钵式,但是塔刹始终占据着重要  相似文献   

3.
李丹 《文物世界》2013,(3):52-54
塔是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坟冢,汉语译作“浮屠”或“浮图”。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藏置佛陀舍利(即遗骨)和遗物的塔便成为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圣物。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人,塔的形象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楼阁式塔、密檐塔、花塔等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的中国式佛塔,唯独塔顶的刹还依稀保留着印度佛塔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佛教于西汉后期由古印度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佛寺是东汉永平十年(67年)的洛阳白马寺。塔作为佛教的重要建筑也一同传入我国。塔的梵语称浮图、佛图、浮屠、堵波等,译成汉语叫塔或塔婆,是为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供奉物。塔一般分为木塔、砖塔、石塔或铜塔、铁塔等  相似文献   

5.
李艳蓉  杜平 《文物世界》2005,(5):111-112,107
塔并非中国固有之建筑,它是于东汉初期由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的。古印度文称之为堵波、浮图、浮屠、佛图等,译成中文称作塔或塔婆。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塔。中国的塔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它们特殊的形制既体现了人们对佛的尊崇,又体现了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更综合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建筑美学、雕塑美学、绘画美学、图案美学、书法美学、地震学、力学、几何学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载体。其中几何学是构成任何建筑的基础,它是研究空间图形的现状、大小…  相似文献   

6.
独乐寺塔门雕砖乐考梅鹏云独乐寺塔,又名观音寺塔,位于蓟县城关西南隅,在独乐寺正南380米处。其通体白色,故又有“白塔”之俗称,今此塔所处寺院又名“白塔寺”。此塔结构为八角亭式,由塔座、楼阁、堵波、相轮四部分构成,是一造型独特的砖结构塔,“其屹然晶...  相似文献   

7.
吕波 《文物春秋》2002,(4):68-68
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自然产物。在佛教流传的早期,印度佛教徒通常用足印、莲花、塔、菩提树等来象征佛陀,以表达他们对佛陀的热爱和崇敬。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兴起了造像艺术。我国的佛教造像是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人而兴起的,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定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雕二菩萨二弟子大型石造像是北齐时期的典型作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佛教的传入,塔这个宗教中的象征性建筑物随之传入我国.在印度,塔有两种:一种是(?)藏佛舍利、佛骨的“窣堵波”,属于坟冢的性(?);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这两种形式的塔传入我国后,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及文化传统结合,发展成中国式的寺塔.安徽保存的古塔计有90多座,修建时代为宋、元、明、清,建筑形式主要是楼阁式砖塔.这些古塔,在外型轮廓、平面形制、结构处理、塔道设置、装饰艺术、建筑功能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是认识研究我国古塔演变和发展及其地方特色的可靠实物依据.本文通过分析几处实例,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供同行们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9年,瑞安市文物普查队在高楼乡兴福寺遗址地下发现40多件宋代石塔遗构,初步考证为原兴福寺之石塔——宋代堵波式石构七佛塔。塔体平面呈六角形,由双重须弥座、六楞瓜腹塔肚、仿木构塔檐及塔刹四大部分组成。宋代堵波式小石塔主要流行于浙、闽地区,存世者寥寥,能完整保存七塔规制之实例者鲜见,而刻有七佛名号的石塔则更为稀少。兴福寺石塔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浙南佛教文化内容,是研究宋代七佛石塔规制、民间石刻工艺和佛教在江南地区传播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在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整体建筑中,除有亭、台、楼、阁、榭、庙宇、殿堂外,还可以见到雄伟挺拔、形态各异的佛塔。这些塔以其独特的风姿点缀着秀丽的避暑山庄和金碧辉煌的外八庙。 佛塔最早起源于印度,起初是为埋葬佛的舍利而建,后来随着宗教的发展,塔成了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佛塔的诞生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工匠的加工创造,出现了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建筑材料的塔。纵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现存的四、五十座塔,都属佛塔,采用砖石、琉璃材料的较多,构造式样有楼阁式、窣堵波式、密檐式和过街  相似文献   

11.
印度金剐座是我们的祖师佛陀之圣地;利玛比是释迦牟尼诞生之地;波罗奈斯是释迦牟尼转四谛法轮之地;上茅城是释迦牟尼圆寂之地。这些都在经藏中记载着,是佛陀的四大圣地。在其之外,还有那烂陀是释迦牟尼加持之地;舍卫是释迦牟尼居处祗园精舍之地;相卡萨是降神之地;王舍是调解之地。以上八处系著名的八大圣地,亦是闻名的八大善逝塔。这些古老的圣地  相似文献   

12.
在青藏高原,无论在古刹圣地,还是山道小村,随处都可看到姿态挺拔、雕饰精美的佛塔。自从有了佛塔,也就有了藏民族转佛塔祈祷这一日常宗教行为。 佛塔藏名称“侨旦”,在有些藏区(比如拉卜楞)因其表面呈白色,又称“侨旦尕绕”,汉意为“白色佛塔”。寺院建塔起源于印度。据有关史料记述,吠陀时代印度诸王所建的半圆形坟墓是后来佛塔之雏形。佛陀释迦牟尼圆寂后,信徒们将其遗体火化收取舍利,建造了第一座有舍利的佛塔,以示纪念。 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后,藏王松赞干布在昌珠寺内建一座有五顶之佛塔,另在拉萨红山顶上…  相似文献   

13.
佛塔源自印度,最初与佛陀涅槃紧密相关,是佛教建筑的重要代表。随着佛教的传入,东汉开始,佛塔出现于中原大地,并与当地建筑风格相融合,出现了能够体现中原艺术风貌、审美情趣的密檐式砖塔、楼阁式塔、金属塔等各种类型的塔。金塔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因塔院寺内的金塔而得名,历史悠久。金塔县将在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引导下,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召开的强劲东风,以博物馆新馆建设为契机,以挖掘、展示和弘扬塔文化为宗旨,倾力打造好丝绸之路塔文化专题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湖南文史》2009,(7):34-35
“大千世界”是佛教语。据《华严经》卷四,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个小世界。须弥山的问题,至今仍是佛教学中的谜,一些开明的看法(如日本学者),说是出于印度古老的传说。佛陀在世时,仅是借用传说来阐明佛法,传说中的须弥山或有或无,不是佛陀所要阐明的目的,佛陀的目的,乃是利用须弥山的传说来阐明觉世济民的佛法。  相似文献   

15.
菩萨是印度梵文“菩提萨”的略称。“菩提”汉译是“觉悟”。“萨”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情感的动物)。用大乘佛教的理论说,凡是立志修行、求得觉悟的众生都可以称为菩萨。敦煌壁画、彩塑中的菩萨像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但按佛教理论,依据菩萨的地位和职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觉悟将等同于佛陀的觉悟。在没有成佛前,常侍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每位佛陀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壁画上经常画的是“八大胁侍菩萨”,即释迦牟尼佛的胁侍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阿弥陀佛的…  相似文献   

16.
塔,是佛教建筑艺术中一个特殊形式。也是一种公共艺术建筑物,人们经常接触它,熟悉它,关于塔的传说很多,可是对于它的来历并不很了解,现就从它的起源开始谈起吧! 我国塔的由来 塔原来不是中国的,从印度随着佛教传人我国。梵语(印度文)称stupa,中文译音窣堵坡、浮图、塔婆等,后来把塔婆的“婆”字去掉,译作一个“塔”字。“窣堵  相似文献   

17.
北宋的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被称为“三苏” ,他们都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正因为这个缘故 ,“三苏坟”便成为人们凭吊的一项古迹。“三苏坟”在河南郏县。据 1932年重修的《郏县志》载 ,在郏县城西北4 5里的地方 ,有一座小峨眉山。山南麓有一所院落 ,院中隆起三坟 ,这就是“三苏坟”。居中的是苏洵墓 ,苏轼和苏辙墓分列于左右。三苏是四川眉山人 ,死后 ,却葬在河南郏县。为什么 ?若想弄清其中缘由 ,我们有必要简单地了解一下苏轼一生中的坎坷遭遇。苏轼差不多一辈子都在贬谪中过日子。北宋哲宗绍圣元年 (公元10 94年 ) ,他受到…  相似文献   

18.
《山茶》2011,(4):206-206
印度是佛陀的故乡。虽然13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本土几乎完全湮灭.但在每一个佛教朝圣者心中,那里始终是世界中心、精神家园和故里。自佛教诞生起,朝圣者们便不断地“回NEP度”,重走先师足迹,开启自我心智。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踏上天竺朝圣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塔多姿多彩,巧夺天工,宛如颗颗耀眼明珠,镶嵌在祖国锦绣大地上,绚美绮丽,溢彩流光,是中华民族用木石砖瓦、金银铜铁写成的历史。 塔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那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傲然形象,充分显示出物质结构的外在力量,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因而成了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建筑艺术品。 中国是世界上古塔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文史价值最高的国家之一。史料显示,全国现存古塔3000余座,山西有580余座,约占全国现存塔数的1/5。 留存在山西大地上的古塔,如按类型,有以下六种:即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喇嘛式、金刚宝座式、经幢式。从时间上看,有北魏、北齐、唐、宋、五代、辽、金、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按其建筑材料又可分为土木砖石、金银铜铁、陶瓷制件等。隋唐以后建塔,由四方形改变为六角形、八角形,增加了塔的抗震性能。据力学测试,建筑物锐角部分地震时受力集中,易于震坏,而钝角或圆形受力则较为均匀,不易震坏。由四方形变为八角形是一种由方趋圆的过程,这对缓和塔体折角处内力的剧增,改善地基与基础受力状态都有好处。同时还具有减轻风力荷载的特殊作用。 塔起源于印度,梵文叫“窣堵波”、“塔波”。《大唐西域记》称作“浮图”。佛经上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的“  相似文献   

20.
陕西唐塔遗存考实及历史地理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全面中国化和鼎盛时代。与佛教理论发展同步,唐代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塔建造的高峰,由中国高台楼阁建筑与印度窣堵波结合的中国式佛塔遍及南北大地。由于建筑材料上的原因,唐代所建的大量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