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传统社会之初级社会群体主要由家庭、邻里和恋爱同伴等小型群体构成。它们是一种典型的初级形态的血缘、地缘、友谊型社会群体模式。都能充分发挥出各自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多项功能,对民族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祝青 《沧桑》2010,(3):157-158
道德教化的目的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把国家或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个人和社会群体一致认同的价值观,把国家或社会的价值标准转变为个人和社会群体都自愿尊奉的价值尺度,从而规范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实现个体价值目标和集体价值目标的统一。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个体并没有完全内化教化的内容,即使内化了有时也没有完全外化为道德行为,产生了道德蜕化。通过对道德教化、内化和蜕化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其中的原委,为我们重新反思道德教化提供现实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方志书记述人物,应该从整体、群体、个体三个方面展开。记述社会群体应该是记人的重要内容。记述社会群体是地方志书的创新举措。首轮志书大量记述的是产业、行业、事业及部门工作的情况和自然环境、民族、宗教、基础设施等,很少记述社会群体的情况。第二轮修志,应充分记述社会群体,使记述内容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4.
一、素质与人文精神联想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所谓“素质”,归根到底是人的心理特征,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实践的社会基础构成。个体素质可划分为身体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技术(文化、能力)素质,这五个方面的素质构成个体稳定的、完整的品质结构。社会每一个体素质的高与低,决定了该社会群体素质的优与劣。众所周知,入的素质与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科技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国民。但处在目前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口素质,却普遍偏低,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甚至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是指城市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社会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体制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主要从职住空间关系研究学派、职住空间平衡和城市通勤、居住选择和居住空间分异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认为国内相关研究应注重社会调查,加强个体层面的研究,从体制转型和个体社会经济特征等角度寻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关系及其演化的形成机制,并注重特殊群体,如外来人口、城市贫困人口和原单位制社区居民等社会群体的职住空间关系和社会空间后果研究。  相似文献   

6.
赵晓红 《攀登》2008,27(5):39-41
和谐社会的构建既需要作为主体的个体积极主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同时又需要个体作为客体相互尊重、共同分配和享有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社群主义的“德性”教育思想为和谐的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构建开辟了一种重要视域,他们在修正“自由主义”思想过程中,提出重新倡导个体生存的集体的和社群的价值意义,并试图把“美德”作为整个社会生活价值体系的核心,使得“美德”成为导引人们实践的内在力量,不但成为个体成就人生的内在力量,也成为组成个体融入社会的一种和谐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5,(7)
<正>人类天生就生活在社会中,有社会必有组织,有组织也就必然产生社会权力。无论在史前还是在历史时期,社会权力都是社会活动的核心内容。葬仪是一种仪式,它表明什么样的社会群体需要埋葬在一起,这样的社会群体有什么样的死亡观念,同时也对活人社会展示社会群体的社会权力和威望。收入本书的大多是作者已经发表的从  相似文献   

8.
正明清时期是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大转型时期。社会群体作为社会结构的核心构成要素,不断与社会发生互动,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由吴琦、尤学工、冯玉荣、杜维霞合作编著的《明清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以史家、儒医、讼师为个案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以专业化的视角考察知识群体的变动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是研究明清社会群体与社会变迁的一部力作。全书有以下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东汉中后期士人的群体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中后期七人群体的形成是儒家经学的极盛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东汉中后期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成员通过心理和感情的交流,形成自己的群体心理,产生了心理相容、群体规范、群体凝聚、类化趋向等群体心理现象。它是我们研究东汉中后期社会状况与历史变迁的一个新的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是社会的动物,而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在群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个人必须在社会群体中生活,这个群体是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居住的社区、民族、国家等。个人与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有一种相互依存、联系和影响的关系,人不可能离群独居。  相似文献   

11.
曹建平 《攀登》2000,19(4):23-26
实现由知识水平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是青年领导干部面临并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实现这一转化,需要相应的条件,即主体的世界观、方法论、知识结构及理论联系实际本领等。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大学生社会焦虑现象的多维成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群 《沧桑》2013,(4):153-155
社会焦虑业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意识问题,集中表现为人际关系焦虑、社会适应焦虑、就业预期焦虑等方面,究其成因,这是社会环境变化负面效应、个体主体评价偏差、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位等多维因素交互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毛政相 《攀登》2002,21(2):59-62
当前,社会上顺口溜、民谣、灰色幽默流传甚广,对社会稳定和社会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社会牢骚,是群众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要代表人民利益,就要关注人民利益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对社会群体牢骚的关注。本分析了群体牢骚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论述了领导应如何正确对待群体牢骚。  相似文献   

14.
<正>在景区开发中政府、开发商和社区的关系,本文用社会参与的概念进行分析,使三方利益均衡,有利于景区可持续发展。引言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社会参与新高潮,美国颁布了新的社会参与保护法案,传统理念受到挑战,在与公民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众是社会参与的主体,指一个或多个自然人或法人,以及按照国家立法或实践兼指自然人或法人的协会、组织或团体。社会参与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和社会公众。社会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参与主体:个体公民和各种民间群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客体:参与哪些公共政策或哪些方面,参与范围按不同梯度分类实施;参与渠道:制度化渠道和非制度化渠道,主要是司法裁决、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低收入大学毕业生社会群体在城市的生存状况成为政治家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根据现有文献资料,配合笔者实地调研,进行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研究,尤其就北京唐家岭现象及其延续效应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现况、社会特征、群体聚居村落和后续空间效应等。文章认为: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是2000年以来、继下岗职工、农民工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第三大社会弱势群体。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低工资就业市场,其次是高房租租赁市场。他们是弱势社会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在目前中国发展阶段,彻底改造甚至消灭这样的聚居体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陈倩 《沧桑》2012,(2):101-102
"蚁族"群体尴尬的生活现状备受关注,本文从分别从对"蚁族"概念的界定,试图勾勒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窘迫的现实社会图景,并分别从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的视角,动静态结合分析"蚁族"存在的社会原因及这一群体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7.
海洋作为人类生活的空间,具有了社会性,成为社会结构的构成部分之一,并且影响和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行为;同时,个体和群体也塑造着海洋社会。  相似文献   

18.
四清运动是介于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之间的一场政治运动,其起因与当时社会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有重大的关系。可以说,它是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相互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以夫妻子女为基本成员的共同生活的基本社会群体。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受社会、民族、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拉萨市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人口聚居的城市,藏族和汉族构成了拉萨市人口的主体,相应的,藏族家庭和汉族家庭是拉萨市家庭的主  相似文献   

20.
徐学萍  葛传兴 《沧桑》2010,(4):204-205
独生子女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群体特点。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管理、引导和教育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转变思维和方式,要变管理为疏导、变教学为自学、变个体为群体、变弥补为预防、变良师为益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