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国铸行的大型刀币有齐四字刀、即墨五字刀、安阳五字刀、莒邦刀、即墨小四字刀、齐三字刀、齐六字刀等数种。历年来齐刀币的出土与齐刀币铸钱遗址的发掘,为齐国货币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物资料。但由于文献的失载,加之齐国刀币的出土形式皆为窖藏而非墓葬,故对其铸行时间的考证仍处在一个大概时间范围的判断上,尚未见到较为确切的论述。笔者通过多年实物收藏和实地考察,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尝试对齐刀铸造遗址与城址的时代关系、出土齐刀范实物与刀币形制对比、窖藏齐刀币的规律及特殊现象以及各类齐刀币的铸行时间与分期等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齐国货币,特别是齐国刀币时,我们发现作为春秋战国鼎盛时期齐国所铸行的主要货币——刀币,均为窖藏出土,亦有极少数地层出土,至今未见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刀币。齐刀不殉问题是研究齐国货币的重要问题,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对齐国货币的铸造、流通及相关问题加深了解,而且对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同时流通的其它货币、对刀币本身的功能及当时齐国的社会思想意识也能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3.
1980年春天,高青县高城镇付家村社员常守功,在村边距地表2.5米一千涸池塘中挖土时掘出齐刀币二十余枚(部分残断),送交了县图书馆。据发现者讲:刀币出土时散乱堆放,不见共存遗物。当为一处窖藏。刀币出土地点距汉之狄城(春秋战国为齐邑)遗址仅百余米。经过整理,发现刀币身背均粘附有植物纤维痕迹,估计入土时在坑内铺垫有柴草。这批刀币,依据面文,酌分四式。齐之法化一枚,残存刀身大部,面文保  相似文献   

4.
2011~201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徽省广德县桃洲镇南塘村的一处岗地上发掘了70余座土墩,墩内的270余座墓葬绝大多数为汉代墓。汉代单个土墩内墓葬可分为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两类,出土遗物有釉陶壶、罐、鼎、盒、瓿,铁剑,钱币和玉石器等。推断墓葬的时代为西汉中期至两汉之际。  相似文献   

5.
谢悦茹  曹军  葛昕炜 《东南文化》2023,(3):74-89+199-200
井头村土墩墓群共发现8座土墩墓,其中,井头村D5为向心式一墩多墓结构,共发现7座墓葬、3处器物群、1处墓下建筑,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泥质灰陶器等,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井头村D8为一墩一墓结构,发现1座墓葬、3处器物群,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等,年代为春秋晚期。井头村D5和D8的发掘为江南地区尤其是宁镇地区土墩墓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齐返邦长法化”[编者按 :“返邦”或释“ (拓 )邦” ,“法化”或释“大刀”]刀简称“六字刀” ,为齐刀中字数最多和面文释读争议最大者 ,一般认为是齐襄王为庆祝齐国破燕围困后 ,从莒城返回国都临淄而铸的复国纪念币 ,而“即墨之法化”是铸于齐即墨城的早期法化 ,铸量相对略多。据对见于报道的 1 0 0处有明确分类出土窖藏的 80 55枚齐刀币统计 ,“齐返邦长法化”刀约占总数的 0 43% ,“即墨之法化”刀约占总数的 2 5% ① 。由于“六字刀”出土很少和其特有的价值 ,从而成为古币中的大珍品 ,多为文博系统及海外大家收藏 ,国内个人偶有…  相似文献   

7.
1991年10月,沂山乡付兴村村民,在村西北约1200米处的土坡挖土整地时,于地表以下1.5米处发现齐国刀币22公斤。县文管所仅追回230枚,其中有20余枚已残断。据发现者讲,刀币存放于一陶罐中,出土时陶罐已破碎。刀币在陶罐中排放整齐,似用绳串在一起。后到出土地点调查时,并未发现明显的遗迹、遗物。而距出土地点北约1300、东约2500米处即为齐鲁古长城遗址,追回的部分窖藏刀币现藏县文物博物馆。230枚刀币币铭分五种:齐建邦旅法化一枚。通长179‘宽26毫米,重49.2克。背有铭文“卜’。为弧背凹刃,刀窄而短,炳窄而长。背上端有三道横…  相似文献   

8.
1989年3月下旬,山东省临沂市大岭乡大城后村村民张永志等兄弟四人,在村东1公里处挖土时,于地表下1米处发现一批齐国刀币(图1①),刀币盛放在一个大陶盆内,上置器盖。他们将陶盆砸碎,刀币取出,刀币如何排列已无法得知。出土刀币共2000余枚,现临沂市博物馆收藏1801枚,临沂地区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收藏33市斤(约300枚)。这次出土的齐刀币超过了1972年海阳县出土的齐刀币的数量,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这批窖藏刀币数量之  相似文献   

9.
六字齐刀又名造邦刀,是战国时齐国享誉盛名的刀币。币面铸有“齐建(造)邦垠法化”六字,制作精雅,刀币的外缘不断为其特征。考古学者认为,此乃战国田齐开国时(公元前378年)铸造的纪念币。亦有研究者把面文前三字释为“齐返邦”,意即“复国”,认为是齐襄王退燕复国,重返都城临淄(公元前279年)后所铸①。六字齐刀历来出土及传世极少,殊足珍贵。清·嘉庆年间山东莱阳人初尚龄氏在《吉金所见剥中曾记述:“盖齐刀五种,惟三字者居多,四字者与即墨、安阳间亦有之,此种(六字刀)则百不一见,……偶一见之,即为强有力者携去”o。…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文集小黄村墓群共清理西汉至清代墓葬26座,其中汉墓13座。西汉墓M5为竖穴土坑墓,规模明显大于其他汉墓,营造方式在该地区其他汉代土坑墓中较为鲜见。M5出土遗物也较丰富,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和木器。陶器主要有罐和壶,据形制判断,年代应为西汉晚期,丧葬风俗保留了较多的本土区域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河南林县发现齐刀张增午1992年8月25日,林县文物管理所在调查,征集流散文物时,发现一枚齐国刀币。据收藏者介绍。此刀币是1972年左右出土于林县城北6公里的北陵阳村的一座废庙的旧址地下,币原置于一灰陶罐内。罐已不存。齐刀大都出土于齐国所在的山东省境...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至12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温县文物管理所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镇南张羌村南抢救性清理了一批汉墓。其中M36、M89保存较好,均为竖穴砖室墓,出土有陶器、铜器和铜钱等。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组合及特征推断,M36年代为西汉早期,M89年代为西汉晚期。两墓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为豫北地区乃至中原地区汉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泰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淳于右造”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4月,在泰山虎山东路拓宽工程中,发现了一处战国墓葬群,出土1件带铭文的铜戈。此戈援长而狭,胡上三穿。内微上翘,上有一穿,内末端及下侧有刃。通长27.2、援长18.6、宽2.5~2.9,内长8.3、宽2.9厘米。穿右侧自上而下铸有“淳于右造”1行4字铭文(图一~三)。从“淳于右造”戈的形制、铭文看,应属战国中晚期的遗物。铭文中的“右”,应是铸造兵器的“右库”之“右”。齐国当时在都城设有左右库冶造兵器,下属小诸侯国亦设兵器冶铸库。从目前所发现的铜戈铭文中,已有“淳于左造”、“淳于右造”可证明。铭文中的“造”字从“舟”则为齐国兵器铸…  相似文献   

14.
张耘  李慧  陈庆峰  颜道彩 《考古》2012,(1):34-53,1,109,112
2008年,对山东滕州市染山汉墓进行发掘。该墓系在山坡开凿斜坡式墓道和长方形墓坑。在墓坑内用石材砌筑并排的5座椁室,椁室前部有前室和南、北侧室。出土遗物500余件,包括陶器、原始瓷器、玉器等。该墓的年代应为西汉中期,墓主应是郁郎侯刘骄。该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葬制、葬俗、画像石艺术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东南文化》2021,(1):80-87,中插2-中插4
丹阳双眼墩土墩墓现存两座土墩,均为“一墩一墓”形制.两座土墩均遭盗掘,出土遗物不多,其中D2发现器物群(Q1) 一处,出土一组共10件器物,包括印纹硬陶坛、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瓿、夹砂陶鬲、灰陶盆各1件,原始瓷豆5件.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遗物,推测其时代为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16.
江苏徐州市翠屏山西汉刘治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在江苏徐州市翠屏山清理一座竖穴墓道洞室墓,系在山体上开凿而成。在墓的外围有石砌的两重墓垣。在墓道底部椁室内有一棺,棺内葬一人。洞室有双扇石门,室内用漆木板装饰,葬具为两重棺,置于漆木棺床上,棺内葬一人。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墓葬年代为西汉早期,墓主刘治可能为楚国王室成员。  相似文献   

17.
狮子山楚王陵是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因该墓早年曾遭盗掘,其墓主问题自发掘以来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墓主观点。对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的综合分析,可以认为该墓处于西汉早期,墓主为西汉前三代楚王之一;结合徐州地区其他西汉早期楚王陵墓的比较研究,可以判断其墓主人为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若此,对于探讨西汉时期楚王国崖洞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和徐州汉楚王墓群的前后排列关系,特别是对汉初七国之乱史实的深入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8~2009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南淅川县赵杰娃山头的汉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墓葬。其中Ⅲ区42号墓为单室砖墓,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墓室采用大量花纹砖和画像砖构筑,并出土有八角形陶制空心画像立柱和"山"字形空心画像建筑构件,该墓年代为西汉晚期。  相似文献   

19.
江陵出土焊有五铢的东汉和平二年铜斗1981年5月江陵城草市唐家山东汉晚期墓内出土一件铜斗。铜斗底铸一直行阳文“和平二年堂狼造”,两旁各焊东汉五铢3枚(如图,为原大1/3)。此器形制与成都西郊出土的西汉铜斗基本相似,和故宫博物院陈列的东汉铜量几乎相同。东汉和平二年(151年)正月,桓帝改年号元嘉,是年即为元嘉元年。故宫另一件东汉“建宁三年”双鱼洗也铸有“堂狼洗”,此铜斗应为东汉器。同墓尚出有五铢等。(《文物》1992年9期王毓彤)江陵出土焊有五铢的东汉和平二年铜斗@王毓彤  相似文献   

20.
陈元甫 《南方文物》2006,(2):84-87,80
土墩墓是商周时期吴越地区较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有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之分,而以后者为多,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一墩多墓的年代及其如何分期等问题尚持有不同看法。有少数学者认为同墩内的多座墓葬是在同一或相近时间内埋葬的,因此它们的年代应该是同一或相近的,分期研究应以每个墩为基本的考古单位,而不是墩内的各个墓葬,同墩内出现的叠压打破关系,不具有地层学上的意义。本文作者则同多数学者一样持有不同意见,文中列举较多的江、浙地区考古发掘的墩例,从一墩多墓其封土结构的不同和墩内各墓年代早晚悬殊等几个方面,并以同一地区的石室土墩墓材料为佐证,证明同墩内的多座墓葬是在不同时间形成的,大多数墓葬的年代存在着早晚关系和相隔时间久远,最后作者进而认为,对土墩墓的分期方法,应以墩内的各座墓葬为基本考古单位,而不应是整座土墩,再结合墩内发现的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排比和分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通篇论文结构严整,资料丰富,论证有力。通过一墩多墓中的封土结构及叠压或打破关系,再以各墓中出土遗物陶瓷器为依据,这种对士墩墓进行分期和断代的方法是科学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