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他在晚年进行反思,在民主理论上有了重大转变。本文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内容和转变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抗战主张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独秀抗战主张述评史远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之一,陈独秀的政治主张对中共的路线、方针及中国革命局势的变化,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以往人们对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而对他在30年代以后的抗日主张,研究尚不充分。而这项研究,对于评价陈独秀晚年政治思...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成为陈独秀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相关评价与研究的方法论等几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并就该研究中应该重视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论者甚众,以笔者之见,陈氏晚年最为强调的就是民主的普适性及资产阶级民主对社会主义的继承价值。当此普世价值争论激烈之际,回顾陈独秀对民主的思考,自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5.
何卓恩 《安徽史学》2007,(3):108-115
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陈独秀堪称思想历程最为曲折的人物之一.早年他服膺民族主义,后来转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又转而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晚年他的思想走向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大综合.本文所考察的,是陈独秀从民族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以及这次转变所呈现的民族主义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6.
刘光永 《安徽史学》2006,3(2):101-105
陈独秀晚年对前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过冷峻的思考.他的结论是:斯大林的个人独裁,斯大林对民主的粗暴践踏,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个人心术特别坏",而在于政体存在严重弊端--最高统治者手中的权力缺乏起码的制约;是独裁制造就了独裁者,而绝非相反.陈独秀晚年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思考,是独到的,具有前瞻性的.他明确地告诫人们:社会主义革命后建立的"民主政权",离真正的民主自由制度还差十万八千里;不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文明机制,不搭建权力分立、监督、制衡框架,不真正确立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言论自由等等具体的制度和程序,社会主义民主必然有其名而无其实,个人集权专断的悲剧便难免重演!陈独秀晚年的这些思考和见解,不仅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验证,在刚刚迈入门槛的21世纪,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1937年8月出狱的陈独秀万念俱灰,不久即偕同他的妻子潘兰珍去了重庆,然后再到江津。为何陈独秀要选择江津度过晚年呢?这是因为陈独秀的挚友江津人邓仲纯相邀的缘故。邓仲纯乃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重孙,曾同陈一道留学日本,回国后又在一起搞革命。邓仲纯在江津城黄荆街开设了延年医院,陈独秀多病,为方便看病,也许是他愿意到江津的原因之一。不久,他又在邓的帮助下移居江津重镇白沙。陈独秀在白沙居住两个多月,曾应白沙聚奎中学校长邀请,给全校师生讲演。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陈独秀中等偏高个子,面目清癯,但目光炯炯有神。  相似文献   

8.
1997年10月,我利用参加“陈独秀与中国文化近代化’学术讨论会的机会,访问了陈独秀晚年客居四川江津市时的故居──距江津市区三十多华里的石院墙。我们一行在江津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张荣华陪同下前往。因为近年到石墙院访问的人日多,当地政府已把公路从江津接通到这里。陈独秀最后三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陈独秀在坐了蒋介石五年牢之后,因抗战爆发出狱后在暂住南京期间,蒋介石派陈立夫、陈果夫邀请陈独秀出任国民党政府劳动部长。还要求陈独秀组织一个新共产党,并供给10万元经费和国民参政会5个名额,均为陈独秀一一拒绝。他也拒绝了…  相似文献   

9.
吕游  江世鑫 《神州》2012,(5):219-219
2000年后,陈独秀晚年民主宪政思想研究趋热,但晚年时期的界定则没有定论,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晚年民主宪政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0.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0,(3):146-147
研读毛泽东晚年的有关资料,深感毛泽东晚年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迷雾太深,以致铸成其晚年之错。阶级斗争是个双刃剑,用之准确,可破敌得胜;用之背反,难免自遭其害。事实正是如此。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比之陈独秀、王明等高明,就在于他了解并准确掌握了该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并在革命实践中加以灵活、恰当地运用,所以从并岗到延安再到北京,领导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则反之,令人深以为憾。  相似文献   

11.
吕游  江世鑫 《神州》2012,(8):13-14,16
陈独秀不是中国民主宪政史上的第一人,却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民主宪政思想终其一生,其晚年的民主宪政思想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深刻批判和总结。本文基于陈独秀晚年的六封书信和四篇短论,重新对其1937年到1942年的民主宪政观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12.
报人陈独秀     
陈独秀说,在中国要进行变革,“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从《国民日日报》到他创办的最后一份周刊《热潮》,陈独秀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办报办刊上。尽管晚年创办了几种托派小报刊,然而,只要全面观察他的整个报人生涯,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所创办的报刊,在鼓吹科学与民主、宣传革命、号召抗日救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给历史留下了绚丽的华章。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陈独秀晚年经济十分窘迫,但随着史料的发掘,发现陈独秀在重庆江津三年多时间里,应该是不差钱的。  相似文献   

14.
略论陈独秀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通过论述陈独秀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以求更为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延展过程。章第一部分论述了陈独秀对国民革命前途的建构,体现了他对民主主义内容在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的重视。第二部分则提出陈独秀在晚年超越了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简单对立,把民主主义的价值合理成份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结舍在一起。第三部分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相关比较,突出陈独秀的探索盔历史和逻辑上的先导地位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陈独秀晚年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个叫杨鹏升的忘年交。正是由于杨鹏升的真挚友情和无私援助,才使陈独秀在维持生计之外,得以著书立说。陈独秀也因此在人生垂暮之年发出了"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的慨叹。  相似文献   

16.
徐波  王开珍 《安徽史学》2005,1(2):102-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提出的"民族野心说"表现了他晚年文化观的再次新变.由于此说语言激切,在当年并不为社会各界所普遍认同;由于此说同时具有既对德意法西斯制度予以激烈否定,也对苏俄高度集权"政制"予以尖锐剖析和抨击的双重语境①,它在建国以后数十年中也从不被人们所提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如日中天的德、意和苏俄国家已经为历史所汰沥,而他的上述见解、尤其是他关于"民族精神"等的思考却以其超时代的深刻性和现实性,日益显出其作为一个思想先行者的慧观洞识.重新审视晚年陈独秀的有关见解,对于当今关于振兴民族精神的讨论,当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尹振环 《炎黄春秋》2007,(4):16-18,58
陈独秀晚年虽然不隶属于中共、托派,但他还是承认自己是马克思、恩格斯之信徒的,这一点很重要。虽然陈还没有明确提出“暴力社会主义”,但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陈独秀早在1936年就已经郑重提出这个问题,他用“孔甲”的笔名,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主义》,指出人们对于民主主义,自来有不少误解,他说:第一,民主主义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民主乃是人类社会化进步的一种动力,它不断推进社会向善、向前。无产阶级理应把完成民主的任务放在肩上,不可在夺取政权后摒弃民主。  相似文献   

18.
在岭南的历史上,屈大均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是岭南一代诗宗,晚年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秉夷齐之节,不仕清廷,却与清廷官宦关系密切,论者往往各执一端,不做全面分析。其实任何人都是多面体,岂能一面而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多角度展现屈大均丰富的人格内涵。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在投身政治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从本世纪初的《爱国新报》,到他创办的最后一份周刊《热潮》,他创办的报刊多达10种以上,他生命的一半年华几乎都耗劳在报人生涯上。尽管他晚年创办了几种托派小报刊,造成了不好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晚年寓居江津,贫病交加,生活窘迫。“患难见真情”,一位国民党将领出于对老学长的尊敬,仗义相助,双方信函往来不断,堪称史坛佳话。欲知其中究竟,请读《陈独秀与国民党将领杨鹏升的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