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章门弟子与"民俗学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毅 《民俗研究》2006,3(4):24-33
章门弟子是一个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风云一时、举足轻重的学术文化群体。它的阵容十分庞大,然而就其中坚主体而言,无疑是章太炎始终念念不忘的早期弟子。他们不仅著述宏富、造诣精深,而且均先后执教于国内各知名大学,有些人还长期执掌某一研究机构或文化团体。缘此,他们能有机会充分阐扬学术观点与文化主张,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这其中,“民俗学运动”的兴起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即拟就此展开详论。  相似文献   

2.
民俗学知识     
民俗史 民俗史,民俗发展的历史。指关于各时代、各民族民俗发展的专门记载和阐述。包括综合的和单项的(专题)、断代的和通时的、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民族性的民俗事象的历史叙述。我国古代即有关风俗的专门著作或片断的记载,如《风俗通义》、《荆楚岁时记》、《真腊风土记》等。本世纪二十年代起,民  相似文献   

3.
美国民俗学     
美国民俗学从社会学、神学的研究开始,受到英国民俗学、人类学的影响,以原始民族印第安人等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遗留物的研究。其早期阶段,为进化学派的民俗学。代表人物为神学家森纳尔(William·G·Sumner)。森纳尔由人类学扩展至民俗研究,开始了美国民俗学的研究史。他所出版的《民俗学》(1960),树立了狭义民俗学的概念,他指出“民俗是由人们某些不断重复的、经常的小动作,以及人们之间按其同一方式、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的新定位--关于民俗学的"民"与"俗"的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娟 《民俗研究》2002,(1):27-35
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从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关于“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因为这是所有民俗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它确实关乎民俗学学科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所谓“自然状态”下进行田野考察曾经是并且至今依然是许多民族志工作者的理想之一。正如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所指出的:“在追求某一民俗形式的所谓自然语境方面,民俗学家们显示了顽强不懈的动力”。为了追求所谓“自然语境”(natural context),以便了解在不被民俗学家打扰的“自然状态”下民俗存在和表演的状貌,一些人会使用各种方法,努力使研究者“隐蔽”起来,以便使观察和访谈不影响或者尽可能少影响被研究对象的“正常”表演。  相似文献   

6.
现代民俗学起源于对已经丧失现实功能的传统民俗的抢救、保护,而随着全球化的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侵蚀,现在连功能正健的民俗也在加速转换乃至消亡,当民俗学更深切地感受到将彻底丧失全部传统对象的危机,"拯救对象",就成了民俗学者明确的集体纲领.也正是在此集体纲领的推动下,才有了"城市民俗学"等议题的出现.但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是农村旧传统中的旧民俗,抑或应该是城市新技术下的新民俗?是传统的风习、现代的时尚,还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我认为这个问题20年前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就已经解决了,亦即,"民俗是日常生活的普遍模式"的命题已经共时性地涵盖了农村民俗和城市民俗,乃至传统民俗、现代民俗以及二者之间的传承,只要专家之外、专业知识之前的日常生活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们共时性的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经常听到这样的呼声,认为城市也应该被列入到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中去。由此可以看出在以往的民俗学研究中很少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历史较浅的城市,几乎没有进行过民俗学的综合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不只是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指明了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这就是要求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和人群的生活,考察他们在那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艺术家是借助某种模式化的艺术来感受生活,而民俗学者则是经由模式化的民俗来感受生活。民俗的传承与变迁从来都是与具体的人群、个人连接在一起,。同时又与时代社会背景紧密联系,所以民俗志研究可以将问题、事件、人都凝结于富有弹性变化的表达与呈现之中。这是感受生活的民俗学所应该追求的。  相似文献   

9.
《西藏民俗》创刊已经一周年了。每期刊物我都按期收到并认真地阅读,这对钟情于西藏民俗的内地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和享受。西藏由于她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景观,被许多人视为“神秘”之境,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的误解呢?因为如果观察者的出发点是他本民族的文化,那么在看待其他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3月29日—4月9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共同邀请,德国著名民俗学家和欧洲民族学家、柏林洪堡大学欧洲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沃尔夫冈·卡舒巴(Wolfgang Kaschuba)教授前来北京进行学术交流,并先后在北师大和社科院举行了四场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1.
谈谈钱币民俗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钱币学研究和讨论的不断深入,不少同志提出要跳出传统古钱学的研究圈子,开拓新路子,深入并改进研究方法,对钱币进行专项研究,丰富已有成果。在此我试提议开拓中国钱币民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民俗学研究,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现了蓬勃喜人的势头。各种民俗资料的采录,民俗志的编写,以及研究论文、著作的涌现,在其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不能相比的。这个曾经一度被冷遇的学科,今天已经开始变得兴旺起来。当然我们远远不能以此为满足。不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还是从民俗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看,都需要我们把民俗学研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的方  相似文献   

13.
(一) 考古学与民俗学,乍一看来是两门互不相关,各有独自规范的学科领域;考古学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并运用地层学、类型学以及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专门研究古代人类物质遗存的内涵性质及时空关系,并进而探讨古代人类行为与社会文化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过程的一门人文科学;而民俗学则是以人们在日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与行为所世代传承的各种民俗文化事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科学。就此而论,在考古学与民俗学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差别,除了研究对象领域的差异之外,在研究方法与技术上,在各自学术传统的背景上以及在理论分析的框架上,也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一般地说,考古学只对  相似文献   

14.
15.
在日本民俗学界中至今混同存在着这样几类研究者:虽然关注民俗其本身但并不关心地方民众的“文化至上主义者”、不加批判地推进文化保护政策的“文化保护主义者”、还有虽对文化保护政策持批判态度却只是隔靴搔痒的“民俗学主义批判者”等等。就此,本文将对今后的民俗学走向以及建立“新公共民俗学”的必要性展开论述:不仅要认识到文化保护政策的政治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要在认识到这样的政治性向地方社会渗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的同时,对地方生活者作为承担文化活用和保护的合法性存在加以尊重,在尊重他们所拥有的价值的基础上,创建直接参与地方文化的保护、活用之实践活动的民俗学——“新公共民俗学”。  相似文献   

16.
吕微 《民俗研究》2013,(4):17-22
现代民俗学起源于对已经丧失现实功能的传统民俗的抢救、保护,而随着全球化的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侵蚀,现在连功能正健的民俗也在加速转换乃至消亡,当民俗学更深切地感受到将彻底丧失全部传统对象的危机,"拯救对象",就成了民俗学者明确的集体纲领.也正是在此集体纲领的推动下,才有了"城市民俗学"等议题的出现.但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是农村旧传统中的旧民俗,抑或应该是城市新技术下的新民俗?是传统的风习、现代的时尚,还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我认为这个问题20年前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就已经解决了,亦即,"民俗是日常生活的普遍模式"的命题已经共时性地涵盖了农村民俗和城市民俗,乃至传统民俗、现代民俗以及二者之间的传承,只要专家之外、专业知识之前的日常生活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们共时性的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17.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而科学地研究民俗学的国家之一。folklore(民俗学)一词就起源于英语。民俗学的内容来自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他们的信仰和对大自然的依赖,也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善恶美丑的爱憎态度。民俗学涉及传统信仰、风俗、民间故事、民间歌曲和俗语。最为人们熟悉的形式是民间故事和民间歌曲。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英国古文化研究者就对民间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约翰·奥布里在1696年出版的《杂录》一书,里面充满荒诞离奇的故事,是英格兰早期收  相似文献   

18.
与罗振玉 (雪堂 )、郭沫若 (鼎堂 )并称为甲骨文“三堂”的董作宾(彦堂 )先生 ,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大家 ,而且在我国民俗学的开创时期披荆斩棘 ,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一、积极的倡导者董作宾 1 895年 3月生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小店主家庭。南阳盆地有着悠久文化传统 ,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也有丰富的蕴藏 ,给生于斯长于斯的董作宾从事民俗学研究提供了丰腴的土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和“劳工神圣”的精神 ,使董作宾从封建文化中解放出来 ,从民众中寻求改造社会的力量 ,从群众文艺中探…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日渐增强,从许海峰为中国人勇夺第一枚夏季奥运会金牌以来,“奥运会”日渐成为国人关注较多的事象,“奥运会”这个词也成为人们的口语。2001年7月13日,当世界给予了中国北京举办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个机遇时,奥运会更加成为北京人、中国人以及全世界所有关心奥运会和中国的人的热门话题。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之后,世界将眼光转向了北京。中国将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奥运成为人们深入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民俗学:人文学术抑或社会科学?”这个话题究竟有没有意义?这其实关系到民俗学研究在中国兴起百年来的学科地位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