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遵义型铜鼓是我国古代铜鼓的类型之一,其上承冷水冲型铜鼓,下启麻江型铜鼓。这一类型铜鼓的标准器为出土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土司杨粲夫妇合葬墓的两面铜鼓。就现有材料而言,遵义型铜鼓的出土量与传世量较其余类型铜鼓均较少,因此对其的研究相对于其余类型铜鼓缺少更多的材料支持。本文旨在从收集现有材料的基础入手,对云南遵义型铜鼓的现有研究提出一些疑问与假设。  相似文献   

2.
唐代吐蕃的两面铜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常见有釜型铜鼓和手持铜鼓出土,双面扁圆形铜鼓十分罕见。本主要介绍在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唐代吐蕃时期的两面铜鼓。该鼓呈扁圆形,两面有较复杂的图案,肩部有“太和贰年浦溪寺铭金鼓”铭,为藏传形制,并吸收了一定的汉族化,是唐代吐蕃时浦溪佛教寺院铸造和使用的一种乐器,其造型、纹饰、操作方法独特。  相似文献   

3.
河南收藏的铜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收藏的铜鼓分析●赵世纲罗桃香图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铜鼓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一种乐器。1989年配合全国音乐文物普查,发现河南各地文物考古单位和博物馆内收藏有不少铜鼓。现在作简略介绍并对其来源、产地、类型与年代加以分析,望方家指...  相似文献   

4.
舒城鼓座铭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八○年九月,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出土一件青铜鼓座,器壁的上口外沿和下口外沿铸有铭文,约一百五十余字。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有铭鼓座。在安徽出土的青铜器中,从铭文字数来说,仅次于一九五九年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由于铭文锈蚀过甚,很难通读。但从约略可辨的字句中,尚可得到一些与此器有关的人、地、时、事等信息,不失为研究徐、楚文化的一项宝贵资料。本文拟对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的诸多民族中,铜鼓是极其重要的器物,其使用时间之长,使用范围之广,作用之大是其它任何一种器物都无法比拟的。从目前材料看,以在云南楚雄发现的“万家坝型”铜鼓的时代算起,已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仍在许多民族中使用和珍藏着。现在许多人都把它作为打击乐器对待,其实,认真考察早期铜鼓在墓葬中的放置情况,尤其是用铜鼓或与铜鼓形制相似的荣器作为葬具埋葬死者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铜鼓作为一种重器,除具有许多实用功能外,更表达着某种神秘内涵,这种内涵的实质是什么?铜鼓何以能长期被南方地区许多民族看…  相似文献   

6.
商代铜鼓     
此件铜鼓手1977年6月出自湖北省崇阳县白霓乡新婚村汪家嘴。崇阳县为鄂南低山丘陵区。汪家嘴位于崇阳县城东约历公里,为丘陵式盆地中的一个土岗。土岗北面!临一条小河一大市河。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河岸被河水冲鬲,时有坍塌。铜鼓就是在河岸坍塌后暴露出来的。铜鼓在地层中基本上是正位放置,顶部距地表1.5米,底部距河水面0.35米。铜鼓整体保存完好。铜鼓出土地点未发现墓葬或窖藏遗迹,也未发现与之相关的文化层或遗物。湖北省博物馆曾三次派员调查,仅在大市河河滩上采集到数量不多,冲磨较甚的陶片,其中有3件东周鬲足.笔者曾和…  相似文献   

7.
1982年夏,在惠来县神泉镇沃角村一处叫“港仔”的海滩发现了东汉铜鼓。出土时铜鼓仅存鼓面和高11厘米的部分胴部。铜鼓鼓面完整,上面有鹭鸟、羽人纹。鼓面直径11厘米,在唇边边缘有蹲蛙4只,其中1只残破,均逆时针排列(引自《惠来概况》)。据有关部门鉴证,确认为东汉时期铜鼓。  相似文献   

8.
铜鼓,名副其实就是通体都用青铜铸成之鼓。它在我国古籍中早有记载,我国许多地方也常发现,至今华南一些少数民族仍有使用铜鼓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收藏和出土的铜鼓,已达一千三百六十多件(不包括私人藏  相似文献   

9.
正目次一引言二中国和东南亚的发现与分布三黑格尔Ⅰ型铜鼓的三亚型及分式四黑格尔Ⅰ型铜鼓的年代与来源五铅同位素检测一引言1902年,奥地利皇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室研究员弗朗茨·黑格尔(Franz Heger)用德文在德国莱比锡发表《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于2004年由中国古代铜鼓研  相似文献   

10.
倪婉 《江汉考古》2001,(4):80-83
在武汉大学文物陈列室内,收藏有一面保存完好的铜鼓,编号为:12063号。笔者最近在清理文物藏品时,没有发现关于这面铜鼓的来历及收藏时间的详细记载。铜鼓作为一种特殊乐器,在我国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中使用较为普遍,可以说与这些民族历史  相似文献   

11.
1988年4月,果园 乡石庄村农民何永军放牛 时,在该村西南甘营湾坡 地中发现铜鼓一面。 (图)甘营湾位于县城西 南部,约7公里。据介绍 铜鼓仰理土中,里面装满 泥土,一截足边露于地表 而被发现,经实地察看鼓 坑内外无其它遗物共存。 铜鼓的胴部外凸,鼓 面小于胴部,腰内收,剖 面呈梯状,足外张,边沿 有部分损坏。鼓面直径 28.5,胴部直径33.7,腰 部直径24.5,圈足直径 34.8,鼓身通高24.1厘  相似文献   

12.
蛙鼓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是世界上出土和收藏古代铜鼓最多的地区,是铜鼓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文物考古和科学文化机构收藏的近1400件铜鼓中,除900多件是明清时期的铸品以外,大约有近400件在鼓面上饰有立体蛙像,占了明清以前古代铜鼓的大部分,本文简称这部分铜鼓为“蛙鼓,,①在中国,蛙鼓主要发现于岭南的广东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和海南省,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也有少量发现。境外则在越南北部发现较多,迄今约有70件。此外,在其它东南亚国家也有少量遗留。蛙鼓形体硕大,装饰富丽,铸造精细,很早就引起学术界、收藏界的极大兴趣。关于蛙鼓源流、年代、…  相似文献   

13.
从县内发现的唐天宝年间的货币算起,锦屏至今已1200多年的历史。其中以锦屏为名曾两度建县。第一次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废铜鼓卫,置锦屏县,治铜鼓卫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撤县为乡,置县  相似文献   

14.
覃剑萍 《文史春秋》2004,(12):56-57
1990年,广西东兰县开展铜鼓普查登记,仅壮族民间收藏的铜鼓就有463面。因为普查时间短促.农民还有顾虑,漏报、瞒报不少.实际数字应是600面左右。学术界称东兰县为“铜鼓之乡”,又说是全国“铜鼓之最”。广西博物馆入藏铜鼓343面.为全世界铜鼓最多的博物馆.相比之下,东兰壮族铜鼓也可称世界“铜鼓之最”了。  相似文献   

15.
叙永县出土铜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4月5日,叙永县普占乡大树村村民陈怀清在春耕整田中发现一面铜鼓。这面出土的铜鼓由青铜铸造,鼓面直径53厘米,鼓高29厘米,鼓壁厚约0.2至0.3厘米,重11.5公斤;鼓面中央为太阳图案,周围由象征神灵的图腾和装饰图案组成,图案清晰可见。从铜鼓的质地、造型、装饰图案看,铜鼓具有相当的价值,对进一步研究古代川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6.
蒋廷瑜 《广西文史》2004,(4):83-87,92
中国大陆南部是世界上铸造、使用铜鼓历史最长、保存铜鼓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拥有铜鼓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学术界对铜鼓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上海市博物馆郑师许著《铜鼓考略》出版,辑录了大量铜鼓文献,也介绍了国外学者研究铜鼓的情况,将德国学者黑格尔的铜鼓分类法介绍给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7.
四川境内今明确出土地点的铜鼓,主要发现于川南宜宾地区、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川东、川北地区出土地点明确、保存完整的古代铜鼓,据笔者所知,仅达县文管所现藏的两面铜鼓。因此,它对研究这一地区中古时期的少数民族史,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叙述方便,以下将达县文管所现藏的两面铜鼓编号为DG1、DG2。DG1是解放初期达县新达机械厂修公路时,从地下挖出来的,似为古人的窖藏。出土地点位于距达县市区约1公里的南外乡,此鼓发现时无其他伴出物。 DG2是1953年达县城区马蹄街宫明廷先生捐献给县文化馆的。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七年六月,在湖北崇阳县大市河的岸边,出土了一件商代兽面纹两面铜鼓。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一件铜鼓,在考古学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这件兽面纹两面铜鼓,均由铜质铸成,凝重浑厚、造型华丽、纹饰清晰、气魄雄奇,极其引人。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2厘米,重约92.5公斤。鼓面呈圆形,素面,每面边缘饰排列均匀整齐的乳钉三列,鼓身遍  相似文献   

19.
古蔺县出土一面铜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蔺县德跃区粮油管理站 1985年10月在古蔺河畔修建门市部挖基脚时,先后发现一口高37厘米、直径79厘米的铜锅和一面铜鼓,现将铜鼓简介如下: 铜鼓系用熟黄铜铸造,保存基本完好,敲击时声音宏亮浑厚。鼓重约20公斤,鼓面直径58厘米,鼓高42厘米。其体形扁矮,胴、腰、足三段分明;面径小于胸径,胸径略小于足径;腰足间分界线明显;胸腰间  相似文献   

20.
铜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定 《文物》1978,(11)
铜鼓是一种民族文物。我国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制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十分悠久。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葬中出土的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据《文物》1978年第5期公布的碳14年代测定报告,其中23号墓的绝对年代是B.P.2640±9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东周中早期,这是迄今知道最古老的铜鼓。直至今天,铜鼓仍作为一种乐器,为我国南方和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如云南的彝族、瑶族,贵州的苗族、水族、布依族,广西的壮族和广东海南的黎族等所喜爱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