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汉初期北部诸郡边界略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汉初期,北部诸郡多为强大的匈奴帝国侵占,不能恢复秦郡之旧观。汉高帝时云中、定襄、代郡、雁门四郡只得秦郡之半。在汉惠帝至高后二年之前这段时间,云中、定襄二郡的北界推进至阴山南麓的赵武灵王长城下。代、雁门二郡经数十年的扰攘,终于在汉景帝时期将北界稳定在善无、武州、平城、参合、高柳一线。西北之上郡、陇西、北地三郡边界则退缩至秦昭王长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则以秦始皇长城为界。  相似文献   

2.
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时,赵国的疆土领地有今山西省大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四周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秦、韩、魏等国包围着,尤其是小国中山骚扰最甚,因此赵武灵王把中山国当作心腹之患。  相似文献   

3.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赵武灵王,名雍,谥号武灵王,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95年,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时赵国都邯郸,其疆域包括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区、河北省南部和陕西省东北部,其东北面与东胡部落和燕国连接,东面、东南面与中山和齐国连接,南面与韩、魏两国交界,西面与秦国毗邻,西北面、北面与林胡、楼烦两部落及东胡相连接。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于战国中后期,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兼并战争此起彼伏。赵国由于地理上为列国所…  相似文献   

4.
正西晋八王之乱,引发北方各部族混战中原,迫使司马睿于永嘉元年(307年)九月移镇建邺,晋室政治中心开始逐渐南移江东,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中国人口的第一次大迁徙,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永嘉南渡"。永嘉四年,晋将刘琨与鲜卑拓跋猗卢结为兄弟,以代郡封猗卢为代公,又徙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五县民于陉南,以其地与猗卢。本文谨就楼烦县迁于陉南之具体方位进行探讨。雁门郡楼烦县,战国赵武灵王置,治  相似文献   

5.
读胡服骑射     
正"胡服骑射"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无骑射之备",国力弱小,经常受东胡、楼烦游牧民族侵扰,连中山这样的小国都不能抵御,在与齐、燕、秦大国的战争中更是败战连连,城邑被占。公元前307年,为"备四境之难",赵武灵王雍决定在国中"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并且身体力行率先改穿胡服。当时教化礼乐制度十分保守,赵国上下都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晓之以理,说服反对最甚的  相似文献   

6.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册》的“春秋时期全图”和“战国时期全图”,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和山西省西北部的广阔地方赫然地标着“楼烦”二字,与中原地区的秦、晋、齐、楚、魏、韩、燕、赵等国家并存。《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载:“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自分散居貉谷,自有君长……”。“戎”是我国古代对西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大约在西周春秋至战国初期,我国北方居住着东胡、楼烦和林胡,史称三胡。他们主要以畜牧为生,善骑射,剽悍勇猛。当时楼烦的疆域相当于今天北起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南到山西省的朔州市。后来逐步强盛,已有与秦、晋、燕等中原国家相对抗的势力。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楼烦族乘虚南下,势力发展到现在的太原市西北娄烦县一带。此后100多年里,楼烦族更加强大。它的疆域发展到北至现在的内蒙古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以南(即今内蒙古大青山至陕西省北部),南到山西灵石,东至河北省乐平县,东南边缘达现在的太原市城区。  相似文献   

7.
“三胡”之名,最早见于《史记·赵世家》,“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按照《史记·赵世家》索隐的说法,“三胡”指的是林胡、东胡与楼烦。  相似文献   

8.
赵武灵王(前340~前295),名雍,战国时赵国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他执政以来,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大胆推行“胡服骑射”,远攻林胡,近灭中山,使赵国迅速成为战国后期的中原强国。为了集中精力谋划统一大业,他提前退位称“主父”,传位于次子何(惠王)。公元前298年,与何出巡沙丘宫(今河北广宗县大平台村)。原太子(长子)章发动政变,大臣李兑及公子成(奉阳君)率兵平叛。赵章败逃主父宫,李兑搜宫杀章,因惧怕主父降罪而继续围宫三月余,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逝年45岁。此即历史上的“沙丘宫变”。  相似文献   

9.
论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秦始皇二十六年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三十六郡的名称,说者不一。九原郡是否在此三十六郡数中,也是历来争论的一个焦点。首创九原郡不在三十六郡之中的说法,始于全祖望。全祖望于《汉书地理志稽疑》中说:“<匈奴传>,赵有雁门、代郡、云中三郡以  相似文献   

10.
《史记》记载 :公元前 3 0 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进行军事改革。两年后进攻“心腹之患”中山国 ,夺取了、石邑、封龙、东垣等四个城邑。后来经过多次征战 ,伐西胡 ,灭中山 ,几年时间 ,赵国一跃成为北方大国 ,是战国“七雄”中当时能与强大秦国一争高下的惟一国家。赵国的崛起与强大 ,固然主要得益于“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但与首先占领中山四邑这个战略要地 ,控制交通枢纽 ,发挥区位优势也不无关系。战国中山四邑的地理位置在当代的什么地方 ,它们的历史是如何沿革的呢 ?据查 ,这四个城邑在现在河北省石家庄附近。 ,即高邑 :赵武…  相似文献   

11.
张成才 《神州》2013,(16):1-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这里的飞将指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这里勾勒了李广的英雄形象,然而王勃又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又是为什么呢?李广生于陇西成纪,自幼苦练射箭,打仗英勇无比,从不畏惧。汉文帝十四年参军,在文景时期,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太守,多次与匈奴交战,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5,(3)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赵国的第六代国君;魏孝文帝是北朝时期鲜卑族政权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们曾分别以富有传奇色彩的“胡服骑射”和“全面汉化”的改革而名垂青史。这佯两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杰出历史人物,其思想和业绩虽然各有千秋,但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便会发现他们推行的改革大业有着本质的共性特点,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迪。本文着重谈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掌辖赵国半壁江山.它是阳原县境内,最古老的县城和村庄,距今至少已有2200年.故开阳有"开阳原县村庄先河"之说. 城市的面目可谓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同地铁窗外一闪而过的广告牌.而看到开阳堡,它静静地呆在那里,尤其使人感受到它的孤独空寂.第一次了解到开阳堡,还是在2007年.无意间在网络上看到一幅开阳堡的照片,高大厚实的黄土,围作一座完整的城堡,雄伟壮丽,孤傲地伫立在那里.这座不知历经多少沧桑保留下来的城堡,一定有着道不尽的故事.从此,我对开阳堡一直心存好奇,想着某天,一定要去探访一番.  相似文献   

14.
李云 《收藏家》2013,(1):64-68
中山国是我国战国时期燕、赵、齐、楚、魏、韩、秦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位于今河北省的中部,其南、西、西北部与赵国为邻,北部与燕国接壤,东郜连接齐国的领土,被赵武灵王称作“腹地”之地。它虽然只是面积“方五百里”的“千乘”之国,却能长期纵横捭阖于大国之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战国赵九原郡补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战国赵九原郡补说陈仓自赵武灵王北击匈奴,把地西至于河套,九原之地名就屡见于史乘。然而当时之九原究竟是县还是郡,诸书皆无明文记载,遂为后世留下一桩学术疑案。《史记》卷一一0《匈奴列传》追述赵武灵王时事云:“……而赵武灵王亦变低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  相似文献   

16.
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武灵王末期占领今陕北,与本国战略和秦国形势密切相关。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东方,失去了西部大片领土。  相似文献   

17.
大同古城历史悠久,公元前300年,大同已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属雁门郡,这是历史上最早关于大同地区设置行政管理的记载。秦灭六国,大同仍属雁门郡,汉时置平城县,是大同设置城市的最早记录。近年来的考古实践逐步证明,汉时的平城县就在今天的大同古城的北面与火车站之间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8.
西汉与新莽时期的少数民族士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充当士兵的事情由来已久,并不是从汉朝开始,但是汉朝使用少数民族充当士兵的现象,却比较突出。 早在楚汉相争之际,交战双方都有少数民族士兵参与战斗。双方共同使用的是楼烦兵。《史记·高祖功臣年表》:“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善骑射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这是汉的楼烦兵。《史  相似文献   

19.
郦学札记(十一)陈桥驿会稽鸟耘《水经注》几次记及会稽鸟耘的故事,说明这个故事在古代是很有名的。卷一《河水》,经“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注云:“群象以鼻取水洒地,若苍梧、会稽,象耕、鸟耘矣。”卷十三《(水》经“(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注云...  相似文献   

20.
正引子:一代雄主的"垂帘听政"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的一天,赵国君臣进行了一场朝会。主持这场朝会的,是赵惠文王赵何。但正襟危坐、接受群臣朝拜的赵何知道,此时身后,还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死死盯着自己,让他无时无刻都觉如芒在背。这目光,就来自战功卓著、威名赫赫的父亲——赵武灵王赵雍。坐在赵何身后的赵雍同样心情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